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痴儿轻解诗音词韵集锦(211-240)

 虹72 2020-07-13

转:解非-的博客

《诗话》:痴儿轻解诗音词韵集锦(211-240)

                                                    作者:解非

211、 记得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顿曾说过:“用意象描写,这本身就是诗歌的顶峰和生命。”诗歌之美主要是来自于他诗歌意象的生动和优雅。诗歌的意象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似的独特的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生活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思的有机融合,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212、 诗歌的意象能激活诗人的精神境界,诗歌艺术是以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也可以说意象的层次就是诗歌的层次,也是诗歌鉴赏的层次。意象是一首诗歌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诗歌艺术的本质就体现在审美意象之中。

213、 诗歌中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的意象可谓是情感的流动所带来的一种共鸣性娱悦,是情感的符号。而情感又是诗歌的内核、血液与内在生命,是产生诗意魅力之所在。

214、 严羽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品读后所引发的主体的审美感受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215、 诗歌意象美主要在于心象之美,是诗人情感对应客观外物的一种移情符号。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

216、 诗人所体味到的山水之神韵仿佛也有着生命和性格般的活力和灵性,诗人自身之“神韵”也有了超拔脱俗的生命意识,以及于情致之中淡淡显露的人生哲思。

217、 诗歌的生命是和诗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诗歌的神韵就是生命意识与艺术创造的一种内在的融合。它的内涵常常显得似可意会但又扑朔迷离,包含着宇宙大道、体味生命,穷尽人生的意味、灵动的风格、潇洒的意态、清峻的气度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218、 王士祯说过:“神韵乃诗中最高境界”。的确如此,诗歌的神韵最能体现出美之精微的升华感受,并具有画龙点睛般的意义,神韵的实质是将人的生命由哲学意义向美的意味转化,体现一个人的生命情调之美和精神自由之美,由此可见一个诗人的心理状态、神情风度、生活品质、人生境界等。

219、 苏格拉底说:“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与灵感”。他瞧不起没有智慧的诗人,他的学生柏拉图索性一脚把诗人踢出他的《理想国》,而这两人偏偏阴魂不散站在我们的当代诗坛上佐证他们的论题,当代诗人要么歌功颂德,人云亦云,沦落为“文化太监”而沾沾自喜;要么沉湎于肉欲快感,寡廉鲜耻地把“诗言志”演绎为“诗缘俗”而不思悔过。

220、 尼采的“上帝死了”的理念也阴魂不散,它蔓延性地演绎到我们当代诗歌界竟成了功利主义和肉欲横行的催化剂。以至于一些小有名气的诗人也陷于死地而难于自拔,其诗作已患严重的软骨症,早已经江郎才尽或黔驴技穷了。

221、 直面当代诗人的急功近利、鱼龙混杂,主体意识的失落抑或堕落,有几个诗人会认真去研究诗歌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呢?当代诗歌最大的悲哀不是读者多寡的悲哀,而是诗歌创作自身的诗学价值和美学品位的悲哀。

222、 当代诗人中有一部分人都像很有学问地以“老外”的腔调写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分行文字,说上几句“老外”的诗歌理论,就以为自己的诗歌可以“先锋”的和国际接轨了,把诗歌写得像“很有思想”的怪物,读者看不懂,就连一些中西合璧,功底极深的诗人和诗评家也读的不知其所云,这一厢情愿的接轨式写作其实是不得其诗歌的要领呀,这是比媚俗更“俗”的媚雅心态和华而不实的写作功底的大曝光,也是对当代诗歌写作一个最大的误解和戕害。

223、 以诗歌的名义重建理想精神和诗学价值。正如荷尔德林的:“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中国是有着五千年诗歌底蕴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学价值和审美品位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渊源流存。诗歌也象其它艺术一样需要真诚和执着的追求,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无不渗透着诗人们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

224、 拯救人类灵魂依托和归宿的重任自然也要落在诗人的肩上。因此,诗人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以独特的思想来构建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担当起中国当代诗歌史的责任和道义,恢复诗歌的神圣使命。正本清源的还中国诗坛一个干干净净、神清气爽、多元共生的环境已经成了真正热爱诗歌的有识之士虔诚的追求。

225、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这也是孟子很著名的“知言养气”说。其内涵解释为一个诗文的作者必须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也就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尤其是诗人只有“养气”了,才能“知言”,才能知道如何如何流淌出形之美与神之美于一体的好作品。

