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咽炎、梅核气

 憩苑 2020-07-12

喉痹,又称喉闭,或指狭义喉痹。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慢性咽炎、喉炎,咽喉炎,炎等病在内。是临床常见多发喉病。

病因 急性喉痹,多因风、热(火)、寒、疫和脏腑积热,食毒等因相因为患。慢性多由急性迁延失治转化而成,或因素体虚弱,阴阳失调,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虚或偏亢所致,亦可复感新邪而致慢性急性发作。

症状 咽喉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发音困难、吞咽不利,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脉浮数等,多为急性喉痹;咽喉微红肿,干痛,或喉痒不适,或微痛而有灼热感,或咽中似有异物梗塞,多为慢性喉痹。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论治 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解毒利咽汤(一)

【组成】清半夏、厚朴、石菖蒲各9~12克;茯苓10~15克,枳壳、金果榄各12克,桔梗、山豆根各9克,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丹参15~30克,元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理气活血化痰,解毒利咽。

【上治】慢性咽炎,自觉咽干咽痛,或咽部异物感明显,胸部塞闷,经久不愈,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吕奎杰方。

【附记】临证加减:咽部充血明显,加板兰根20-30克;舌质暗,边冇瘀斑瘀点者,重用丹参,酌加丹皮(或赤芍);病久伤阴,舌红少苔者,半夏、厚朴用小量,再加生地15?20克,麦冬15克;阴虚火旺者,可兼服知柏地黄丸。

2.玄麦甘桔汤

【组成】玄参15-30克,麦冬6-12克,甘草6~9克,桔梗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或代茶饮。

【功用】滋阴泻火,祛痰排脓。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疗效】治疗急性、慢性咽炎、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部脓肿(喉痛)及喉部剌伤等病证160余例,均获良效。

【来源】李旭蕃经验方。

【附记】临证加减:兼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热毒,加银花、连翘、黄芩;咽喉肿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兼气阴两虚,加藏青果、沙参、党参、鸡蛋清(冲服);咽外伤或骨头剌伤,上方冲蜜糖100-150毫升。注意事项:注意下列各点,对预防愈后复发是有定作用的。即:A.忌食一切急爆、煎炒、辛辣剌激食物,B.避免高声谈唱;C.预防感冒;D.早晚用淡盐水漱口等。

3.利咽汤(一)

【组成】玄参12克,麦冬、丹皮、赤芍、瓜蒌皮各10克,桔梗、射干、玉蝴蝶、蝉衣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清热利咽。

【主治】慢性咽喉炎(肺肾阴虚型)。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黄煌验方。

【附记】加减:有痰,加川贝母;口渴,加天花粉等。临床实践证明,本方用治咽喉结核,亦收到良好效果。

4.咽喉甘露饮

【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参、元芩、甘草、玉蝴蝶各6克,石斛、枇杷叶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养肺肾。

【主治】慢性咽喉炎(肺肾阴虚型)。

【疗效】治疗500余例,总有效率为98%以上。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齐强验方。

【附记】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5.利咽解毒汤

【组成】桔梗15克,甘草4.5克,马勃9克,银花、生石膏各18克,贝母6克,蝉衣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火解毒,疏风化痰,消肿利咽。

【主治】急性喉痹,喉娥,喉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3~5剂即愈。

【来源】彭述宪(《广西中医药》(2)1980年)。

【附记】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肺胃积热,上攻咽喉,因而肿痛。方用甘桔汤清火利咽;石膏清肺胃火,马勃清肺散热,利咽消肿,银花解毒,贝母化痰,蝉衣轻宣透达,疏散风热,因而用之效佳。

临证加减:伴有寒热头痛,加薄荷、连翘各9克;高热,加山梔9克,大青叶15克;血热,舌绛,加丹皮、玄参各9克;便秘,加大黄6克;有湿热,苔黄滑,加佩兰9克,薏苡仁12克;阴亏、舌红无津、脉细数,加生地、麦冬、石斛各12克;声嘶,加玉蝴蝶3克,胖大海9克。

6.清咽利喉汤

【组成】二花30克,连翘、玄参各15克,射干、蝉蜕各9克,山豆根、桔梗各10克,麦冬、牛蒡子各12克,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早晚)2次。

【功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咽排脓。

【主治】咽炎,扁桃腺炎。

【疗效】治疗104例,痊愈8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以急性病例效果最佳。

【来源】李淑坤等(《陕西中医》(2)1988年)。

7.玄石散

【组成】玄参30克,石斛35克,山豆根16克,黄芩、金银花、麦冬、菊花各15克,青果2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按6克分包。用时取药1包,放入保温杯内,加蜂蜜2汤匙,沸水冲泡,盖紧,15分钟后饮用。饮时先含在咽喉片刻,然后徐徐咽下。每包药可泡3杯(后两杯可不加蜂蜜),早、午、晚各服1包。

