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富可】思考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八层境界

 新用户83231301 2020-07-12

梁老说:“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回头看看今天的教育信息化,何尝不是符合这一概念的一个实例呢?

教育信息化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很多建设者甚至是领导者,在不断追踪“新理念”、“新名词”,其实相当数量的信息化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关于信息化的不同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都觉得很有道理。我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有一些年份了,走上教育信息化这条路,依然觉得很多信息化问题没有答案,“信息孤岛”、“数据共享”、“流程优化”、“模式变革”等等,总不断有类似问题摆在信息化人的面前,如何解决它呢?

参照梁老关于问题的八层,套用他的行文格式与风格,也来说明一下教育信息化的八个层次境界吧: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什么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是否有自己的理解,是否形成自己的判断。或许我们的理解是很浅薄的,非常初步的,但即使是浅薄和初步,至少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从业者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有点哲学味道,视角不同答案可能就不同,有技术背景者认为它是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等,教育背景者认为它是技术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管理背景者认为它是互联网下管理和服务流程的再造、“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过程等等。因为这是他从不同视角自己看到的心得,因而,从不同角度入手,都取得了不同的进展,所以都有一定的道理,“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就能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教育信息化的门槛很低,也不见得就有严密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这也是很多大咖们打心眼看不起信息化者的原因。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是的,有自己的主见,才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有自己的视角,才有区别于他人的独自解决方案,才会发觉“我校的信息化方案并不是某所名校的解决方案的复制品”,建设者或许为此也有些许的得意。

而这时候在自己稍许得意之时,你隐隐感觉到领导们对此的不满意,用户也有抱怨,似乎觉得你作的那些与兄弟高校比都是最差的,“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自己曾经很得意的解决方案是对的吗?面对各种问题和抱怨,你自己语言是多余的,无处解释,也没人听你解释,用户只需要结果,“为啥我的浏览器不兼容?”,“为啥要用网络中心的APP而不用微信?”,“为啥要我从家里拨入VPN才能访问校内网站?”,说不出道理,此时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教育信息化”学问的正确道路了,“问苍天它为何物?”。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有了上述“过于自信”而招致的打击之后,从此以后,大咖的报告、朋友圈的分享,你都不会轻易放过,解决方案也好,“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也罢,稍有新的名词,或者与自己有不同处,便会认真拜读,查找答案。当你看下来,观点或理念与自己想法相同的,就会感到亲切、倍觉“共鸣”,得意之情持续到几天;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先是质疑,然后是查找百度,“是这样吗?”,“场景与我一致否?”。带有质疑同时,后续实现中一定会倍加留意,非在后续实施中求解决尝试不可。于是,大咖、朋友圈所曾给出的不同视角或方案,慢慢融汇到你后续的解决方案中。

然而,鉴于不同的学科背景或习惯,你最初的主见依然有效,只是在它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大咖、朋友圈的时髦叫法,例如:“虚拟化”改叫“云计算”了,“基于trunk的跨设备VLAN”改叫“QinQ”或者“大二层”了,“基于组件系统”改叫“微应用”了,其实原来的主见依然有用。我们在不断吸收新的养料,哦,这就叫积累、学习,发言时让人觉得你有水平,能融会贯通,便成“专家”了。这才是信息化提升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信息化的提升仅仅阅读或论文是不够的,需要摸索、试错,“具身实践”,不然新名词就算读过,不去实践,几天也就忘记了,对提升没用处。会做信息化的人多数时是不说话的,或者要说也是说他自己的话,大多不会玩弄新名词、更不会堆砌名词,也不旁征博引;反之,会通过做出一个很好运行的系统演示给你看,信息化这活可是一“用心”、“用脑”、“用手”、“用耳”的活儿。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用脑”,“学深悟透”之后,才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那点背景及经历,实际上是非常浮浅的,不足以解决庞大、繁杂的教育信息化问题,而且做的越多,发现不懂的越多。信息化人的进步或成熟,不单是理论透、见解多,还表现技术方案上是否精密、安全上是否无懈可击,还需要有“忽悠”的艺术,让职能部门能认可你的理念,以及你提出的优化流程,你要“动人家的奶酪了”,此时的心气态度就是一考验了,人家能接受你当然很好,人家不接受你,就需要你找其他“折中”路径了。科学灵活的技术方案是基础,适当的“折中”是推进工作前进的必要条件。对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概念,不要说自己都懂,更不能与职能部门交流时候提及。因为一方面本来就没多少在高校中落地的,另一方面需要你的是除去一切“高大上”的理念,利用已有的技术,解决目前业务逻辑规范或优化问题,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此时需要“虚心”与“谦卑”。

