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地名看客家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

 谨身节用华 2020-07-12
[摘要]地名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探讨一个区域地名的由来与含义可以为追寻地域历史与文化提供重要线索。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就客家村落的地名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侧面观察客家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地名;客家;历史;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区地理、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代言人,追溯地名的起源、演变与含义往往可以成为揭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线索。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例,就客家村落的地名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藉此从一个侧面了解客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

村落的名称不仅是每个村落的代号和相互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村名清晰地反映出村落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村落地名属地名学中聚落地名一类,通常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显示了地名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种共性,是地名类别区分的标识,而专名则显示了地名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地名相互区别的标志。就闽西武平县村落地名而言,有多少个村落就有多少个专名,相同者很少。但通名则不然,不仅数量少,且仅限于某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字,兹举其要者如下:

1.畲:

东留乡的黄畲、苏畲、蓝畲、大畲、长畲里、中畲,中山镇的雷公畲、石麻畲、黄麻畲、下畲,民主乡的绕畲、上坪畲、坪畲,中赤乡的壮畲、黄金畲,岩前镇的大畲、米箕畲、双坝畲、张畲坑、黄草畲,象洞乡的立禾畲,十方镇的黎畲、畲窝里、坪畲、乐畲,武东乡的张畲、袁畲、上畲,永平乡的石畲,桃溪镇的洋畲、林岗畲。

2.屋:

平川镇的曾屋、宋屋角、下屋,城厢乡的杨屋、罗屋、吴屋、陈屋、三栋屋、桅杆屋、钟屋、刘屋、王屋、围屋、李屋、上徐屋、朱屋、下廖屋、下舒屋、王屋角、谢屋、刘屋角,东留乡的曾屋、钟屋、下屋、陈屋、钟屋、雷屋、郭屋、何屋、上潘屋,中山镇的程屋、廖屋、周屋、罗屋,民主乡的刘屋、朱屋、丘屋,下坝乡的王屋、石屋,廖屋,中赤乡的林屋、余钟屋、朱屋、老张屋、新张屋、李屋,岩前镇的杨屋、吴屋、林屋、上陈屋、下陈屋、刘屋、朱屋、下高屋、上高屋、黄屋、李屋、练屋、黄屋、游屋、赖屋、下只屋,象洞乡廖屋、石屋、中心屋、赖屋、李屋、傅屋、陈屋、上屋、下屋、朱屋,十方镇的张屋、何屋,十方镇的胡屋、谢屋、黄屋、大昌屋、杜屋、蔡屋、老熊屋、邓屋,武东乡的李屋、上屋、上何屋、下何屋、郑屋、邹屋、蓝屋、薛屋、刘屋、林屋、廖屋、尧屋、徐屋、下屋,中堡乡的上戴屋、下戴屋、林屋、中心屋、陈屋、李屋,永平乡的神下屋、下马屋、毛屋、上屋、下屋、塘屋、曹屋,桃溪镇的张屋、陈屋、林屋、李屋、邹屋、钟屋,石灵屋,湘店乡的王屋、塘头屋、朱屋、罗屋,大禾乡的潘屋、刘屋、巫屋。

3.寨:

平川镇的金鸡寨、金寨岭、隘寨下,城厢乡的寨上、寨背、百罗寨下,万安乡的霞寨绕、寨门口,东留乡的背寨、寨上、寨脚下、寨里,中山镇的下寨背,民主乡的寨脚下、寨子背、低寨,中赤乡的塞下,岩前镇的中屋寨,岩前镇的寨下、李屋寨、寨上、墩背寨、绕钹寨、笃尾寨,象洞乡的象洞寨、瑞寨子、东寨、寨子、下寨、上寨、羊古塞,十方镇的西寨岗、新寨里、四方寨、寮屋寨、上寨、下寨、新寨、园丁寨、罗田寨、鬼寨里、田心寨、塞上、迳头寨、彭寨、寨里、高丁寨、寨子上,武东乡的古郎寨、寨头子下、上寨、湖岗寨、寨上、油箩寨,中堡乡的寨头皮,岗子寨、石乱寨下,永平乡的永平寨等。

4.营:

万安乡的营子上,东留乡的营下,中山镇的营上,民主乡的均营,下坝乡的石营,中赤乡的万营,下营,营前镇的营子里,武东乡的营上。

5.围:

