分享

涪陵人的荔圃情节

 李乾德 2020-07-12

“荔圃春风”是涪陵古八景之一。荔圃,即涪陵荔枝园,古时又名妃子园据王象之《与地纪胜·夔州路·涪州》记载,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喜食鲜荔枝的嗜好不仅颁旨在涪州建了荔枝园,同时还修建一条从涪直通长安运送荔枝的驿道,即“荔枝道”

唐玄宗为何选在涪州建荔枝园呢?一是因为涪州荔枝品质好。据蔡襄的《荔枝谱》称:涪州荔枝中的“玉贞子”果大、肉厚、色艳、味美,乃荔枝中的上品。二是因为杨玉环的家乡—忠县涪陵的近邻,相不过100多公里,从小就知道涪陵荔枝玉真子的名气,是她的最爱。三是相比于其他荔枝产地,以涪陵到长安最近。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每年盛夏时节,新熟的荔枝被连枝带叶采下,装入竹筒密封,快马进呈,经七天七夜抵安,荔枝色似新采,味香如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诗人杜牧对此情景的精彩描述

涪陵荔枝园的建,涪陵荔枝成为贡品,在全国独树一帜,大大提升了涪陵荔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涪陵荔枝因此而打开了销路,果农增加了收入。荔枝道固然是因满足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而建,但其毕竟是当时贯通川陕10余州县的快速通道,客观上也促进了川陕10余州县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鉴于此,涪陵人对于涪陵荔枝园总有一种爱之有加的眷恋之情。

但是,奉天命种植的荔枝不管天旱地涝、病虫灾害,不容有半点闪失运送荔枝的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快马加鞭,七天七夜送达长安。为保证速度,驿使手执铜铃,未至时先振铃”,躲闪不及者虽被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蜀道多艰险,紧鞭急蹄,颠坑扑谷,故而“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鉴于此涪陵人对于荔枝园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切肤之痛。

史载:当杨玉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涪陵荔枝园逐渐冷落、荒芜。到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至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亭,种植荔枝树,不久因故被毁。此后,荔枝园旧址被岁月风雨冲刷,零落得难以踪迹,空留下一个让人叹息的荔枝园地名。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随之徒有虚名。

20世纪60年代,涪陵有关部门规划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间,三次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但因水土不服和管理技术等原因,仅成活了300余株。

进入21世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涪陵曾邀请全国荔枝专家实地考察,规划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新荔枝园选址涪陵城区西南6公里的大梁山,规划占地1.03万亩,荔枝园建筑以仿唐代为主,有可登高远眺的荔枝楼有供游人观赏、凭吊的荔枝亭、荔枝碑林、贵妃祠等栽种荔枝幼树近400株,幼苗3万余株,后来还引种了一些优其他良荔枝品种。

2023年,涪陵又在南滨公园建成了由荔圃牌坊和荔枝种、采、运、品雕塑构成的涪陵荔枝历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彰显涪陵荔枝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涪陵人魂牵梦萦的荔圃情结。

就荔枝的自然生长环境而言,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尤其是其江心岛——平西则坝更适合荔枝的生长。三峡移民后更是将荔枝作为一大产业来发展,现有成片荔枝200多亩,品种有大红袍、妃子笑、糯米糍、红绣球、桂味、带绿、大丁香等,总产量约10万斤,已成为该村的一大亮丽风景线。

就全区而言,涪陵现已建成成片荔枝龙眼基地2.5万余亩,年产值1亿元以上。

鉴于涪陵荔枝龙眼品牌的规模、知名度、品质、产业发展成熟度等优势,重庆市决定将其作为全市三大特色水果产业之一,全力推进其发展。规划到2025年总面积达到13.7万亩,总产量5.5万吨,使以涪陵区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种植区域成为该市重要特色水果基地。现在,涪陵区正在全方位推动涪陵荔枝龙眼的发展,力争2025年,荔枝龙眼基地达5万亩,实现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3亿元;至2030年,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产量5万吨,年产值5亿元真正做强做优荔枝龙眼产业,提升涪陵荔枝龙眼品牌,让涪陵荔枝龙眼这一古老的优势产业再创辉煌,为助力涪陵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美丽涪陵、幸福涪陵再立新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