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老照片中说地摊

 洁洁赢 2020-07-12

地摊,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也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词。芜湖曾以“辏五方而府万货”“阛阓之盛,甲于江左”而闻名于世。地摊经济曾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保存下来的老照片里,也定格下许多市民摆地摊的瞬间。

地摊里  浓浓的烟火气息

1998年芜湖的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墙院位于雨耕山脚下,以前是北京路通往新芜路的一条捷径。因此平日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但因了这场大雪,满是积雪的街道上只有一位骑着三轮车的汉子。路边的这家米店,是在自家门前搭起一个简易的地摆,五只米筐整齐地摆放着,里面分别插有标着名称的牌子。墙上挂着一块商店目录,虽然字迹模糊,但品种还不少,摊主却不见了踪影。想想也是,看着屋檐下垂挂着的冰凌,没有顾客,摊主想必也早就躲进了家里。这家地摊很任性,连个守摊的都没有,心真大。从这张照片上也可以看出民风淳朴。

说到摆地摊,哪能不提及长街。芜湖人对长街有着很深的情结,“长街”二字在芜湖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一种符号。长街的繁华,在此不必赘言。寸土寸金之地每家店铺见缝插针地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摆起了地摊。说是地摊,每家摊位上商品的摆放还是非常整齐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所有店家的摊位都摆放着很整齐。特别是左边这家卖雨靴的店铺,从小到大,品种、样式都很丰富,20双雨靴,分行四列,成双成对整齐地摆放着。看重点,是左右两只靴子都摆出来了,这是不是跟现在许多店家的做法不一样呢?

芜湖地处江南,喜欢吃鱼虾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挑着担子走街串户卖鱼的小贩,是这座城市昔日最为寻常的一道风景。摊主面前两筐鱼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一只鱼筐已经卖空了,剩下的一筐看来也没几条了。一位大姐正拎着一袋鱼,摊主正在从胸前贴身口袋里往外掏零钱。另一位大姐正在专心地挑着。摊主靠着的电线杆上有行非常醒目的广告:迎江摄影屋。极有艺术性的美术字,想不吸人眼球都不行。一旁民居的墙上,挂着各种艺术照、证件照、风景照,看来这家照相馆的生意不错。曾几何时,这样的家庭式照相馆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如今只能留在记忆里了。高冷的摄影棚,卖鱼的小地摊,雅俗之间,已然天壤之别,但这一刻却完美地“同框”,它们共同构筑起了这座城市的烟火之气。

摆摊也可以如此“豪横”

大家都知道,摆地摊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看了这幅照片,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一个寒意尚存的日子,身上的线衫还未脱去,老人已经早早地摆出了地摊。摊主满目沧桑,额头上一道道抬头纹暴露了他的实际年纪。从摊子的家伙什上看,这个地摊应该是卖蒸糕之类的。看来今天生意还没开张,满满的一担柴禾没烧几根,老人正拿着火钳在鼓捣着炉膛。边上三屉蒸笼也不知道要卖到何时。不过,老人此时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全在生意上。他满脸笑容,正跟对面坐着的一位抽着旱烟老人聊着天。熟人?客户?还是偶遇?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从两人的笑容中,我们可以读出满满的幸福感来。一个并不急着卖,一个也并不急着买,硬是将地摊小买卖,聊成了这人间四月天。

环城东路与东外街、儒林街构成的十字路口,芜湖古城四大城门之一的宣春门就位于此处,这里也是昔日芜湖的一个繁华所在,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家非常有名的“胜利糖烟酒商店”周围,分布着三个地摊,一个水果摊,一个小吃摊,就数马路旁坐在三轮车的大爷最怡然自得。他端坐在自家的三轮车上,嘴里叼着一个烟,五六桶咸菜散放着,正待价而沽。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冬日,时间也将近中午了,从他那淡定的脸色上可以看得出,今天应该生意还可以。很容易就想起一句流行语:大爷终究还是大爷。

新芜路与中山路交汇处,地处城市核心商圈的核心区域。即使今天,依然如此。人力三轮车,在出租车普及之前,是普通民众重要的交通工具。从这位大叔沉稳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已经成功锁定一位“主顾”了。他一手摆着车把,一手扶着车座,静静地等待着,眼睛盯着“主顾”,脸上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这位大叔,你至于如此得意吗?再看后面那位大叔,眼见着被同行抢了生意,满脸的愁云惨淡。谁让你来迟了呢,下次记得要早点了。古人云: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