城厢乡的围岗上,中山镇的老围里、刘家围、增坑围,民主乡的老围、围岽上,下坝乡的上围、下围,中赤乡的围子、围里、下围、围塘里,岩前镇的龙兴围、围肚子,十方镇的溪围,武东乡的竹围,中堡乡的上围,永平乡的围斗里。

6.窝:

万安乡的井下窝,东留乡的火烧窝,中山镇的芋荷窝、下龙窝,民主乡的石子窝、中书窝,下坝乡的牛头窝,岩前镇的扎牛窝、和尚窝、灯光窝、粪箕窝,十方镇的峰窝、安乐窝、粪箕窝、樟山窝,中堡杉树窝,永平乡的牛麻窝,桃溪镇的鹧鸪窝、低坑窝,湘店张的倒田窝,大禾乡的茶窝。

7.岗:

平川镇的神树岗、石罗岗、东岗、赤岗、肖树岗、下岗、古楼岗、下营岗、树子岗、大坪岗、沙皮岗,万安乡的馒头岗,东留乡的紫斜岗、楼崩岗、蛇岗,中山镇的上文岗、贵子岗、盘龙风、西山岗、洪家岗,中赤乡的黄泥岗、牛形岗,岩前镇的红山岗、牛晨岗、上茶岗、下茶岗、山李树岗、狮子岗、象洞乡的新岗、铁楼岗,十方镇的西寨岗、牛皮仁岗、含水岗,武东乡的岗子下、牛栏岗、河树岗、屋场岗、中心岗,中堡乡的上岗、金狮岗、茶头岗、公馆岗、羊子岗、庵子岗、南山岗,永平乡的车背岗、木子岗,桃溪镇的名隆岗、茶头岗。

8.坑:

平川镇的石背坑、吊鱼坑、桃子坑、黄竹坑,城厢乡的善长坑、苟陂坑、上菊坑、羊角坑、下菊坑、华眉坑、钟屋坑、坑、老虎坑、刘将坑、东进坑、陈禾坑,万安乡的上西坑、下西坑、乌泥坑、金屋坑,东留乡的张坑、丘坑、桂坑、连坑、留坑、南坑、上半坑、下半坑、老虎坑、上银坑、下银坑、大坑、鲁居坑、禾仓坑、松柏坑、官府坑、西坑、甫竹坑、猫公坑,中山镇的黄沙坑、陶金坑、罗坑、刘家坑、卦坑,民主乡的桃花坑、大水坑、东坑、半坑、横坑、吊枧坑、梅子坑,下坝乡的米坑、大水坑、石贯坑,中赤乡的背坑、沿田坑、枧头坑、野珠坑,岩前镇的洋坑、上鸳坑、下鸳坑、中鸳坑、张古坑、石灰坑、张畲坑、安宁坑、落叶坑,象洞乡的豆子坑、罗坑、官坑、曾坑、官坑、五坑、张坑、上油坑、下油坑、上小坑、上坑,十方镇的赖屋坑、新赖屋坑、土坑、五佰坑、李坑、梅坑、下乌石坑、半坑、丘坑、仁放坑、叶坑、李子坑、黄山坑,武东乡的牛进坑、石炉坑、上坑、东留坑、勾子坑、赤子坑、大水坑、双子坑、黄竹坑、魏坑、罗坑、大水坑、懒坑、矛竹坑、炉坑、上眼子坑,中堡乡的石北坑、彩坑、远坑、上远坑、下远坑、早禾坑、大梅坑、小梅坑、田坑、麻地坑、中心坑,永平乡的南坑、园竹坑、粟坑、小坪坑、桂竹坑、芬坑、罗斗坑、黄坑、上西坑、下西坑、南山坑、长圳坑、钩坑、族坑、赖坑、马坑、打狗坑、刘坑、铜罗坑、双州坑,桃溪镇的江坑、大塘坑、大坑,郁屋坑、湘坑、罗坑、长塘坑、湘泉坑、效坑、暖水坑、丁水坑、大水坑,湘店乡的横坑、上丘坑、下丘坑,大禾乡的山阳坑、梅子坑、鸭箩坑、坪坑、小坪坑、上罗坑、禾仓坑、贤坑、桐子坑、圳坑、邓坑、蕉坑、龙坑、结坑、上罗坑。

