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格局的十五个层次:(一)划分标准

 官山665 2020-07-13

“认识”与“认知”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首先需要对“认识”和“认知”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别。

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内在反映。而反映的内容,有的与认识对象相吻合,为真,谓之“知道”、“晓得”;有的与认识对象不相吻合,为假,以为知道其实并不知道。也就是说,认识的内容有真有假,认识还处在真假未分的阶段

认知是指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内在反映与认识对象相吻合的部分,真的部分,是对认识对象的“知道”、“晓得”。简言之,认知是认识且知道。认知已经对认识的内容进行了真假区分,是真的部分,是认识的更高阶段,特殊情况。

如此界定的目的,就是要区别真假。对于内容为假的认识而言,并不能构成实际的认识格局,无论话题多么宏大,谈天说地也好,纵古论今也罢,都只是虚妄的空架子,算不上真正的格局。只有内容为真的认知才构成真正的格局。这便是“认知格局”的由来。

认识对象包括认识主体自己、他人、人类社会、生命世界,以及物质世界。——这是一个由中心到全体,由核心到整体,由小到大的排序。(参见下图)。  

                                                认识对象之间包含关系示意图

首先来讲,自己是自己的中心。由自取、自保和自爱构成的利已,即是个人的天赋本能,也是个人的首要义务。要利已首先要知己,要了解自己,要知己所长、知己所短,然后才能扬长避短,达到真正的利己目的。因此,认知自己便成为认识主体的首要问题,第一要务。否则,若没有自知,没有自己对自己的基本了解,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冒然“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这无异于寻死,所谓的生存能力就无从谈起。

其次,由此及彼、由已及人,认知他人。自我来自于他人(父母),又制造他人(儿女)。他人是自我的合作者,合作到相依为命的程度。同时,他人又是自我的最大威胁者,用萨特的话讲:“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他人即是自我的最重要合作者,也是自我的最大威胁者。他人是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仅次于自我认知的最需要了解的认识对象,是与自我利益最相关的外在认识对象。

其三,只有在对他人的认知基础上,才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产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人类社会的认知。

如此类推,只有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才谈得上对包括人和其他生命在内的整个生命世界的认知。只有对生命世界的认知,才谈得上对包括生命和非生命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知。

因此,由认识主体自己、他人、人类社会、生命世界到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一个以认识主体自身为中心,逐步向周围扩展,由小到大的认知发展过程。这是认识对象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认识主体的认识目的所决定的必须。

反之,若不是按照这个认识顺序,而是反着来或跳着来,就必然偏离自我这个中心,就必然违背利已原则。——对国际形势高谈阔论,却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那就只能成为人贩子的猎物了;对“成功学”如数家珍,却不懂基本的经济规律,那就只能成为传销组织的发展对象了……这类空架子的认识现象,只代表认识对象大,虽有认识的广度,却缺乏认识的深度。另一种认识现象是,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知肚明,也深喑世事,但却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认识的深度,却缺乏认识的广度。

真正的认知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逐层向外扩展,即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立体的认识布局,是以自取自保自爱的利己原则为认识目的的,与生存能力、生存利益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认识布局

也就是说,真正的认知格局,应该与个体的生存能力的强弱,生存利益的大小成正相关。具体的,在自取、自保和自爱这三个方面中,自取的效果如何关键在认识格局,自保的效果如何关键在精神格局,自爱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情感格局。换言之,认知格局对自取的效果影响最大。

自取是想得到、想获取的意思。

自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外在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谋生;更好地谋生就需要获取更多更好的外在资源。要获取更多更好的外在资源就需要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外在生存环境和自身条件,就需要具备更好的认知功能,即智慧。

总之,自取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谋生的根本途径在于自取,谋生自取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第一课。

自取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心智的认知功能上,认知功能决定了自取效果的大小。至于人的精神功能和情感功能,对自取只取辅助作用;无论一个人的精神多么强大或情感多么丰富,就谋生而言,都是次要的,甚至矫情;真正取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知功能,即智慧。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毋庸赘言。

所谓认知格局大,是指视野宽广,对外在生存环境的认知能力强,获取外在资源的自取能力强,导致自取的效果大,有益于个体自身的谋生。此所谓智慧。

所谓认知格局小,是指视野狭隘,对外在生存环境的认知能力差,获取外在资源的自取能力差,导致自取的效果小,不利于个体自身的谋生。此所谓愚昧。

认知格局的大小反映了心智由愚昧到智慧的层级,决定了自取的谋生效果如何。

因此,认知格局的大小与认知对象的大小、自取效果的大小、谋生效果的好坏、以及心智由愚昧到智慧的层级高低之间,呈正相关

基于此,我们以认知对象的大小为划分依据,以谋生效果的好坏为衡量标准,对认知格局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从而具体地反映心智由愚昧到智慧的逐渐演变过程。

具体划分为五个级别:幻觉级、主观级、世俗级、人文级和客观级。

五个级别依次代表人的认知水平:①不及普通动物;⑵与普通动物相当;③与裸猿相当;④具有平均文化水平的普通人的认知水平;⑤超过平均文化水平的优秀人的认知水平。每一个级别,再依生存能力(谋生效果)由小到大细分为三个层次,共计十五个层次。下面逐级逐层描述之。(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