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近三年全国II卷必做试题与教材内容相关性研究及教学反思1.docx
2020-07-12 | 阅:  转:  |  分享 
  
近三年全国II卷必做试题与教材内容相关性研究及教学反思韦永华1谢雕2唐娅3钱胜4(1.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405408
2.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4000843.重庆育才中学校4000504.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
5)摘要: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高三复习阶段脱离教材,依赖教辅的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高考试题与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具有高度相关性,本文以高考试题与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的方式并辅以详实的案例来说明上述结论。本文中笔者一边分析一边提供教
学反思或教学建议,供同行在教学中参考。关键词:全国II卷;与教材相关性;研究;反思一、问题缘起“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回归教材”常被
高三老师提及。的确,大多数老师都不否认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复习内容繁多、时间紧张,对教材的价值挖掘不够,盲目依赖教辅
资料进行复习的现状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虽考试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形成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
基于此,笔者对全国II卷近三年的必做试题与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反思,以馈读者。二、
研究的策略及启示笔者认为近三年全国Ⅱ卷必做试题与教材(《化学1》《化学2》《选修4》)内容呈高度相关性,但不同题目对教材内容的呈现
方式不同。一些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多数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延伸,还有的是教材知识的综合应用。我们对试题和教材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
究,现把研究的结果和对教学带来的启示做如下分析。1.总体情况我们提练出研究的“三步曲”:第一,整理试题,将近三年同类型的题目搜集整
理,并罗列在一起;第二,在教材中找出每个考点的来源,标注出对应的页码,并对考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考点呈现方式,按题号、
考点、所占分值的方式列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以2018年为例)。表12018年全国Ⅱ卷试题涉及教材内容的考点分析及分值统计
呈现方式《化学1》《化学2》《选修4》合计题号、分值及考点小计题号、分值及考点小计题号、分值及考点小计直接呈现T7(3分)物质用
途T8(1.5分)分散剂T13(1.5分)溶液配制6分无相应题目0分T7(1.5分)水解应用1.5分7.5分知识理解T8(4.5分
)S、N的性质T10(3分)非金属性质T11(1.5分)SO2的性质T26(4分)Zn、Fe、Cu、Pb等的性质T28(2分)元
素性质15分T9(6分)实验现象T10(3分)周期律T11(3分)物质结构,有机基础T26(2分)原电池14分T11(1.5分)水
解平衡T26(6分)电化学,水解平衡与除杂T27(6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T28(2分)电化学延伸15.5分44.5分综合应用T
13(1.5分)性质实验T26(2分)流程分析T28(6分)实验目的和操作9.5分无相应题目0分T12(6分)电化学综合T13(1
.5分)速率实验T27(8分)化学平衡T28(5分)滴定实验20.5分30分总计16个考点,30.5分5个考点,14分16个考点,
37.5分82分说明:(1)如表中的T7,就代表第7题,以此类推。(2)因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使个别题目很难对应教材的相应内容,故
总计分数为82分,比必做题的总分85分要少,表2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上表有助于一线教师了解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及其呈现方式,高三复习
时心中有数、教学能有的放矢。笔者按同样的方式对2016年和2017年的试题进行分析,因篇幅局限,有关内容不再一一罗列,其统计结果如
下:表22016年、2017年全国Ⅱ卷试题涉及教材内容的分值统计呈现方式2017年2016年《化学1》《化学2》《选修4》合计
《化学1》《化学2》《选修4》合计直接呈现4.54.5094004知识理解15.5913.53818.581440.5综合应用70
26.533.5862135总计2713.54080.530.5143579.5说明:由于不同的统计者对考点呈现方式的认识存在差异
,故表1、表2的数据由多位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共同研讨产生。结论:从知识的考查方式来看,(1)直接呈现:通常为5~10分,大多
在选择题中,主要考点有《化学1》《化学2》的元素化合物、物质的量、有机基础、元素周期表(律)等相关内容;(2)知识理解:约40分,
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大量出现,《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化学2》的元素周期律、有机基础,《选修4》全部内容等都有所涉及;(3)综合应用
:约30~35分,元素化合物结合实验操作,离子平衡结合图像分析,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元素化合物和离子平衡在工业流程及实验中
的运用等是常见的呈现方式。以教材的角度划分,《化学1》在选择题中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迁移,在主观题中更多考查对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化学2》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主观题中很少涉及;而《选修4》的考查要求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虽每年
考题不断变化,但大多数题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出处,对应原型,且各册教材中的考点分布和所占分值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化学1》约占总分值
的25%~35%;《化学2》约占总分值的15%;《选修4》的考点数目和分值变化较大,但总分值仍稳定在30%~40%。全国II卷必做
题的常考题型比较固定,它们在教材中的考点分布有何特点?对日常教学有何启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教学建议。
2.选择题与教材相关性研究选择题的考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有机基础、元素周期律、阿伏伽德罗常数、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