9.坝:

平川镇的树子坝、东门坝、羊古坝、瑶下坑,城厢乡的中央坝,万安乡的李树坝、滩头坝,东留乡的石下坝、长坝,中山镇的傅家坝、蕉头坝、罗庚坝、罗头坝,民主乡的半坝、中田坝、寨子背、枧背、尖石背、河背,下坝乡的下坝,中赤乡的南坝、蓝光坝,岩前镇的沙坝、中心坝,中堡乡的石坑坝、黄竹坝,桃溪镇的廖屋坝、湘坑坝、下罗坑、大坝,湘店乡的郑屋坝,大禾乡的梅子坝、大禾坝。

10.坪:

万安乡的高坪、东留乡的割花坪、牛皮坪,中山镇的上郑家坪、下郑家坪、郑家坪、瓜子坪,民主乡的下村坪,下坝乡的苏茅坪、井田坪,岩前镇的黄潮坪、翻豆坪、牛屎坪,十方镇的上葛藤坪、下葛藤坪、布心坪,武东乡的上禾坪、司马坪、大坪、车头坪,中堡鹅公基坪,中堡乡瓦厂坪,永平乡的桥子坪、大坪、上坪,桃溪镇的瓦窑坪、洋坪。

11.垇:

平川镇的仙人垇,城厢乡的马垇、二头垇、赖屋垇、东留乡的高垇、李子垇、大垇,中山镇的香花垇,下坝乡的荷树垇、中赤乡的上垇、塘尾垇,象洞乡的蓖麻垇,十方镇的赤垇、头垇、上垇,桃溪镇的桐子垇,大禾乡的梁山垇。

12.塘:

平川镇的进喜塘,城厢乡的深塘下、水竹塘、上岩塘、下岩塘、蓝塘、吐金塘、竹高塘,东留乡的蛤蟆塘、荷树塘,中山镇的羊古塘、牛角塘,民主乡的马齐塘、黄屋塘、下湖塘、鸡迹塘、上山塘、松树塘,下坝乡的黄竹塘、石头塘、上龙牙塘、下龙牙塘、赤竹塘、程坑塘、礤头塘,中赤乡的高塘、笃尾塘,岩前镇的下鲜水塘、灌塘、羊角塘、介竹莲塘、蓝坑塘,象洞乡的官塘、莲塘、龙塘、水竹塘、水中塘、苋塘,十方镇的龙湖塘、岭背塘、白石塘、赤塘、旧塘、湖兰塘、和义塘、角公塘、水竹塘、王麻塘、杉明塘、新塘、黄泥塘,武东乡的鸦鹊塘、三角塘、中间塘,中堡乡的黄泥塘、金竹塘,永平乡的礤上塘,桃溪镇的林子塘,湘店乡的黄屋塘,大禾乡的上山塘、角塘、雁鹅塘。

13.溪:

城厢乡的下黄溪、文溪、黄溪,万安乡的贤溪,东留乡的龙溪、小溪,中山镇的武溪、罗田溪,下坝乡的美溪,中赤乡的下片溪、石湖溪、洽溪桃溪镇的桃溪,鲁溪。

这些村落通名实际上反映了武平县聚落发生的不同类型:

1.与姓氏、先民有关的畲、屋

“畲”字有二层含义,一为畲族,二为焚烧田地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但第二种含义也与畲族相关,如《临汀汇考》载:“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唐代南岳玄泰禅师作《畲山谣》日:“畲山儿,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山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罢仍再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向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武平县带畲字的村落,也多相传曾为畲族的聚居区,如十方镇的黎畲村,据说该村的泮里,即今黎畲村委会斜对面的狗垅背后,有个名叫畲屋山下的地方,原是畲族开基的旧址。东留乡是武平县带“畲”字村落最多的一个乡,该乡许多村落至今仍保留大量有关畲族的风俗与传说。由此可见,武平县带畲字的村落名当与畲族有关。

