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茂林之家 2020-07-13

导语:统一天下,历来都是古代中国的君王们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标。而因为种种原因,倒在了统一大业即将完成前夕的君王,其境遇是十分让人唏嘘的。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经历十分相似的有为之君。即便真正的历史没有如果,但依旧抵挡不住人们对于他们英年早逝的扼腕叹息,同时幻想着倘若苍天真的能假年数载,他们二位能否完成终结乱世,再造乾坤的大业呢。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第一句话,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以说将封建时代的中国政局总结的十分到位。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盛衰周期律,的确是在一轮又一轮的重复着由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最后又归于一统的历史轮回。而这其中,人们历来重视和称赞那些能够终结乱世,再造统一的有为君王。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群雄割据征伐图

所以,类似秦始皇嬴政这般终结了长达数百年乱世,一统华夏的伟大君王。他再造乾坤的功绩长时间为人所称道。但是,同样为了统一天下大业鞠躬尽瘁的两位皇帝,却似乎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便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及后周世宗柴荣(为啥国号带“周”的都这么悲催······)。

这二位的名字或许有些朋友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过,说起另外两个皇帝的名字,你一定知道。那就是南下灭陈,结束南北朝对立局面而建立了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以及终结五代十国乱局,建立北宋稳定政权的宋太祖赵匡胤。这两位开国之君的鼎鼎大名,同他们建立的功业一样万世流传。

不过,在这两位开国之君的身后,为他们奠定统一天下雄厚资本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及后周世宗柴荣。而这两位奠基人的英年早逝,客观上使得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成为了统一天下的天选之人。既然如此,我觉得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两位奠基之人的故事。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秦朝版图


被人遗忘的再造之君

宇文邕,作为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北周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出身在帝王之家,从小就经历了宫廷生活的波云诡谲和尔虞我诈。他的两位哥哥(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先后成为北周王朝的皇帝,又先后死于权臣宇文护的手中。当年仅十七岁宇文邕,被宇文护立为北周的第三任皇帝的那一天起,宇文邕便知道,自己只是堂兄宇文护手中的傀儡罢了。若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不满,自怕立刻就会步自己两位哥哥的后尘。

于是,年轻的北周天子宇文邕选择了韬晦隐忍。用一系列的恭敬表现成功骗过了宇文护。终于在十二年后抓住机会,一举诛杀宇文护,消灭其党羽,成功控制了北周朝局。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实力,最终在公元577年成功灭亡北周在长江以北的最大对手北齐,统一了北方。而在那一刻,宇文邕和他的大军饮马长江,只需要再向前走一步,他便能成为与秦皇汉武媲美的再造之君!

然而,上天却并没有给宇文邕留下太多的时间。一年后,宇文邕这位心怀统一之志的君王,死在了北征突厥的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南北朝后期形势图

而柴荣,同宇文邕的命运何其相似。

作为五代十国中“周朝”的第二位皇帝,从他很小时时候,便随着既是养父,又是姑父的郭威体察了民间疾苦。最终选择弃商从戎。成为了郭威的得力助手。而身处五代十国乱局之中的他,耳濡目染了太多国家崩坏,政权更迭的乱象。可以说,身处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手握重兵的武将,总会成为君王们猜忌提防的对象。最后双方撕破脸皮,统兵大将带兵攻入都城,改朝换代。而这一天,最终也降临到了他的养父郭威的身上。同样的剧本,自然也需要同样的演技进行下去。郭威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返回开封,后汉隐帝刘承祐出逃后身死。郭威假意拥戴刘氏宗亲刘赟为帝,随后在澶州倾情演绎了一番“黄袍加身”的戏码,成功夺取最高权力。

而这时的柴荣,显然并不是旁观者,而是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在郭威死后,柴荣即位,即为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对内完善法度,整肃军纪,轻徭薄赋。对外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击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可以说,柴荣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登基之初的豪言壮志:“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太平!”