衡等,我们仔细比照考题和教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再提出“教学建议”。如法炮制,各题逐一分析,并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以总结经验,促
进教学反思。因篇幅局限,笔者选取分析报告中的“化学与生活”和“化学实验”作为分析范例,同读者共享。同行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分析其他
考点。例1:考点“化学与生活”的研究相关性研究:该考点通常以某个知识为载体,紧扣生活热点,考查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的常识,内容简单,涉
及面广,甚至会考查初中教材相关内容。下面,以2018年试题为例(见表3),其他年份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分析(略)。表32018年“化
学与生活”考题与教材相关性研究试题来源选项及内容教材来源2018年全国II卷7题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选修4》第54页B
.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化学1》第85页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化学1》第58页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化学(第一册)》第121页(2007年版)(2)教学建议:首先,重视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并基于
教材,联系当前科技前沿、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价值。例如,2018年全国III卷第7题C选项“家庭装修时
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既是装修的常识,也是与环保相关的社会热点。其次,还应重视初、高中教材的相关性,复习时
可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例如,2017年全国II卷第7题的D选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就出现在《九年级
(下册)》教材第99页。初中教材中的硬水和软水、维生素等内容也应引起重视。这些内容仅在几乎不作为考试内容的《选修1》和《选修2》中
偶有谈及,常被同行忽视,故建议高三复习时不宜置若罔闻,而应当有所涉及。例2:考点“化学实验”的研究近三年最后一道选择题都是综合实验
,2017年第10题,2018年第9题还考查了《化学2》的有机实验。说明全国II卷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素养的考查,而这些题目与教材内
容紧密相关。例如:(2016年全国II卷,第13题)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对应教材内容A.制备Fe(OH)3
胶体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化学1》第26页,科学探究B.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将MgCl2溶液加
热蒸干《选修4》第59页,习题9C.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入稀硝酸,过滤、洗涤、干燥《化学1》第102页,硝酸的性质D.比较水
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化学2》第73页,实验3-2(2017年全国II卷,第10题)下列由实验
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对应教材内容A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化学2》第68页,图3-10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化学2》第73页
,实验3-2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化学2》第75页,科学探究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
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化学2》第61页,科学探究(1)相关性研究:选择题中的实验考点主要取材于教材中的
演示实验、科学探究、课后习题等栏目,或是教材实验的拓展。通常,最后一道选择题各选项的内容源自教材不同的出处,有的是教材实验的简单再
现,有的更突出考查学生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反应原理,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典型物质的性质,或对实验方案的可行
性进行评价。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中的实验内容,相关统计如表3所示。表4《化学1》《化学2》《选修4》教材实验内容统计教材《化
学1》《化学2》《选修4》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241617探究性实验(或实践活动)798实验设计112实验数322627合计85
现行教材设置了众多实验,比以往更具开放性、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也为命题提供了素材和参考。高考考题中,《化
学1》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化学2》以有机化学为主,《选修4》中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和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出现
的频率较高。(2)教学建议:首先,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剖析实验原理,关注实验细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CH4与
Cl2的反应,2017年考查了反应原理,2018年则用图示的方式考查了实验现象,学生失分普通较为严重。因该实验操作复杂,很多教师采
用直接讲解或播放视频的方式教学。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对实验现象更缺少直观感受,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其次,拓展演示实验。对重难点
实验可类比、改进、变化、重组,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对比《化学1》铁与水蒸气反应与《化学2》石蜡油
的分解(见图1)两套装置可发现:反应物(水和石蜡油)的盛装方式、加热方式、试管放置方式等都非常相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比上述原理,
并设计实验,如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取水煤气,这会让学生的思维更上台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又如(2018全国II卷,第
13题,节选)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B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