“屋”原意为房子,这里所说的“屋”源于客家村落聚族而居的中心屋,这种中心屋有总祠、分祠、厅堂等,后又逐渐引申为某一种宗族或某一种房系的聚居区。在多姓村落常冠以姓氏,称为某(姓)屋;而在单姓村落则冠以开房祖的名字,称作某某(开房祖名字)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现在被称为某(姓)屋的村落,该姓氏在当地大多不存在或为小姓人,至少不再是当地的主要姓氏。究其原因,可能是该姓曾在当地盛极一时,随着历史的变迁,盛极而衰,但作为一个地名却被保留下来。

2.与军事防卫相关的寨、营、围

所谓“寨”,字面上的含意有三项,分别为:防卫用的木栅,引申为军营;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山寨。这三种含意均与防卫有关。

从武平带有“寨”字的地名来看,也与军事防卫有关。如象洞寨,“象洞寨巡检司:县东南盈塘六十里。宋政和间,置巡检土军。嘉熙间,改南尉司。明洪武初,改今名,额设弓兵。正统间,寇毁。成化初,巡检蔡谦重建。嘉靖间,迁悬绳,复毁。清朝巡检时驻岩前旧守备司”;永平寨,“永平寨巡检司:县北四十五里。宋淳丰祐间创。明洪武间,始建厅事。继移贝寨,去县七十里路,近江西羊角水。署毁于火,前县详府暂驻寅宾馆。”这二寨为当时巡检司的驻地,一个在南,称为象洞寨巡检司;另一个在北,称为永平寨巡检司。巡检司这一机构最早创设于北宋,是由各州县派出巡检驻扎地方,统辖当地民兵作为“弓手”,以此担负防守地方的职责,如民国《武平县志》云:“宋于诸县置巡检、寨都巡检,各籍民为逻警弓手,即旧志所谓巡检士军也……元有巡军弓手,隶巡检司(府志)。”因此,寨的防卫功能至为明显。

另一个例证是湘店乡范围内的云霄寨,我们在云霄寨调查时发现了一篇题为《重修云宵古寨缘引》的碑文,这篇碑文可以看出云霄寨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一,云霄寨周围的“十乡”具有共同的山林与地利;其二,这“十乡”为了“避患”曾先后二次联合建寨,并赖“神佑”得以平安。从碑文看,“十乡”第二次建寨是为了躲避太平军。那么第一次建寨为避什么患呢?据当地报告人说,参加建寨的这“十乡”都是小自然村,在武北村落中是属于人单姓小的弱势群体,而他们的村邻又是武北地区的巨姓大族——湘湖刘氏。他们建寨祀神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械斗时,视异姓为兄弟,联合众小姓以抵抗湘湖刘氏。第二次“避患”,只不过是借助原有的古寨,重新修复而已。

营、围也是如此。“营”字,其意为“军队驻扎的地方”,如安营扎寨。也就是说,遍布武平县村落的“营”,有相当一部分与当年驻军有关。军垒日“营”。历史上曾经驻军的地方,后来演变成村落,遂以“营”称。例如,民主乡林荣村均营自然村,传说从前某个动乱年代,此地山上山下驻满了军队,筑了一些营房。军队撤走后,邻近居民逐渐迁此居住,地名就叫军营,后人取其谐音改为均营。鲜明地显现出当年驻军营地的印记。

而“围”字,意为“土木构成的防守设备”,如土围子。中山镇的“九围十八寨”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地地势险要,距广东蕉岭、平远,江西寻乌、会昌,闽西长汀、上坑为三舍之内,自古为“全汀之门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武平千户所,隶属福建行都司汀州卫,遣重兵驻守。“九围十八寨”星散于武溪河沿岸,为武所城的外围军事要点,起策应、拱卫武所作用。我们在田野调查中,也经常听到村落械斗时以“围”作防御基地的故事,如大禾乡湘村的土围祠系该村刘姓人与邻村源头蓝姓人械斗的阵地等,也反映出当年军事或姓氏斗争的痕迹。

