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 事 | 待渡

 闲情偶的 2020-07-13

待渡.mp3 来自中华珍宝馆 04:10
(提示:全文约5500字,灰字部分略过无碍。)



“从这里到那里,从此处去彼处,即为‘渡’。”




静立的山川中,笼罩薄薄的雾。

视线沿着既不可知其深、亦不可知其远的山谷向下,面对着遥遥列岫的,是一座空空的草亭。


它坐落在隐约的溪岸上,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与造化的高耸相比,它显得微乎其微,仿佛随时将要融入雾色。

亭下,一条山溪蜿蜒回转,顺着交错的山脚流淌;没有泛起一点浪花,也就没有一丝声音,几乎是凝固似得由远及近,流过空亭与坡陀,来到更宽阔的水域。


一位文士席地坐在水边,他的仆童持杖侍候。两人面对着空濛的山色,那里除了山、水、雾气、以及零星的枯木,其余什么也没有。

他在做什么呢?前不见楼阁、后不见车马的空山中,他可能是兴游至此,稍作休憩——也可能是在等待,等一条去往更深处的渡船。

李公年《冬景山水图》
 
李公年,北宋画家,身世与画风同样茫然若迷,仅有这幅无名山水传世。收藏它的普林斯顿大学将其命名为《冬景山水》,事实上,它应当是一幅“待渡图”。

灿若星辰的宋元山水中,“待渡”是重要题材。在古代,渡,是人们行旅往来、徙居迁移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透过江与岸、舟与人、渡船连接了空间、延伸了人的脚步,水光荡漾、烟波浩渺之间,体现出人适应自然的智慧,也带来无限的诗意。

而“待渡”,则为这诗意增添了更多期许,它或许是艰辛行旅中的一憩,或许是闲情兴游时的一遇,又或许是为折射君子处世的哲学、隐喻贤士待召的愿望、寄托经世致用的理想。

无论如何,入仕也罢、归隐也罢,人生在世,总要由此岸去往彼岸,“待渡”亦由此成为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放射出不同的光彩,带给今天的我们不同的感触。

元人《寒江待渡图》
· 这是一幅典型的、表达入仕愿望的待渡图,幅中烟岚中的台阁象征仕途,待渡人仿佛严阵以待般静立江岸,等待一只前来接引的小舟。另一种说法是:山中俨然而立的是寺观,待渡者相反是要表达出世的愿望。结合它所创作的元代,两种解释似乎都能成立。




「行旅」

五代时期,庞大的李唐王朝土崩瓦解,带来无休止的战乱,神州云扰,四海动荡,随着现实空间的愈发逼仄,人们将目光由自身转投向自然。
生活不再安定,行旅成为这一时期的生活主题,在高山巨壑之间艰难跋涉,加深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并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一时涌现出承唐启宋的自然主义思潮,遍及文学、绘画诸多方面。

或许可以试想:回到没有公路、没有机器的时代,穿越中原的茫茫山原、连绵峦岭,仅仅依靠一双腿、一匹马。昂首只见长空高旷、群山荒凉,脚下唯有漫长的古道,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置身其中,人理所当然憾于自然的浩瀚,惭于自身的渺小。

正是此时,关仝画下不朽名作《山溪待渡图》。

关仝《山溪待渡图》

犹如丰碑一般耸立的山峰,劈空而下的飞涧,深不可测的峡谷与烟霭渺茫的云岚,共同构建出画境的雄伟与苍凉。强有力到几乎笨拙的用笔与淡漠到几乎不可见的烟云之间,画家所捕捉的是自然不可撼动的魄力。画面中央的巨壑犹如一块磁石紧紧吸引观者的视线,直到被深深震撼于它的雄浑,才转而呈现它的细节。

山壑之下,巨石之间,一位旅人与他的驴子被山溪阻住去路。他们在等待舟渡,但对岸停泊的小船空无一人,不见摆渡的船夫。


丛树静立,野水奔流,待渡的旅人显得那么孤独,他只身一人,肩担行囊,可能自崖下的古刹而来,去往不可知的远方——他将要穿过的山峦也许比画中还要高大、要渡过的河流也许比面前更加宽广。

但正是他的渺小,体现出人的坚韧,关仝的待渡因此也不止是行旅的一程,面对造化,一条山溪的渡与不渡又算什么呢?旅人等待的又何止是舟渡,还有更长、更远的路程,恍如人生无涯的旅途。