然而,这一番抱负,却在柴荣策划从契丹手中收复幽州的前夕,随着柴荣的突然患病,不得不暂停下来。公元959年,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舍,在开封驾崩,年仅三十九岁。尽管他驾崩前做了相当严密的安排和布置。可谁又能想到,柴荣死后,他为之倾尽心血的后周王朝也会遭遇“黄袍加身”戏码,使得后周政权成为“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柴荣登基之初后周版图

总之,宇文邕与柴荣二人的遭遇,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故事,比那如同后世范仲淹的诗中所写的那般:“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假如上天再借他们三十年的光阴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宇文邕与柴荣二人无奈的倒在了天下一统的前夕。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一番假设:

假如宇文邕与柴荣二人并没有英年早逝,那么他们一统天下的机会有多大?

面对这个假设,若要做出相对有参考意义的推断,还需要设定一下具体条件。

第一,以历史上宇文邕与柴荣二人驾崩的时间为起点,参照真实历史上隋文帝杨坚与宋太祖赵匡胤,从登基为帝到一统天下所花的时间为限。来分析宇文邕与柴荣二人能否在同样的时间内统一天下。

第二,还原真实历史年份下,北周与后周两朝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同期统一天下主要对手的军事经济实力强弱。

第三,统一策略的选择以宇文邕和柴荣自己定下的为主,适当参考隋朝与北宋统一天下的策略和做法。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宇文邕与柴荣

按照以上这三个条件,我们分别从古人强调的行事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之中,来深入探讨一番。

1:极其相似的条件,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登场的是宇文邕。

当躲过了公元578年的死亡,另一条时间线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认真面对即将与北方突厥人之间的一场大战。

突厥,是塞北草原上取代柔然而起的又一个少数民族游牧政权。在之前北周与北齐对峙的岁月里。两国为了保持北部边疆的稳定,同时也为了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两国都争先恐后的拉拢突厥。多送金银珠宝,丝绸布帛成了北周与北齐的相同选择。以至于突厥佗钵可汗曾经狂妄的说道:

“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

而依照宇文邕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他一定同其后隋文帝杨坚所选择的策略一样,利用突厥内部几大可汗割据对立的现实,施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对突厥势力分而治之。从而瓦解其势力,随后再辅之以强大的军事压力,给与适当的军事打击。便可以彻底控制住来自塞北草原的威胁。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隋朝反击突厥

而解决了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北周便可以放心的将所有的注意力投向长江以南的陈朝了。这时候,应该是公元579年(历史上隋朝在公元583年大败突厥,使其分裂成东西两部)。此时陈朝的君主,正是陈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即陈宣帝陈顼。而并不是那位吟唱出“玉树流光照后庭”的陈后主陈叔宝。

所以,这条时间线上的宇文邕要渡江伐陈一统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状况便如下分析:

第一,“天时”。即南下伐陈的时机选择。很明显,解决了北部突厥后顾之忧的这一年(公元579年),严格来说并不是开启统一之战的最好时机。原因就是因为此刻陈朝的国君是陈宣帝陈顼。作为陈朝最后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他对北周的军事行动必然十分关注。而且在他的统治之下,陈朝国内局势较为稳定。所以“天时”这一条,宇文邕相比起真实历史时间线上的杨坚,并不占优。

第二,“地利”。由于北周和隋朝占据的领土大致相同,同陈朝的分界线均为万里长江。而实际上,因为综合国力的差距,长江的实际控制权也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北周手中。这意味着北周军队可以选择直接渡江,或者是沿江而下两种作战方式。而陈朝一方因为硬实力上的限制,恐怕也只能选择消极防御。可长江防线如此漫长,必定会出现“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寡”的不利态势,很容易被北周军各个击破。这一条,同真实历史上隋朝面对的态势区别不大。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北周灭北齐后与陈朝对峙

第三,“人和”。南北分裂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与动荡不安,使得天下百姓早就渴望天下一统的局面尽早出现了。不过,此时的陈朝还远未到人心惶惶政局不稳的地步。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做好自身政权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在陈朝内部制造麻烦,打击甚至瓦解陈朝的民心士气和战争勇气。必要时通过欺骗示弱的手段麻痹陈朝的决策层。从这一点上来看,宇文邕面对的麻烦要比隋文帝杨坚大一些。