因之,我们认为,武平县带有寨、营、围字的地名,可能原为旧时官方或地方为防御而设立了“寨”、“营”、“围”这些建筑,后演变成为地名。

3.与自然实体相关的窝、垇、岗、坑、坪、坝、塘、溪

从词义发生学的角度看,窝、垇、岗、坑、坪、坝、塘、溪尽管形态不一,但均与山或水有关。“窝”意为山间凹进去的地方;“垇”为山间平地;“岗”为山区或丘陵地区不高的山和高起的土坡;“坑”为山间狭长的低洼地;“坪”为山区的平地。坝、塘、溪则与水有关,“坝”为沿河、溪较开阔的地带;“塘”则山区或丘陵地区的低洼地,常能积蓄雨水、泉水用灌溉农田或养鱼;“溪”为山间的小河沟。有学者认为,称谓自然地理实体的常用字,本身没有聚落或人工建筑之义,因此不能视为村落名称中的通名。但是,这些借用自然地理实体的村落名称,通常名实相符,并且经由居民意志选择与营造,这些村落或基于柴近水便,或基于避风向阳或基于依山傍水,或基于安全防卫,或基于交通便利,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的聚落类型,因而也赋予了人文的意义。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被称为窝、垇的村落大多避风向阳,被称为岗的村落多为居高临下,被称为坑、坪、坝、塘、溪的村落通常依山傍水,均体现了聚落地理的地形与气候、安全与方便等原则,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选址原则一“向阳门第春常在”、“面水人家食无虞”、“居高临下最安全”等等。同时,我们还发现被称为窝、垇的地方,往往居民较少,一般多为几户、十几户、几十户人,是一个比较小的聚落。而被称为坑、坪、坝、塘、溪的则居民较多,往往为一个中等大的村落,甚至是大村落。在较大村落调查时,我们还常常听到开基祖先到一个被称为“窝”的地方开基,随着人口发展才迁到现在地势比较开阔的村落,如大禾村蓝氏先到当地的粪窝开基,后来才迁到现在的蓝家祠地点:桃溪村张氏最先在五斗箕窝开基,随着人口增多了,才迁到现在张屋;梁山村人最先在牛姆窝开基,人丁兴旺起来以后,方才沿溪流到现在的梁山发展。凡此都体现了聚落与人工含义,这些称谓也应当以通名视之。

与通名相比,武平县村落的专名显得多姿多彩,但并非所有的专名都毫无规律可寻,实际上有些专名还可以进行明显的分类,例如:

1.与神明信仰相关的地名

武东乡远明村,相传以前该村“社令真官神主”庵门上有副对联曰:“社令馨香昭永远,福主庇祜庆壶浆”。村民据此上下联末一字取名为远浆,后谐音改为远将,民国时期才改称远明。

岩前镇的伏虎村,从前荆棘丛生,密箐林深,虎兽出没,叶伏虎(伏虎禅师)擅武功,到此带领居民驱蛇伏虎,村民开始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他的功迹,便建庙塑像,名为伏虎庵,后来村名亦称伏虎村。

此外,平川镇的三官堂、七圣宫、竹圣寺、财神庙,城厢乡的神树岗、上寺背、下寺背、张天堂、社下,东留乡的社公排、朱子庙、割花坪,中山镇的下庙坊、上庙坊,民主乡的佛子岗上,下坝乡的八月社,中赤乡的佛祖高,岩前镇的上社、天灯下、伏虎寺、和尚窝,十方镇的牛神坛、招福寺,中堡乡的社背、庵子岗,永平乡的神下屋、庵子前、社下、神背,桃溪的神下、庵场湾、云霄寺,湘店乡的公王背等诸多村落名称也都与神明信仰有关。

2.与科举功名相关的地名

永平乡孔厦村原名湖屋场,该村主姓——吴姓开基传至清嘉庆年间,共有十三个文人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做了官。村里建有五座大官厅。官绅们为尊孔崇儒,把村名改称孔厦。

桃溪镇新华浩甲自然村地形似火夹,故原名火夹域,清代时建一祖祠,当地人希望祠堂建成后科甲连绵,故上悬“浩甲世第”的横匾,后村名乃改称浩甲。

类似的村落地名,还有平川镇的牌楼下、城厢乡的桅杆屋、司马地,中山镇的相公圾,武东乡的司马坪,永平乡的官楼门下等等。

3.与神话传说相关的地名

城厢乡的灵通村,村西有座山寨,传说以前当村民遇到匪盗侵扰逃往山寨避难时,山寨会自行升高,使匪盗难于攀登;而当匪盗撤退后,山寨又恢复原位让村民顺利回家,于是村民赞颂山寨为灵通寨。该村便称为灵通寨下,今称为灵通村。