此时,遇到不同的意见想法,总疑心是自己的问题,“你看看人家互联网企业就是这样干的,为啥你说不行呢?”,疑心自己的框架设计、疑心自己的团队能力,而且此时几乎没办法找到能够给出坚定支持业内专家,请教的人大多回复是“应该可以”,“应该问题不大,不过我没试过”,此时会大喊:“我需要有精思深悟过于我的人!”,回过头来,依然需要的是,我来继续摸索吧。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如果还有机会走下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此时已经该换岗了,或许因为两届到了,或许因为此时正好有更好“人选”了。如果还有机会走下去,你会碰到很多问题,“应用系统该更新换代了”,“队伍的持续发展有问题了”,“一向很理解很支持你的校领导高升了”等等,而此时已经明了:信息化系统不应是仅仅满足管理或服务岗位上的需求而建的系统,而应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真正融合体了,教务系统已经不是将教务运行、教学评价、学籍管理、资源建设等等功能堆砌的庞大的复杂体了,而是基于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一贯系统,只是面对不同的使用者界面罢了,此时心理装的是学校整个组织架构,教务系统是完整架构中的一个环节。如此,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应付自如了。

此时的智慧校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又可以逐个实现,才是真正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划是系统规划,实施是分步的,源于在心里有简单,无非就“底座”+业务系统,底座是基础数据、基础服务,业务系统是具体应用功能实现,仿佛“智慧校园”就只有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与描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互交织,很复杂很沉重、有不断更新的智慧校园,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此时的信息化从业者如果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就像当初觉得自己认为有主见,现在才知道那时是幼稚的、初浅的,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就像要明白TCP/IP为什么是互联网成功的秘诀一样,你很难系统论证TCP/IP是科学的、完美的,但是它是真实的存在,解释它或许是多余的。有人曾经希望在上面尝试协议一致性测试,有人想在骨干网络中尝试组播协议,有人想在基于IP网络上叠加CDN,好吧,写paper当然可以,真正工程实践未必合适。

反过来说,越是对教育信息化理解初浅的人,说话愈多,也越敢说话,而且特别喜欢引用各种新鲜名词,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网格”吗?再看今天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吧。其实对教育信息化来说,只要道理明透了,名词可用,也可不用,或随意叫个啥,用户感受为主,名词不太重要。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一个对TCP/IP滚瓜乱熟的学者,要看看能否把已有的技术与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融合,如果解决不了的信息化在所在高校落地实现的问题,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信息化从业者。

纷繁复杂的教育信息化如何才能做好呢?实际上,完全可以拿互联网的作为实例来剖析,并拿来与教育信息化来做类比。信息化最大的诟病是“信息孤岛”,曾几何时,我国的几个运营商之间也有互联瓶颈,乃至今天的“携号转网”并未广泛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挑战,而TCP/IP中的IP也被评价为“不可靠”、“安全上有太多问题”;用户希望信息化系统简单易用,互联网的端系统则是“繁终端、简网络”。互联网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是IP,IP的简单、开放、交互支撑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应用。哦,看似非常复杂的系统背后,有并不复杂的道理啊。

达到这个层次的信息化从业者就会将对TCP/IP的理解、对互联网的理解进行深度剖析,然后会受到启发和借鉴。教育信息化中的那个简单、开放、交互的“IP”是什么?找到这个“IP”也就找到了解决教育信息化的“钥匙”,才能运用自如的开展工作。此时的道理才完全归自己运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教育信息化的复杂不是指技术复杂,而在于应用,也就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本身复杂,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主体显然不是IT团队的主要责任,于是乎,你就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复杂”的教育信息化了。当然,IT团队也不能仅仅敢当旁观者,很多人会慢慢参与、默默奉献,逐步浸入其中了,因此,有那么一批不起眼的人在默默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反正是教育信息化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和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此时的语言往往是多余的,也真不必急于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此时的责任主体真没到达这个境界,就应该停下角度,等一等共鸣者,技术走的太快了。为什么要提“倒逼”、“颠覆”?原来是不同主体之间的速度、认识不一致。这不同主体的速度不一致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在教育领域,就不要提“颠覆”了吧,“倒逼”似乎也不太有好,那就“等一下”吧,这也是与所在学校实际的紧密结合,不管如何我们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经历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依然带着浓重的疑问:“会有这么一天吗?”走进这一境界,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教育信息化的这一天,一定会来的,总会到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