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D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
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试题中的B选项是将《化学1》第42页习题2的内容设计成验证性实验。教学时也可挖掘部分内容,设计成验证性或探究
性实验,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经过数次类似体验的潜移默化,学生就更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D选项是考查对《选修4》第20页实验2-2原理的
理解。教学时,可利用KMnO4与不同浓度H2C2O4反应比较反应速率的演示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对比实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有效地实现变量控制?……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展示实验成果,最终评价实验方案。可见,教材实验是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优质素材,其重要作用应当引起同行的充分重视。3.必做主观题与教材相关性研究在全国II卷近几年的考题中,第27题主要考
查学生运用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原理,解决工业生产实际中相关问题的能力。此类题型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很少是教材知识的直接呈现,这里
不再做与教材相关性的分析。而第26题、第28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综合等,与教材《化学1》和《选修
4》联系较为紧密,现将近三年的第26题和第28题合并在一起,从知识版块及教材来源两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见表4)。表52016年~
2018年26题、28题知识点考查的比较和统计试题来源2018年26题2017年26题2016年26题试题背景闪锌矿制备锌测定水泥
中钙的含量联氨的性质题目类型工业流程+离子平衡+电化学工业流程+实验元素化合物+实验知识板块元素化合物6分电解池2分,离子平衡4分
实验2分元素化合物8分离子平衡4分实验6分元素化合物6分热化学,离子平衡4分实验现象、原因等4分教材来源《化学1》8分《选修4》6
分《化学1》10分《选修4》4分《化学1》10分《选修4》4分试题来源2018年28题2017年28题2016年28题试题背景晒制
蓝图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探究Fe2+、Fe3+的性质题目类型元素化合物+探究实验实验+元素化合物元素化合物+实验知识板块元素化合物6分
性质实验4分滴定实验5分元素化合物4分离子平衡6分实验11分元素化合物5分化学平衡3分,水解2分实验5分教材来源《化学1》9分《选
修4》6分《化学1》8分《选修4》7分《化学1》10分《选修4》5分26、28题各部分分值合计元素化合物12分元素化合物12分元素
化合物11分化学反应原理10分化学反应原理10分化学反应原理9分实验11分实验17分实验9分《化学1》17分《化学1》18分《化学
1》20分《选修4》12分《选修4》11分《选修4》9分(1)相关性研究:首先,第26题、第28题在考查内容上没有明确的界限,题目
设置灵活。试题是多种内容的任意组合,其中,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这三部分的分值相对比较固定,都在10分左右。而2017
年实验内容分值较高的原因是:第26题、第28题都涉及到《选修4》中滴定知识的考查。从试题内容看,第26题往往偏重于元素化合物,而第
28题涉及综合实验更多一些,两题均与《选修4》内容密切相关。其次,近三年的试题越来越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如2018年
,闪锌矿制备锌和晒制蓝图;2017年,水泥中钙含量的测定和水中溶解氧的测定。考题引导学生从单纯的“解题”到运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利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造福社会的意识,传播了化学的正能量,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2)教学建议:首先,《选修4》中的热化学、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教学中应予以充分
关注。工业流程中元素化合物结合水解平衡的考查在近几年更是频频出现,2016年第28题在实验操作中考查了Fe2+的氧化和Fe3+的水
解,2017、2018年将这一考点融入到工业流程中,连续两年考查Al3+、Fe2+、Fe3+在工业流程中的除杂问题(见表5),考查
Al3+、Fe3+沉淀的pH范围时通常都不再给予信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将《选修4》水解除杂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深化相关内
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表626题、28题中与Fe2+氧化,Al3+、Fe3+水解相关的考点试题来源考查内容2016年II卷
26题用H2O2氧化Fe2+,放热促进Fe3+水解产生沉淀2017年II卷26题用HNO3氧化Fe2+,加氨水调节pH将Al3+、
Fe3+沉淀除去2018年II卷26题用O2氧化Fe2+,加ZnO调节pH将Fe3+沉淀除去其次,工业流程题中常会涉及物质的分离、
提纯,最后通常会以氧化还原滴定的方式来测定并计算产品纯度。如2018年II卷第28题中“测定三草酸合铁酸钾中铁的含量”,2017年
II卷第26题中“KMnO4测定草酸间接获知钙的含量”,2017年II卷第28题中“关于水中的溶解氧的测定”等。因此,教学中应特
别重视《化学1》第一章中物质的分离提纯,《选修4》第三章中的滴定实验。复习时应回归教材,引导学生细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考题,让
学生体验试题是如何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然后,结合生产、生活或实验制备,深入挖掘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相关的重点知识。例如金属中有
关Fe2+和Fe3+的性质及转化已在试题中高频亮相(见表7)。又如2016年II卷第26题考查了联氨的性质,其实是考查学生对氨分子
结构、性质的深入理解,再迁移到联氨的性质。2018年I卷还考查了焦亚硫酸钠(Na2S2O5)的制备,这是考查学生对SO2性质的理解
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重点物质的性质应掌握牢固,理解透彻,同时充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
决新情境、真问题的能力。表726题、28题中与Fe2+和Fe3+的性质相关考点试题来源考查内容2018年II卷26题不通入氧气的
后果2018年II卷28题残留物FeO和Fe2O3中Fe2O3的检验2017年II卷26题加入硝酸的目的2016年II卷28题探究
二价铁、三价铁的性质三、教材回归的思路及方法通过上述分析,高考试题并不是命题者脱离教材、凭空臆造,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教材,如果不研究
教材就放弃了教学之根本。如何研读并回归教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研究各种栏目教材中设置了多个栏目,如资料卡片、科学探究、科