平川镇西厢村花园里,相传明代时该村有个半仙名叫王破脑,某年夏天,他说在现今花园里地点新屋落成,宴请亲朋戚友,约于某日酉时末刻赴宴客至,满岗灯火辉煌,一座高大宽敞的房舍映入眼帘。围墙内外满栽奇花异草,芳香扑鼻。宴席上山珍海味园蔬垅果,极为丰盛。客人们面对美酒佳肴,个个喝很酩酊大醉。次晨醒来,只见大家皆卧于荒郊草地上,面面相觑,疑团莫释,后人就叫此地为花园里。

4.与开基祖相关的地名

桃溪镇的亭头村原名竹子坑,开基祖李伯一郎从上坑县官田到了田雁村,为择地开基,他将一藤条放到溪中漂流,对天祷告曰:“愿李氏上祖在天之灵,助我择一吉地居住,溪中漂流的藤条停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开基。”祷毕,紧跟藤条沿溪而下,行至今竹子坑合溪口,藤条停下了。李伯一扈遂在此定居,取名停头。后人取其谐音改称亭头。鲁溪村的上祖从长汀童坊出发,南下找地方开基,出门时祷告曰:“挑行李的绳索在何处磨断便在何处安家”。当他走至鲁溪时绳索磨断了。这时此地大雾笼罩,溪流有声,便取地名为雾溪,后据方言谐音改为露溪,复由文人改为鲁溪。湘里村的开基祖王万一郎在元初从武东乡桑梓坑迁居于此,为纪念先祖肇基于桑梓坑,乃称此地为小桑坑,后据方言谐音为小湘坑。

民主乡林荣村的百燎自然村,相传当地王姓开基祖率领家小在此打铁,开基后,人口猛增至上百人。因开基祖是打铁匠,且子孙繁衍快,有如星火燎原之势,遂取地名为百燎。民主村的流芳自然村,开基祖希望后代一脉相承,蕃衍百世,慌芳千古,故把村名称为流芳。

5.与其它历史传说相关的地名

下坝乡的下坝村以前为武平县的商业重镇,据说广东蕉岭与下坝之间很早就有船只来往,武平县的许多货物和赣南各地的食盐都从下坝挑运去的,随着来往的商贩、挑夫增多,就在这里开辟墟场,名曰:“太平埠”。当时店房很少,从广东沿海载来的盐,大多堆放在河边的沙坝上。盐贩交完货款后,便招呼挑夫们到下面坝里挑盐。久而久之,便简称为下坝。

中堡乡的悦洋村,旧时曾设立通往汀州官道的驿站,据说往来士绅商旅都感到此地的居民待人接物态度好,和颜悦色地为行人指路释疑,有问必答,于赞誉为悦洋铺。久之,遂成地名。

民主乡林荣村任地自然村,是闽粤交界的偏僻小山村。交通极为不便,旧时只有几户人家,也无村名。当福建广东两省划定边界、确定归属时,双方工作人员竞相推让。村民知情后,懊丧地说我们就任由上天管吧,遂取名任地。

十方镇处明村,原名朱蓝乡,相传明代叶向高落泊于此,得当地聂大桂资助,赴京会试中了状元,天启年间做了宰相。他曾赠送一副对联,悬挂于聂氏祖祠。其联曰:“肯构凤栖之居,可方古人出处;奋庸龙见之会,仰瞻天下文明。”此后,村民取上下联的末字,将村名改为处明。

6.与地貌河流相关的地名

桃溪镇的桃溪村,地形似桃,村中溪流荡漾,传说桃溪先民在此开基时,希望子孙像桃李一样繁荣昌盛,故称桃地。后来,有个土纸商家,铺址原称桃地时经营极不顺利,改名桃溪后,生意便兴旺发达起来,从此村名亦改为桃溪。

桃溪镇的小澜村,境内溪流湍急,沿溪有大鱼潭、小鱼潭、黄石峰、卷溅峰等急水滩,水势汹涌,但与江河湖海的狂澜巨浪比较,则还是小小波澜,遂取名小澜。

下坝乡的贤成村,元代时村口有一悬石似绳索,取名悬绳。清初称悬绳隘,光绪年间,蕉岭县高陂村举人刘伯夫到此探亲,认为悬绳涵义惊险不吉祥,取其谐音改为贤成。

和通名一样,这些专名分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平县村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种种社会观念。当然,还有更多的村落专名无法追溯它的来源,它们或许同样反映了村落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变迁的空间关系,但时过境迁,资料难觅,无从探寻。