关仝《关山行旅图》
· 与《山溪待渡图》一样,《关山行旅图》也表现出行旅的艰难,但这幅画显然热闹了许多,野店商客芸集,江岸与桥上都有行人往来,空地上还有孩童与禽畜。右侧的河岸上,一只小舟静静停泊——它的画意似乎也可以视作“待渡”。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另一幅以待渡为题的五代杰作,是《夏景山口待渡图》。画中,身为江南人的董源营造出家山冈峦清润、林木秀密的景致,州渚错落、坡岸逶迤,江上舟楫往来、林中渔人出没,风光闲适宜人,与关仝苍茫的行旅大相径庭。

如果关仝描绘的是山的高,董源描绘的便是水的广。
——为了展现水域的宽广,董源将山脉尽可能地向左右延伸,压低观者的视线,同时增添远景的层次,画面远超常人目力所及;
他又十分注重细节刻画,细碎而纷繁的线条与墨点编织出层林,形成迷人的节奏;林中的细草与点苔仿佛斑驳的树影,参差点缀着丰茂的坡陀;人物与屋舍则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好像它离我们并不太遥远——造化虽然庞大,但人也能从中觅得安乐之所。


带着这样的体会展卷细观,在卷尾的依依垂柳之间,一位官员打扮的文士独立江岸,等待悠然而来的小舟。舟中首尾各有一人撑篙,中央乘坐着四位来客。


待渡,不一定是待自己“渡”,也可能是待它人“渡”。

关仝的画意,可能来源于他波折的际遇——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代,亦奔波岐、雍、陕、洛、淮五地,一生充满不息的羁旅。相较而言,董源的人生可堪平淡:他出身钟陵,早年游历江南,中年任南唐北苑副使,执掌皇家茶园,晚年入宋,最终卒于金陵,始终没有离开江南。
因此,关仝深谙的不可撼动的造化,在董源手中化为一派平淡天真。他栖身五代罕有的净土南唐,依然能够以文人的视角观察世界、体会生活。他的待渡,是与友人的迎来送往,是山水之间的一次约会,主题是相逢,而非未知的漫漫迢途。

观看董源的待渡,或许能引人走入某个夏天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自己正站在浓荫下,身旁微风摇动垂柳,吹起一片涟漪。晴朗的江面上,友人在客船中渐行渐近,迫不及待地挥手示意。你望向小舟,水波在烈日的反射下发出炫目的光芒,似乎可以幻想今夜的畅谈与宴饮、明日的共赏与同游。

但它同时有着另一层深意:我们的生命中,又何曾不是时刻等待着某人“渡”向自己呢?像母亲迎接孩子的新生,长辈迎接晚辈的成熟,像等待爱人的到来、伯乐的到来、知己的到来。它折射出一种理想——如果汉晋的理想在神仙之境,隋唐的理想是现实的雄心,五代的理想即是在自然之中,好好生活。

传郭熙《秋江觅渡图》




「诗意」

五代之后,山水进入新的阶段:诗的山水。
虽然文学与绘画所处两个不同性质的形态中,拥有不同的表现手段与方法,但它们既流露出一致的审美,也体现着共同的追求。两者紧密相融,仿佛去往一个目的地的两条道路。

这两条道路,偶有交相辉映的并行之所,即是两宋山水。比之后世画面与题诗的生硬结合,宋画的诗意来源于画面之中——物象的组合、笔墨的运用、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的:用画面创造一首诗,予观者一个天地,供他入内遨游,彷如置身其境。

宋人《秋溪待渡图》

这一幅是宋人《秋溪待渡图》,它与关仝《山溪待渡图》相同,描绘了行旅中的待渡,但并未渲染沉重的主题,而是着力于恬静的诗意,体现出行旅悠闲的一面。

大约是初秋时节,木叶微脱,天气清朗,山中泉水奔流,云霭缭绕。风中传来达达的马蹄声,一队行旅的主仆走过野桥,悠游山水之间;


