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乐园

 wps0321 2020-07-12

♣ 张玉海

人民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在几十年间,郑州从中原小城嬗变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历程中,她以独特的存在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一个坐标和参照物。

儿时的幸福感简单而饱满。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度过,最盼望的就是每年春节过大年,爸爸牵着我的手到人民公园游玩一上午。

公园顾名思义是公众聚集游玩的园地。老城区最早建成的有三个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分别位于城市的东、中、西部,各有特色,人民公园最大,离我家也最近。

每年大年初一早晨,吃了饺子,爸爸带着我出门上福寿街,经铭功路到太康路,此时人民公园门口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糖堆糖人棉花糖、摔炮拉炮二踢脚、油条豆浆胡辣汤……什么都有,沿街排开一个大集市!更多的是带着孩子的大人。

穿过两侧空地的砖道,走上雕梁画栋朱红拱门的台阶,人潮中先看到一座石头大象滑滑梯,这时候,胆小的我会甩开爸爸的手,挤在孩子堆里排队,从大象屁股里上去,顺着大象鼻子滑下来……

走过树林、莲花喷泉广场,是当时郑州最大的动物园。里面有狮子、老虎、大象、猴子、骆驼、斑马、长颈鹿、金钱豹……还有无数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小鸟。置身其中,说不出的幸福。

往往这时候快中午了,爸爸会和我找块林中草地坐下来,拿出早上出门时妈妈准备的午餐——馒头、茶叶蛋和一军用水壶凉白开。

吃饱喝足,拍拍屁股,向西边转有一条河,有时尚年轻男女划着小船,嬉笑玩耍……河中有个半岛,上面后来建了个露天大剧院,上百排长条石凳由高及低延伸到舞台前。老百姓按其形状俗称——“半拉锅”。

高中的一个夜晚,陪父亲在那里观看了海连池先生的经典传统曲剧《卷席筒》,“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抗争苦难的故事、皆大欢喜的结局、婉转耐听的旋律,曾红遍中原大地、黄河两岸。

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爸爸偶尔会带我去看灯展。

因为怕我走丢,爸爸一直用手紧攥着我,在火树银花的人流中穿行。印象最深的是站在大型彩灯《劈山救母》前,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落后:一个头挽发簪的古装青年,用斧头机械笨拙地一下下向黄色灯光照射下的山体砍去……

爸爸给我讲了这个美好的传说:天宫中的三圣母爱上了人间书生刘彦昌。为了爱情,三圣母不顾二郎神的反对,带着宝莲灯私奔下凡与刘彦昌相会。后被二郎神发现,无奈之中,三圣母只得把宝莲灯交出,并被压制在华山底下。沉香在天宫偶尔从土地神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夺回了母亲的宝莲灯逃离天宫,踏上了寻母之路。最终沉香举起神斧,与二郎神决一死战。凭借宝莲灯的神力终于把二郎神打败。 沉香劈开华山救出母亲,母子终于相会。这是一个古装小娃娃骑着神鹿、黑豹、大雁,经历风雪跋山涉水寻找母亲的故事。弥漫着优秀民族传统的古典色彩和人文关怀!

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胡景翼跟从冯玉祥将军参加了郑州之战,1924年担任河南督军、省长等职,同年4月10日在开封右臂上的疔疮毒发不幸逝世,年仅34岁。民国廿一年(1932年),冯玉祥、张群、张继等为纪念胡景翼在河南及郑州的战斗业绩,力主建祠。1936年秋,历时4年建造的胡公祠终于完工,占地23亩,有殿、亭,并有一塑像,翠柏红垣,古色古香,为郑州当时一景。郑州解放后,胡公祠曾作为人民公园纪念品商店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座危险建筑物,濒临倒塌,四周木雕龙头、雕花等物,由于房檐边破烂遭受风吹日晒和雨雪长期浸湿已出现霉烂。后被划为危险建筑封存。在媒体和民间多次呼吁后,2008年,市政府拨款对胡公祠大殿进行修复,使祠堂得以焕然一新。目前胡公祠保存大殿、祠门、古树等,虽仍作为人民公园南门,但祠园格局保存完好。

岁月荏苒、世事变迁。一百多年来,郑州这个地处黄河之滨曾经的郑县小城,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其间,虽饱经坎坷,然不息开拓;虽历尽沧桑、然初心不辍。这座城市的崛起,无不凝聚着一代代人民大众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