226、 诗歌的审美的想象原则。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诗歌不是人类生活的本位的反映,也不是映像般的再现抑或呈现,而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理解与感悟后思维的臆想。能够感动他人的高品位诗作无不是一种极致的想象。

227、 好诗到底有什么样的标准呢?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好诗若陈酿,闻之则醉,如水乡小曲;复闻之则醒……”而且,我认为一个诗人不光是因为感情冲动把一些词汇堆砌起来一挥而就就成了一首诗,就像现在诗坛上有些所谓诗人的“口语诗”,更让人气愤的这些“口语”诗人还把李白的《静夜思》抬出来说事,且不说这些不知“廉耻”的诗坛废材如何标榜,就从词语本身来说也是非常无知的,其实词语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它运用在诗歌中是诗人赋予了它们洞穿的神通和智慧。

228、 词语是母性的,是能够不断地催生我们的想象、推断和生命力,犹如神谕一般获得了上帝的暗示。

229、 从诗歌的美学的角度来理解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其的尺度也不过是:一个诗人谦和真诚地向世界呼唤,向语言致敬,向诗歌膜拜后而流淌的汪洋恣肆的诗情。

230、 中国当代的新诗体虽然说是借鉴了国外的文化思潮,可我始终认为儒家兼济天下、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一直是中国诗歌的精髓,优秀的诗歌必须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不粉饰现实,不阿谀奉承,要有补于世。强调“以体用为本。”诗贵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歌还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才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诗要传达客观物象之神,传达出它们的内在神韵,传达出景物的神态与品格才是。

231、 如果将一个世纪的中国新诗创作当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这个诗体艺术的总体形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就是从国外引进的诗体,受英美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影响最大,就好比我们的诗人们像柏拉图一样一片森林中寻找那颗的最大树,可其结果是砍下的只是相对精壮的树,应付了事的同时也自然让我们的新诗体马马虎虎了;更何况我们的有些诗人们在进入这片深林时只砍了几棵营养不是太充分的树,稍低一点,叶子不是那么阔大,树干不是那么精壮的树呐,更有甚者只不过是看看树的风姿而两手空空的出来了。我想这就是现在中国诗歌的新诗体了。

232、 如今的诗歌已有流为“文字砖头”之势,简单的文字拼凑和堆砌便成了诗,全然否定了诗歌的文字的韵味与意境的构筑。我看见诗歌离人类的想象和精神越来越远,诗歌被一只只肮脏的手拉扯着已经到了俗恶的边缘,同时,我也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男性诗歌的粗暴与蛮横,诗歌的暴力倾向与专制意识在一个开放性的文明世界里呈现的不再是人类共有的精神事物,不再是审美,不再是想象与抒情,而是俗恶的调侃,嘲骂,调情与凌辱。

233、 朋友的话:“现在的诗歌让人读着害怕,生活的一切琐事皆有,惟独的就是没有美感。”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句:“不仅没有美感,连一个诗者的诗心都喂狼了。”“诗者,天地之心也。”是多好的一个诗人之标准呀。因此,中国新诗诗体重建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对于有良知的中国诗人来说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234、 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一文中说:“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好诗善于用意象来暗示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和丰富的情感。又常常通过A就是B这种隐喻模式给人以惊奇,引人关注与思考,诗中充满了魅力和趣味。

235、  诗歌自有它的发展方式,自有它的发展形式,自有它的发展空间。徐志摩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诗化”的书写和思考,把普通的事物有机地转变成象征性的寓意,使诗歌显得更美更吸引人。

236、 好诗的诗源于心灵的流淌,源于生活的深处的体悟,源于成长的历练。

237、 弗洛尹德曾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而诗人呀就是醒着做梦的人了,诗歌展现的不仅是人的体验、见闻、思想、情绪、想象力、文才及赤裸裸的灵魂,而是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啊。

238、 现代诗歌都追求个性的诗写,却常常忽视了诗歌的本质,譬如语感美、修辞美、意境美、品格美……这些传统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髓。

239、 中国古代美学提倡含蓄朦胧、蕴籍风流等,诗歌作为最能体现美学精神的文学样式,利用语词的隐喻特质,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

240、 孔子云:“志在道,据于德,依于仁,兴于艺。”上品的诗作中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