由上可知,客家村落的地名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其文化背景等息息相关,它们或巧妙地描述了地形特征,或生动地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演进的空间关系,或充分地表露了先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就武平县村落的地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众多带“畲”字的村落地名,不但反映了武平县的历史上曾是畲族的基本居住地,而且可以进一步补证畲族的姓氏不止雷、蓝、盘、钟四姓一说。著名历史学家傅衣麟先生在《福建畲姓考》一文中认为福建的畲族不止三姓或四姓,甚至多达二十余姓和八十四个部落。这是很有见地的,武平县的村落地名可以为之佐证。如他提到的黄姓,武平县就有黄金畲、黄畲、黄麻畲、黄草畲等村落;张姓有张畲坑、张畲等村落。由于史料的不足,他还对一些“孤证”进行了推测。而武平县的地名,也可以为这些姓氏进行补证。如他说上杭县有高畲,而武平县亦有“高畲下”、“高畲燕上”二地名。此外,还有一些他未提到的姓氏和部落也可能与畲族有关,如大畲、长畲、中畲、雷公畲、石麻畲、绕畲、上坪畲、坪畲、壮畲、大畲、米箕畲、双坝畲、立禾畲、乐畲、上畲、下畲、石畲、洋畲、林岗畲等。

第二,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虽然数量不少,但现在大多名不符实。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这些地名前冠的姓氏曾在当地盛极一时,故以该姓为村落名。随着历史变迁,这些姓氏或早已灭绝,或沦为当地小姓,但村落名称没有更改过来,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以姓氏为名的村落实际上反映的是当地村落的先民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先进变落后”、“后来居上”、“盛极而衰”等一些历史规律。

这种现象与规律也普遍地存在于村落内的小地名,如刘光第《湘坑湖记》中说:“当时同迁者盖十余姓,今皆转徙绝灭无存者,独刘氏存。刘氏则可幸也,他姓则可悲也。虽然湖内居地尚多其人姓焉。名伯初公祠所以田屋,田氏之所居也;名伯盛公祠所以下廖,以别于上廖,则皆廖氏之所居也;名伯达公祠所以夏屋,夏氏之所居也;名伯英公祠所以尚屋,尚氏之所居也,即刘氏始迁地,五传而分授伯英房者......名英用公祠所以池屋,池氏之所居也......湖内腹有地名黄屋、江背者,皆以人姓名,而他姓无考。”文中提到的与姓氏都是先于刘氏在湘湖的居民,后来相继外迁或灭绝,而只留下与其姓氏相关的小地名。诸如此类,在我们调查过的村落中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第三,大量与开基祖、祠堂(某屋)寺庙相关的地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在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关于这些,还可从大禾乡贤坑村内的小地名进一步确证,我们在该村田野调查时,曾抄录到一份《贤乡开基始祖地名诗》:

地名第一可金详,闽汀武平有贤乡;钟姓开基高畲下,寅山申向结祠堂;门前有座古荫桥,三位古佛朝对朝;水井背连秧地屋,下胡子连下背塘;坝子贤上金光下。桑田坝上古公王;,垅下塅上长坑排,石鸡山转入破堂;桥背屋转土楼背,翰音公祠百井堂;桥子脑上鸡早窝,光背湾上蓝屋场;五显头下佛祖郊,五通五显好公王;竹头记下李屋坝,塘背上下共一房;上胡垇下上胡降,社背塅上下书屋;王泥田连大坵屋,通通醮事共一房,沙坝子连神下屋,杨梅坑出古公王;谢屋坑连庵长山,下屋放上上蓝塘;三各坵田新屋下,门前有座蕉子塘;桃子坵连祥公寨,以备同住楼背塘;垅蚁塅上放子岭,并以什牲举通方;枧子放入坪盘坵,桐子坑出庵下塘;象形结有长福庵,三佛灵通远坛香;角落磜上坪地塅,古人岽上是湖洋;石头塅上大垇上,江西分界在地坊;梁山之下是企山,企山之下有屋场;牛头磜转龙狮山,盘坑王坑水源长;桐屋坑转下罗坑,上罗坑转芹菜洋;五世住入下名畲,上坪垇背共祠堂;杰桐子连门前岽,水口福主好公王;上村连下皮下村,五世叔祖富公房;双下坵入禾仓坑,各上有屋名山塘;寨上并及若沙湾;溪对西上共一房;庵背并及园江头,大伯地连贵竹乡;由鱼坝下南洞口,佛若二桥举通香;路背建有福寿亭,三位古佛座中堂;铜钟一响三公王,时时三刻举头香;上右分界坪盘坵,下右分界锁铜光;帽布钟李蓝童姓,二世一脉下湖乡;又有分出江西住,瑞金九堡并上洋;还我同堂多纪念,如言代代记书香。

