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我的恩师——李砚云、宋德珠

 戏剧传媒 2020-07-12

永远怀念我的戏曲艺术启蒙老师——李砚云先生。

永远怀念我的戏曲艺术提高升华的导师——宋德珠先生。

我从小从事体操运动,1959年参加天津市的少年体操比赛,获得技巧(三项赛)冠军。当年正值河北省戏曲学校(后更名为河北艺术学校再后更名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招生,校长牛树新、毕胜以培养未来花旦、刀马旦为由,我被特招进入河北戏校,成为59级的一名正式学员。从此我被带入了戏曲艺术的殿堂。

入学后,由于我具有体操功底,在我的启蒙老师李砚云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加之我的刻苦努力,很快就排演了《打焦赞》一剧,由我饰演杨排风。1960年学校派我以此戏参加华北五省市(在天津)戏曲教学汇演。在此次汇演中,我不负众望,喜获优秀,从此我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由此也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戏曲艺术。

▲李砚云、沈春林夫妇。

说起来轻松,但回忆起已往,李砚云老师在我身上付出的辛苦不可一言以蔽之。如她不但认真细致的教学,一遍遍地亲自做示范,并耐心地纠正我的体操范儿更改为戏曲味儿,下了一番功夫。因此,说启蒙老师难呀!在生活方面,她做到胜似母亲的关怀——无微不至。如冬天来临,在大的排练场里,只有一个小炉子取暖(当时条件还没有暖气)确实很冷,每次在排练开始前,李老师总是把我的小手放到她的怀里暖上十分钟,再搓搓热才开始排练。困难年景(灾荒年)老师们的粮食定量本来就比学生们低,可她总是将仅仅的一点白面省下来,还包括沈春林老师(其丈夫)的这一份也被剥夺了,做成馒头,悄悄放到我的枕头边。嘴里边还老是心疼的念叨着“这些孩子们吃不饱怎么练功,怎么排戏!”更可贵的是李老师并没有把我当成她的“私有财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的戏曲表演水平,经李砚云老师推荐,学校安排,确定由宋德珠老师亲自教授指导我学习《扈家庄》等剧目(当时宋先生的落户,定位于河北省京昆剧院)。宋先生不计报酬的跨部门教学,才使我成为河北戏曲学校中第一代宋德珠老师的亲传弟子。

▲宋德珠先生。

宋先生的教学更是一丝不苟。为表现出宋派“美、媚、脆、锐、剽、冲、溜”的风格,在我已经具有戏曲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求单练跑场三个月之后才开始“说戏”,即指这才有资格学排《扈家庄》。正是因为宋先生的严格、严谨教学,使我这一出《扈家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演出后一炮打响,获得校领导、省领导的重视。凡是给中央首长演出,刘子厚省长都要提出“看小来子的《扈家庄》”(“小来子”是刘子厚省长称呼王泰来的雅号),并且在困难时期(60年代灾荒年)刘省长拍板为河北艺术学校学生增长粮食定量为,每人每月45斤。可此时,我们的老师们李砚云、宋德珠仍然是37斤定量。他们不但无怨无悔地继续工作着,如此时,李艳云老师给我开排《穆柯寨》了;而此时宋德珠老师表现出异常的高兴,称我为“鬼机灵”,还给我特“开小灶”加排《小放牛》一剧。使我的艺术水平在校学习期间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升华。故感恩、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莫齿不忘呀!”

左图:《打焦赞》王泰来饰杨排风。

右图:《扈家庄》王泰来饰扈三娘。

在这清明时节,愿我的恩师李艳云、宋德珠永垂不朽!您们的艺术及精神境界我们会代代相传,万古流芳!您们放心地安息吧!

您们的学生:王泰来敬上

2019.4.5清明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