学视野、教材注解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可选择的空间,更是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补充和延伸的良好素材。例如,“催化剂”是近几年高考
的热点,在《化学2》第49页“科学视野”中提到:“催化剂和反应体系的关系就像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选修4》第2
3页的“教材注解”有“催化剂可以大幅度提高目标产物在最终产物中的比率的特性称作它的选择性。”的介绍。而2016年全国II卷第27题
就考查了“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因此,我们应结合高考热点认真研读教材的一些栏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又如,《
选修4》第87页“科学探究”在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Fe2+是否存在,而在2016年全国II卷第28题就
考查了用该方法检验Fe2+,2018年II卷第28题则要求学生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可见,该内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电化学实验,也是对元
素化合物知识的补充,在高三复习时,建议予以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高考对平衡常数的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电离常数、Ksp的计算
等。而《选修4》第58页“科学视野”还介绍了水解常数,并在课后的练习中提出对酸式盐NaHS溶液呈弱碱性,NaH2PO4溶液为酸性,
Na2HPO4为碱性的原因进行解释。这说明,教学时我们不仅可以给学生介绍水解常数,还可以结合电离常数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和推导。
而2017年全国I卷13题C选项“NaHX溶液中c(H+)与c(OH-)大小的判断”就考查了学生对电离常数和水解常数的综合运用。因
此,我们指导学生研读教材栏目时应结合教学的发展及高考新动态,把握教学深广度。2.研究课后习题因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都比较基础,常被同
行忽视,但部分习题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补充,使教材内容更丰富。例如,《化学1》第81页第4题“硅单质是从它的氧化物中提取出来的,主
要的化学反应如下:粗硅的制取:SiO2+2C=Si+2CO,由粗硅制纯硅(常用方法):Si(粗)+2Cl2=S
iCl4;SiCl4+2H2=Si(纯)+4HCl。”该习题有效地补充了SiO2的重要性质,使硅及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又如,《化学1》第95页习题1补充了工业废气脱硫的方法,习题2补充了汽车尾气中NO的治理方法。这些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高
考考查的热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有的习题非常新颖,与高考试题的风格相似,值得同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如《选修4》第60页,第10题
:“实验室可利用SbCl3的水解反应制取Sb2O3(Sb2O3的水解分三步进行,中间产物有SbOCl等)其总反应可表示为:2SbC
l3+3H2OSb2O3+6HCl,为了得到较多、较纯的Sb2O3,操作时要将SbCl3徐徐加入大量水中,反应后期还要加
入少量氨水,试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这两项操作的作用。”又如《选修4》60页第11题:“已知受热时MgCl2·6H2O发生水解:Mg
Cl2·6H2O=Mg(OH)Cl+HCl↑+5H2O,而MgSO4·7H2O受热不易发生水解。试解释原因。”对这两个
习题分析可以看出,弱碱的阳离子水解得到不同的产物,可以是弱碱或碱式盐,还可以是氧化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水解能力的大小和生成弱碱的
稳定性进行分析、拓展,什么条件生成弱碱或碱式盐,什么条件生成氧化物。虽高考试题中对这部分知识的直接考查还较少,但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无疑是很好的范例。笔者认为,同行应改变曾经认为的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的教法,这种观点是基于以考查学生
知识为目的的,传统的、甚至是落后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为了适应当前高考试题的风格,应活化学生思维,建立具体知识与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之
间的桥梁,打通知识与能力的屏障,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驾驭新情境和新问题。3.积累复习资料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整理者,也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本文的研究可知,并不像一些同行认为的那样:教材对高考复习无多大价值。相反,大多数的高考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取材于教材,即使一些高考试题形在教材之外,但神也在教材之中。在历次高考复习中,我们都会不断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在考前一个月,我们会用一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梳理教材,引导学生思考:高考试题是如何在教材的基础上生长、延伸的。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整理成《考前教材阅读指南》的小册子,以清单的形式罗列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标明在哪本教材的哪一页,注明需要阅读什么内容,常见考查方式是什么……实践证明:考前学生对教材了然于胸,考试时才会对试题有似曾相识之感,心态也自然会放松,其结果自不言而喻。所以,我们既要研究考纲、考题,更要潜心于教材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反复揣摩,体会教材中的科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若师生盲目信奉教辅资料,一味漫无目的地刷题,必然会在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以致教师疲于应对,学生乱了方寸,知识体系被支离破碎,增大了学生的负担,最终让学生变成缺乏思维的做题机器。回过头来,只有回归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让知识真正生长成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一代。这是考试的初心,更是教育的初心。参考文献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宋心琦,王晶主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全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献花(0)
+1
(本文系AiChem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