【功用】清热泻火,养阴利咽。

【主治】咽喉炎。

【疗效】治疗21例,全部治愈。一般急性2~3剂,慢性5~7天可望获愈。

【来源】李春杰(《山东中医杂志》(3)1987年)。方名为编者拟加。

8.解毒活血汤(三)

【组成】 野菊花20克,金银花、赤芍各10克,红花、马勃、甘草各3克,薄荷、桔梗各6克,芦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6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利咽。

【主治】咽喉炎。

【疗效】治疗148例,全部治愈。服药2~7天。

【来源】陈兆政(《中西医结合杂志》(12)1988年)。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本病是化工企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因吸入高浓度毒害气雾、水氨、磷、卤素、酸碱蒸气、剌激性有机物等所致。加减:咽痛剧者,加土牛膝、石青果、射干、绿豆衣;声音重者,加血余炭、玉蝴蝶、胖大海、地髅骷;便秘者,加麻仁、郁李仁、大黄、玄明粉;口干咽燥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白扁豆;呛咳有痰,咯吐不爽者,加瓜蒌、沙参、浙贝母、黄荆子;粘膜糜烂,与溃疡形成者,外加锡类散或珠黄散吹喉。

9.知柏泻火汤

【组成】知母10克,黄柏6克,沙参、玄参各15克,玉竹12克,麦冬、桔梗、玉蝴蝶各10克,甘草、金果榄、薄荷(后下)各6克

【用法】水煎2次,混合,加入蜂蜜30克(冲服),分2次服,每日1剂。

【功用】滋阴泻火,消肿利咽。

【主治】慢性咽炎。

【疗效】治疗50例,痊愈44例,有效4列,无效2例。

【来源】黄荣活(《广西中医药》(5)1986年)。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宜戒烟酒及煎炒热物。

梅核气

梅核气,古谓“灸脔”,又名“喉梗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证”及过敏性或慢性咽炎,食道痉挛等病相似

病因 多因肝气不舒,痰气交结,壅滞咽喉所致。

症状 自觉咽喉间似有异物梗塞,状如梅核,咽之不下,咯之不去,咽喉不红不肿,饮食可顺利下咽等。

论治 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利咽汤(二)

【组成】代赭石30克,炒葶苈子6克,桔梗、青果、苏子各10克,板根30克,炙桑白皮、香附各12克,玄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降逆,化痰利咽。

【主治】咽神经官能症(梅核气)。

【疗效】屡用效捷,一般服1~3剂即愈。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黄永灵验方。

【附记】加减:咽痛甚者,加牛蒡子、黄芩;胸闷胁痛,加丹参、炒五灵脂。

2.四花解郁汤

【组成】绿萼梅、玫瑰花、佛手花、厚朴花各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远志肉、白芍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咽神经官能症(梅核气)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即愈。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戴祖铭方。

3.利气解郁汤

【组成】柴胡、旋复花、青皮、乌药、甘草各10克,陈皮、香附、厚朴、郁金、丹参、当归、川芎、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炒枣仁20克

【用法】水煎3次,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

【功用】利气化痰,养血安神。

【主治】气滞痰郁。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皆效。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关兴晏方。

4.解毒利咽汤(二)

【组成】八月扎、绿萼梅、旋复花、白菊花、佛手花各6克,郁金、代赭石、海浮石、白芍、元参、麦冬各12克,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降逆,养阴利咽。

【主治】梅核气,心因性发音障碍和失音。

【疗效】屡用皆效。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余养居方。

【附记】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5.消梅汤

【组成】柴胡、苏梗、青皮、厚朴、郁金、炙甘草各10克,半夏15克,云茯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肝理气,燥湿化痰。

【主治】梅核气。

【疗效】治疗112例,痊愈82例,好转23例,无效7例,服药3 ~ 21 天 °

【来源】丁学成(《福建中医药》(4)1988年)。

【附记】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6.宣降梅核汤

【组成】桔梗9克,枳壳12克,苏梗、木蝴蝶各8克,威灵仙20克,郁金、射干各15克,旋复花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舒气解郁,豁痰利咽。

【主治】梅核气。

【疗效】治疗数十例,收效甚佳。

【来源】吴朝文(《四川中医》(6)1985年)。

【附记】加减:痰多胸闷,加全瓜蒌,远志;觉喉梗咽阻者,加急性子、甘松。

7.通咽汤

【组成】旋复花(包煎)、半夏、射干,佛手各9克,代赭石(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云芩15克,桔梗6克,麦冬、玄参各12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气除痰,养阴利咽。

【主治】梅核气。

【疗效】治疗47例,痊愈41例,有效6例。

【来源】刘建国(《陕西中医》(8)1988年)。

【附记】加减:口苦、苔黄、脉弦数者,加全瓜蒌15克,竹茹、黄芩各9克;呕恶、痰多、胸脘痞闷者,加南星9克,白矾1克(冲服);口干、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涩者,加郁金、降香各9克,桃仁12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