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么到底肿瘤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治疗的时候要用哪些方法呢? 一.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发热 二.单纯感染性发热 1)晚期肺癌病人由于肿瘤肿大堵塞支气管,可引起阻塞性肺炎,化疗期间免疫力下降,各种病原菌更容易侵入肺部并滞留,引起肺部感染。 2)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细菌侵入消化道或者肠道内本身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可能会引起肠道感染。 3)患者身体留置各种导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PICC置管、导尿管、腹腔腹水引流管、胸腔胸水引流管、胆汁引流管、胃管),置管处会有红肿热痛表现,如果出现流脓症状,最好取脓液进行培养,明确致病菌。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比较严重的,处理不好会形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 三.药物热 四.脑转移引起的发热 当癌转移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发热, 这类发热不多见,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虽然高热却无颜面潮红等表现,反而可见皮肤干燥、四肢发凉。诊断可头颅CT或者核磁帮助诊断。 五.放疗后发热 最常见的放疗后发热由放射性肺炎所致。食道癌,肺癌,纵膈肿瘤等进行放疗的同时,由于射线剂量和累积可能会造成放射性肺损伤,继而引发放射性肺炎,一般来说通过拍胸部CT可帮助判断。 六.肿瘤热 晚期肿瘤患者肿瘤负荷较大,肿瘤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引发免疫性反应和炎性反应,引起发热症状。具有如下特点: 1)每天中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7.5℃,且多数不超过38.5 ℃; 2)发热超过2周; 3)各种化验检查无感染证据; 4)用经验性及合适抗生素治疗7天后发热仍不退; 5)各种退热药如阿斯匹林及扑热息痛对肿瘤性发热无明显退热作用。 七.激素热 患者不同类型发热时的体温有何特点呢? 肿瘤患者发热后又该如何处理呢 1.药物热: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停药后24小时内热会自行消退。一般处理方法是多饮水,停掉可疑药物,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常规退热药。 2.放疗、化疗后的发热,多数合并感染,而且往往感染较为复杂。在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肿瘤患者中约40%菌血症,而35%发热由细菌引起却无菌血症; 还有15%由霉菌或者其他真菌感染引起。 3.肿瘤热常为间隙性, 发热可达数月。各种退热药对肿瘤性发热无明显退热作用,抗炎药有效。 4.白细胞减少性感染 明确近期放疗、化疗或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并发生了白细胞中度及以上程度的下降情况。如出现持续高热,应该警惕粒缺性感染,这种疾病预后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可能会因为感染性休克死亡。 5. 导管相关性感染 肿瘤患者身体内多留置各种导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PICC置管、导尿管、腹腔腹水引流管、胸腔胸水引流管、胆汁引流管、胃管),存在发生“管子感染”的情况,处理不好会形成菌血症。这种情况需立即拔管,并行相应的抗菌和对症处理。依据临床情况确定仅仅是PICC置管引起的发热,只需要拔出管子即可,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 6.发热可能会伴发其它严重情况 因肿瘤患者多高血凝状态故常见合并肺梗死和深静脉血栓,而抗肿瘤化疗、放疗又会引起伪膜性肠炎,加之恶性肿瘤发生颅内转移也是见怪不怪常事,这些情况常常出现持续高热,且预后凶险,应予以及时正确的处理。 那么,对于患者来说,肿瘤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 一.多喝水 长有肿瘤的患者,发热的时间会持续得比较长,而且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有时重有时候轻。所以在出现发热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虽然说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能够让身体的抵抗能力更好,同时还要接受正确的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缓解发热的现象。 二.物理降温 三.药物降温 如果用其他的方法还不能够降温,就需要通过药物来达到降温的功效,可以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患者的体温,但是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选择药物,而且了解清楚使用药物之后的不良反应,避免紧急情况出现。 若肿瘤患者出现发热,家属在日常照顾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肿瘤患者发热后注意事项 小结 参考文献: 1.Cunha BA, Bouyarden M,Hamid NS.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caused by multiple myeloma: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Naprosyn test[J]. Heart Lung, 2006, 35(5): 358-362. 2.Anderson K, Alsina M, Bensinger W, et al.NCCN Guidelines of Multiple Myeloma, Version1.2013[J].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3, 11(1): 11-7. 3.第六版, 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蒋国梁.《现代临床肿瘤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