综上所述,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审时度势,甚至发动对陈朝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后,很有可能会选择等待时机。毕竟,他正值壮年(此时宇文邕三十八岁,而陈朝皇帝陈顼已经四十九岁了)正常情况下,即便比拼寿命,陈顼也一定会死在宇文邕的前面。而陈朝皇帝驾崩,便是最好的出兵时机。所以,一举平定陈朝统一天下,对北周武帝宇文邕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2:不同的天下大势,不同的统一方略选择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后周世宗柴荣。

为此,新的时间线再度开辟,柴荣并没有在公元959年撒手人寰。而是在成功收复关南之地后,听取了将领们的意见,暂时放弃继续北上攻打幽州。因为,胸怀天下的柴荣,在选择统一天下的策略时,注意到了手下的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提出了“先南后北,自易而难”的统一方略。即先不去碰北方实力强大的契丹,以及受契丹庇护的北汉割据政权。而是从南方的诸多割据政权下手。统一了南方之后,再伺机北上灭北汉,攻契丹,收复幽云之地。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五代十国变迁简图

不过,高瞻远瞩的后周世宗柴荣,显然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清醒地意识到,北方的契丹才是自己最大的对手。而此时,实力强大的契丹正处于内乱之中。辽穆宗耶律璟对内要处理国内动荡不安的政局,对外则要应付强势的后周。不得不放弃自辽太宗以来承袭的所谓“南伐中原”的策略,而选择同北汉,甚至南唐一同对抗愈发强盛的后周。同时,也有了必要时放弃幽云之地的最坏打算。

所以,现在将契丹这个实力最强的对手,作为统一天下的第一个目标。无疑是最为正确的选择。战争的目的,除了将契丹的势力赶出中原之外,最大的目标,就是收回自后晋时便沦为契丹治下的幽云十六州,这个中原汉人面对塞外草原游牧政权的天然防御地带。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柴荣才可以放心的进行南征,席卷天下而一统宇内。

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不妨分析一番柴荣面对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

第一,“天时”。契丹内乱,无暇南顾。柴荣作为君王,肯定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形势的微妙变化。眼下中原各政权四分五裂,往常都是契丹通过拉拢打击操纵着中原地区各个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从而攫取巨大的利益。而现在,契丹内部出现动荡,政局不稳,正是趁机攻取幽云之地的最好时机。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第二,“地利”。在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前,面对契丹,后周在地利上完全不占优势。不过,却由于北汉割据政权的原因,使得后周与契丹在北方并未全面的接壤。所以,此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对于后周来说,虽然算不上有多好,但总好过同契丹全面接壤后,直接面对草原精锐骑兵的巨大压力。至于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在江南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实力与人口数量远未达到最大。而占据中原之地的后周,算是占据了一块好地方。

第三,“人和”。面对契丹,幽云之地的汉人们早就盼着摆脱契丹人的统治,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之中。这一点,从真实历史上北宋前期的两次大规模北伐时,幽州百姓们的表现便可见一斑。而整个天下的百姓,也早就期待着尽快结束自唐末以来政权割据的混乱局面,重新回到天下一统的盛世太平之中。

所以,根据种种迹象,我觉得柴荣选择的统一天下的战略,应该不同于真实历史上北宋的统一战略。而是采取“先北后南,自难而易”的策略。以“趁你病,要你命”的雷霆手段,从内乱的契丹手里拿回幽云十六州,建立起北方稳固的防御体系后。再从容不迫的凭借优势的经济军事势力,一一翦除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进而一统天下。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假如历史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

顺便提一句,我设想的后周世宗柴荣可能选择的统一战略,其背后的考量,同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南方过程中,挑选决战对手次序时的逻辑十分类似。即:三强并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第一与第二相争,第三在吃不准鹿死谁手的情况下,必定会选择观望。而若是首战便挑选最弱的一方,那么第二必定会联合第三一同对抗第一。


结论

对于宇文邕与柴荣的和英年早逝,我同所有人一样会感到扼腕叹息。于是设计出两条新的时间线,分析了一番宇文邕与柴荣在完成统一天下历史使命时可能面对的难题,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总的结论就是:统一对于北周武帝宇文邕来说,就是时间问题而已。但对于后周世宗柴荣来说,能否一统包括幽云之地在内的天下,还取决于北伐契丹战争的具体状况。如是顺利,则天下尽在手中。如果失败,则可能会重蹈北宋日后的覆辙。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