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考条目识记专题九: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新用户7828mnJr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1.认识大洲

①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亚洲的半球位置: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的纬度位置:大致位于南纬10度到北纬80度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大的洲。

亚洲的海陆位置:三面临海,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②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d)

亚洲地形的特点: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地占四分之三;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典型,分布面积广。

亚洲水系的特点: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相互关系:①地形类型复杂,地势起伏极端。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并呈不均称辐射状向四周分流;在山地和高原外围分布的若干平原大多是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受气候的影响和地形的关系,河流的补给一般以高山冰川融雪水和雨水补给为主。②地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表起伏比较大,地形复杂多样,所以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③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干旱区面积广大;亚欧大陆面对着太平洋,因而亚洲的季风性很强,所以亚洲也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

2.认识地区

①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大部分在40~60° N之间,10°W~30° E之间;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②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中欧平原;北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形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多冰川地形,如峡湾、冰蚀湖、冰碛平原等。

欧洲西部气候特点: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南部为地中海气候为主、北部为极地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特点。它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农业以乳畜业和园艺业为主。

地中海气候具有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商品率高,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油橄榄等。

③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对工业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丰富煤炭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是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如鲁尔区。(1)鲁尔区属于移铁就煤型工业,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生产结构单一是衰退的内在原因。(2)廉价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是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3)世界性钢铁过剩危机是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5)工业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是新兴工业不愿到此落户的主要原因。

传统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和第三产业,繁荣经济。

3.认识国家

①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a)

   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其领土由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组成的;首都华盛顿。

②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b)

   地形:西部为山系,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大。

水文:多大江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最长的河流。

自然带:种类多样,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为主。

③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b)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主要特点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主要特点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减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④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a)

   专业化经营的农业是美国农业的主要特征。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其优点是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布局特点:

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主要原因是这里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处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的好,适合小麦生长。生产的小麦质量优良,大部分出口。

玉米带:分布在美国乳畜带以南地区。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宜玉米的生长,接近乳畜带,可为乳畜带就近提供饲料。玉米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⑤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b)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与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

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是农业分工的一种形式。衡量主要指标为: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商品量等。

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d)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高度的机械化生产,能耗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拓展提示】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优越:①土地资源丰富;②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③宜农荒地多;④夏季高温,雨热同期;⑤山地多,宜林地区广。(2)社会经济条件优越:①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规模大,农业生产效率高;④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⑤国家政策支持。

4.区域差异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b)

②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b)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类型的不同,我国大致可划分为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北方地区地势坦荡,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面食为主。东北和华北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发展水平高,城市密集。其中辽中南、京津唐地区是我国主要工业区。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气候较温暖,降水丰沛,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米饭为主。南方还有很多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因此,南方地区有很多的鱼米之乡。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的制约,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河流附近和绿洲,可以发展种植业。而多数地区由于降水少,只能发展牧业。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场分布地。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尚未大规模开发。沿交通线、资源开发地及绿州地区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集中,城镇较密集。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青藏地区的农业以牧业为主,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在青藏地区的一些谷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那里的特色作物为青稞,它是当地居民传统食品糌粑的原料。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生态环境好,尚未大规模开发。沿交通线、资源开发地及河谷地区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集中,城镇也有分布。

③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b)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1)可以缩小东西部差异,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4)有利于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

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b)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秦淮线也是1月均温0℃、积温4500℃、温度带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干湿区的湿润与半湿润、农业上水田与旱田、河流有无结冰期等分界线。

⑤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c)

【拓展提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理位置特征

①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②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③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如铁路、公路、航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的分布进行分析。

(2)地形特点

①主要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和特殊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方面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表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一是某方向高,另一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3)区域气候特点

从气候类型、降水、气温、光照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

(4)河流特征

①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落差或峡谷分布、流域面积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5.区域联系

①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a):对口帮扶、支援;招商引资、产业转移;资源的合作开发。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

(1)南水北调的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线: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在于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航运、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西气东输的方案

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

【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在于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西电东送的方案

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站的电力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

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

【拓展提示】西电东送工程的意义在于可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为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并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例如:

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源,改善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产业结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建功立业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建功立业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④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b)

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新市场而进行的产业转移;

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⑤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破坏,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注:需要WORD文档的可以留下电子信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