桥的尽头有一片庭院,屋宇错落有致、建筑考究,大约是主人在山中的府邸;
庭院下方的溪岸上,两位荷担的山人静静等待渡舟,自淙淙的泉声中驶来。


俯石下听松上籁,隔溪遥待水边舟。

这幅画中的两组人物,分别是通往庭院的主仆,与松下待渡的山人,他们好像有不同的际遇与目的,但此时此刻,共处于同一处空间之中。

空气一样的清冽,泉声一样的清脆,烟岚一样的迷蒙。或许对风雅的宋人而言,一个人无论所处的阶层与环境,对他而言,诗意从来是公平的。又或许生活也一样公平——庭院中不仅有风雅的生活,也有庙堂的束缚;山溪上虽然风波摇曳,却拥有傲啸的自由。

·《秋溪待渡图》,大约作于北宋后期,幅中的山石浑厚,不露圭角,墨色凝而不滞,取法来自关仝;松树的画法似乎与李唐相似,先用墨色勾勒,再以淡墨与汁绿烘染;秋树则完全取自郭熙,姿态状如鹿角、隐没于层层淡墨之间。远处的水涧又使人联想起金人李山的一幅小景,同样描绘了隔溪的一隅山涧,总而言之,幅中集成了北宋诸家所长,组合出令人赞叹的精致画面。

宋人《寒林待渡图》

同属宋人待渡的佳作《寒林待渡图》,则继承了宋初巨擘李成的衣钵,表现出荒凉怀古的诗意。幅中,原野在昏暗中呼啸而过,远处只留下几个模糊的山影,不知是溪水还是坡岸的中景混淆了界线,同样混淆了由近及远的空间。


坡岸层叠着延伸,连接一座通往画外的野桥,那上面空空如也,既没有树木,也没有行人——

人物集中在右下方,一座塞迫的小渡口旁,挑担的行者神色匆匆,携驴的文士则在与船夫交涉,不知是他的驴子太重、不方便上船,还是他要问清渡舟的去处,是否能到达自己的归所。


画中蔚为主角的,是渡口旁高大的古木,它们的姿态犹如绷紧的弓臂,力量仿佛被按捺在虬盘的躯壳内,随时想要挣脱;峥嵘的枝节形似角爪,与平缓的坡岸形成对比,更增添荒寒的气氛,把画面萧索的意境推向了更高处。


这幅画令人想起王维的诗句: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掩关。

李成的荒寒,在唐末成为一股劲流,涌入文人的胸怀。人们发现,当山水剥离了葱茏的草木、秀润的云霞、华丽的亭台楼阁之后,画面不仅未显得单调,反而产生出接近永恒的魄力。这些凝固的山峦真的如同从远古而来,好像用手中的一支笔,便能描绘出天地的久远。

而在这之间,有一处小小的渡口,正发生一场小小的交涉。

观者不禁思忖他们的命运,挑夫或许是要归家,放眼江山,远处的几处村舍似乎是他的归处;文士则恐怕要去更远的地方,等待他的也许是仕途、也许是归隐,也许是对人生无奈的妥协;
而那个斜撑长篙的船夫,悠悠荡荡,是否已在这条荒芜的江上摆渡一生。

荒凉广袤的天地之间,关心几个过客的命运似乎不那么重要。人是要“渡”的,从这里到那里,从此处到彼处——可是山川呢?
它们亘古不变地矗立在地壳之上,与之相比,人的“渡”不值一提,它反映出人的可悲;但也映射出人的可敬——正如纵使短暂且渺小,却依旧努力前行的我们,始终欲迈向更远之处、渡往理想的彼岸。

宋人《雪景待渡图》



 
「等待」

真正将“待渡”题材发挥到极致的,是元代的钱选。

作为由宋入元的遗民,钱选没有选择殉国守节,也无力奋起反抗,他烧毁了自己所有的著述,抛弃了文人身份,逃出现实,归隐山林。

烟江 来自中华珍宝馆 04:52

这一时期,文人处境巨变,社会地位急剧下降,亡国的悲愤激荡在每个人心中,它们或多或少从文学与绘画中流露出来,诸如龚开瘦骨嶙峋的“骏骨”,或是郑思肖漂泊无根的兰草——它们明显接受了现实,承认故国不堪回首,眼下的余生只有飘零。

龚开《骏骨图》

郑思肖《墨兰图》

另一部分文人深知局面无力改变,但无法抛弃经世致用的责任,例如赵孟頫,他们同样接受了现实,再度入仕,即便为后人所不齿,却仍在某种意义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延续了文化的火种。

钱选则选择了第三条路,他不接受现实,而是远远地逃开,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他自称“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与曾经的一切划清界限,亡国之痛也好、时局纷扰也罢,都无关他的责任,好像这样便不会伤心、不会愤恨、便可以睡一个长觉,不会在梦中惊醒。

——然而这可能吗?文采卓越、思清格远的他,真的能够放下一切,自放山水之间吗?