不难发现,这首地名诗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地名的认知是以开基地、祠堂、老屋、庵庙、神坛等为中心,这些建筑物成为当地村落的一种标志与象征。这样的认知方式,透露出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在当地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分别是当地社会运作的一种原动力。

第四,为数众多的带“寨”、“围”、“营”的村落地名,是官方或当地居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当地建筑的防御工事的衍生物。它从问题的另外一面反映了历史上武平县境内兵匪盗寇横行的社会背景。如此众多的“寨”、“围”、“营”的村落地名,人们似乎还能感受到昔日武平境内战马嘶鸣、刀枪砍杀的声息,也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荷戈负锸而至,敃不畏死”的宗族械斗场面和兵匪盗寇蒙面抢劫、杀人越货的身影。

第五,方言谐音也是众多地名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康熙《武平县志》载大禾乡湘村为“象村”;我们在田野调查时曾得知大禾乡的大禾坝原名“泰和坝”、帽布原为“茅铺”,湘店乡流坊村原为“刘坊”,以及前述小湘坑原为“小桑坑”、远将原为“远浆”、鲁溪原为“露溪”、均营原为“军营”、亭头原为“停头”、贤成原为“悬绳”等。而这种因谐音而演变的地名,又同时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上述泰和坝演变为大禾坝,除了谐音外,还因为该地紧邻一个人口多、地方阔的大村——大禾村;小桑坑演变成小湘坑,也是除谐音外,它附近有一个大村——湘坑。所以,同样因谐音而成的地名中的相同字,如小湘坑的“湘”与湘村的“湘”,当地人的读法并不一致,小湘坑的“湘”的发音接近于“桑”,而湘村的“湘”则更接近于“象”。

第六,在这些地名中,常有相邻的几个村落有相同的名称,只在名称上头加一个形容字以示区别。如湘坑、湘坑湖(湘湖)、湘坑坝(湘溪)、小湘坑(湘里);大禾、大禾坝、大沛;坪坑、小坪坑;上村、中村、下村;上河西、下河西;上七里、下七里;老屋、新屋等等。这些村落之所以有相同的名称,可能是地理的因素,如地理位置相邻;也可能是宗族的关系,即几个相邻的村落,其中主要居民在若干世代以前是由同一个宗族分化而来。也有可能是先有某一个名称的大村,以后在其附近出现几个小村,这些小村就以大村之名为名或因大村之名谐音为名,加上一个形容字以示区别,体现了聚落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七,地理环境是村落命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过来,地名则反映了村落的地理环境。比比皆是的与坑、垇、坝、坪、塅、窝相关联的地名,说明了武平县村落居民生活的史影,折射出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身影。同时,众多以这些字命名的村落通名,还反映了众多客家村落具有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这或许还是民系、社区形成的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变迁,后来的建筑、开路,或被填高、铲平。经过人为与自然的营造往往沧海变桑田。使人无法直接观察到当初创立聚落的地点与地形上的关系,唯有地名保留了当时地形特征的生动描写,所以地名为研究历史上的聚落景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因此,客家村落地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累积的结果,是地理、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产物。反过来,通过对客家村落地名的考察,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客家村落居民的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社会观念。

从地名看客家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

来源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作者:刘大可

选稿:佘本金

编辑: 耿曈

校对:陈汶灵

责任编辑:伍晨嫣

从地名看客家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