钱选《烟江待渡图》

这一幅是钱选的《烟江待渡图》,岸上伫立着一位白衣行客,穿着像是儒生,但他既没有行李、也没有随从,孤身一人,面对浩渺的江面。


越过画卷中段大片的留白,宽阔江面上,缓缓驶来一只小舟。

(请横屏观看)

水面没有一丝波纹,像是连风也没有,画面如凝止般平静,探向一片虚空。


沿着舟行的方向,一片青山伫立,掩映在朦胧的雾霭中;山下是一片茂林,林间隐现一座安然的村居。


在这里,钱选使用与宋代截然不同的稚拙画法,努力不留下过往的痕迹。他孤独地等待在烟江之畔,期望有一只小船从彼岸驶来,载着自己真正地归园。

——但这等待太过漫长,因为江面太宽广、也因为家园太遥远,时光仿佛因此静止,孑然而立的文士似乎永远也等不到他的渡舟,在他与归所之间,始终隔绝着浩渺的烟江。

钱选的“待渡”,是等待人生的“渡”、精神的“渡”,是期许心灵的彼岸,因为此岸太苦、太折磨。亡国的悲痛、遗民的苦恨无时无刻不侵扰他,他的修养与性灵又阻止自己彻底逃避、成为一个真正无牵无挂的隐士;
他最大的安慰是饮酒,在赵孟頫的题跋中记述:钱选五十岁时,已然因为日日的酣饮损伤身体,“手指颤抖,难复此作”。

钱选《八花图》卷后赵孟頫题跋

于是他只有“待渡”,如同每一个身处现实与理想夹缝中的人一样;现实太迫切,不给人任何机会,理想又太遥远,不给人任何希望,能做的唯有喘息着、等待着,期待一“渡”,能够渡出苦海,寻得去处或归处,安放自己的心灵。

但是,不觉得那卷末的田园太完美、太纯净了吗?仿佛缥缈不可及的归所,是仅仅等待便能够到达的吗?又或者说:“渡”终究是被动的,而主动的“待渡”,真的能够实现“渡”吗?

在钱选看来,面对生命与际遇,人人都是过客,能做的只有等待。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最终是否等来了渡舟,等待即是人生的本质,它至少意味着还有可能,还有一个彼岸,所以他久立江畔,始终注视着迷茫的烟江。

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钱选·题《秋江待渡图》


钱选晚年时,写下:“长啸有馀清,无奈酒不足。当世宜沉酣,作色召侮辱。”言辞之间,观者读之怆然;
此时,元朝政权日渐稳固,科举渐渐恢复,接受现实的文人们相继放下亡国之耻,归附元人的统治。

他则一如往昔,独立江头,等待他的渡船,直到生命的尽头。

终不能“渡”,还算“待渡”吗?还是说,他的心灵早已渡过烟江,只是躯壳太过沉重,永远留在了此岸。

钱选《秋江待渡图》





宋元之后,“待渡”的题材继续流传,例如沈周《秋林待渡图》、唐寅《渡头帘影图》、王翚《西溪待渡图》、石谿《秋江待渡图》···后世画家的笔下,渡口或秋风萧索、或绿意盎然,而待渡人依旧,他们始终注视着彼岸,期待着一条渡舟自碧波中驶出,载着自己去往心之所愿。

他们留下的亦不止是画作,过往的每一场待渡,都融汇于历史,化作文化的回声,影响着此刻的我们。时至今日,人们还会在渡口等候渡船,顺着汽笛声望向茫茫江天;江上还是舟楫往来、帆影流连;我们依然会在心中时刻期盼一个彼岸,安慰自己:度过这一段,一切都将变好。

正因如此,“待渡”不仅是一个题材、一个行为,他还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令我们始终不被此岸的艰难打倒。而我们也更应当相信:人生亦不仅仅是等待,如果世上真有所谓的彼岸,那么你所踏出的下一步,即是你的彼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