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亭

 hanyu118 2020-07-13

旧时,在衡南境内,有衡炎、衡祁、衡常和衡耒四条古道,还有众多的乡村大道,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在石板铺就的古道上,在崇山峻岭逶迤的山路上,每间隔数里,就会有一座亭子,这些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路亭或者茶亭屹立在村口、路旁、山间。这些亭,有的跨路而建,有的依山而筑。或青砖灰瓦,或石头垒就。或精美,或简陋。亭子里面皆置石凳或木凳,有的亭子里还施放茶水,供行人饮用。

  这些路亭,据说大多是乡间乐善好施的乡绅富户捐资或由乡人集资所建,为的是给过往的行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歇脚休憩的去处。但凡跋山涉水,行脚挑担,路途劳顿,或遇风雨,都能在亭子里歇息一下,喝一口水,抽一袋烟,吃一点干粮,再继续前行。

(道士坳亭)

衡南已知有明确纪年的古亭是道士坳亭,位于宝盖镇梅塘村上步大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衡炎古道从亭内穿过,如今在衡炎古道上还遗存有两座清代古亭,即相市雷公茶亭和宝盖水牛亭。相市雷公茶亭位于相市乡仰山村雷公组,砖石木结构,抬梁式构造,石质门呈东西对开,南面山墙出拱券形砖门,东西两面石质门框上各嵌两块红砂石碑,上面一块镌“留客处”、下面一块镌“茶亭”,落款“罗恒丰立”,宝盖水牛亭位于宝盖镇双圆村1组三峰寨上,清代朝廷派遣的御祭官,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府官的陪同下,经过这几座亭前往炎陵祭祀。

(雷公茶亭)

衡南近尾洲镇八宝村斜兰组书房岭山脚下有座社公亭,建于清代,拱券形砖石门呈南北对开,墀头灰塑花卉、龙纹,整亭造型古朴,做工精良,清代衡阳至广州坪石官马大道作为休息的凉亭,清彭玉麟私访广州时曾在此亭歇脚。缓步进入亭中,亭内的石凳、石桌有些污渍,亭顶的青瓦部分脱落,亭名掉落在地上,梁架斑驳,尚有一丝红漆残留,仿佛在证明它百年的沧桑。如今,现代文明有了发达的交通工具,不管距离有多远相见容易,人们再也无需在这远去的亭外挥手作别。

(水牛亭)

近尾洲镇同善村小岺组的同善亭,建于清光绪戊戌二十四年(1898),亭的东、南、西三方各开一条拱券石门,东西石门额之上刻“同善亭”,亭内墙上嵌有“捐资重修碑记”和功德碑等3通,亭内置有石凳,供过往行人休憩,梁架撑拱上木刻花卉图案,各墀头石雕吻兽,东西山墙顶部各堆石雕葫芦形宝顶,葫芦上系绞索纹,做工精良,寓意“客人到、有好酒”,体现了当地村民热情好客,与人为善之意,因此得名为同善亭。亭子两端各有一棵古樟,出入口都铺满了青石板,供行人通过。同善亭承载着公共聚会的功能,是一个公共社交娱乐的场所,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实用性。村民们劳作之余,在这里乘凉、闲谈、下棋娱乐……有些亭子里还时常有老人奉献资金,免费供应茶水姜汤、防暑药物、施舍粥饭,方便路人。作为公益性建筑,同善亭也是人们行善积德的场所。旧时,亭内的柱子上还挂着一串串新草鞋,供那些赶路人取用。有的凉亭里还有锅灶、柴火、水缸等生活必需品,专给那些过路人做饭、打尖之用。所需费用,或由村人行善捐资,或由宗祠公田收入来支付,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同善亭)

近尾洲还有座清风亭,建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面阔二间,石木结构,悬山顶,分别施二山屏风式封火墙,墀头翘角,东、西方对开长方形石门,门上方横置雀替,南方为双开门,东西门额镌“清风亭”,楷书,石门两边门柱阳刻对联,东边为“群策群力建亭便民,英雄英姿造福于人”,横批“万古流”;西边为“清泉急流莫慌丛,风云突变且安闲”,横批“千秋芳”。南边中间门柱上阳刻“亭内禁止堆物”,亭内墙上嵌有“捐资重修碑记”和功德碑5通,东西山墙顶部堆有石雕葫芦形宝顶。

(清风亭)

在衡祁古道上有座回龙亭,建于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砖石木结构,石质门呈东西对开,东西门额各镌“回龙亭”,东门柱联“回车驻马且停片刻,龙涎雀舌畅饮数杯”,西门柱联“回干客车停毋须寻越,龙团香味好何必望梅”。亭内山墙上崁有一通“回龙亭碑记”,三通功德碑,该亭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对联含意深远,书法笔势雄健洒脱,遒劲有力,增加了这座路亭的文化底蕴。在衡祁古道上还有两座亭,一座叫“太和亭”,门额镌亭名,门框及檐柱上施联,均以“太”“和”两字开首。如:“太促行踪一瓢立饮,和风笑语片刻分襟。”“太苦风尘息肩坐坐,和平心气促膝谈谈。”“太甚劳人一肩气歇,和光惠我两腋生风。”当你走累拉、疲惫时,看了这些对联顿觉清爽不少。再喝上一碗茶和众人说说笑笑,困也解了,乏也没了。还有座康安亭,寓意村民乞求健康,安享太平乐土,耕读不辍的精神。古亭承载着文化,蕴纳着一种精神,对于一个地域以及民众来说,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灵魂,作为底蕴滋润村民的心灵和智慧。

(回龙亭)

这些古亭曾经有多少人在此驻足,流年飞絮中又送走了多少南来北往的过客,静寂无言中看尽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知古亭旁的小道,留下了多少参差不齐的脚印,迎来了多少三拜九叩的香客,还有那些提篮别斧的山民?那亭中的石凳有多少人坐过,那石桌上摆过多少壶离别的浊酒,那斑驳的亭柱有多少人抚摸过,那周围的荒草,在翠绿枯黄中经历了多少生命轮回,那山上下来小歇片刻的老夫是不是曾经在亭子里嬉闹过的放牛郎?不得而知,或许只有古亭知道,岁月知道。

衡南乡间的古亭,有很多,只要留心,就能发现,有茅市的南薰亭、金玉亭、万福亭、花桥的接观亭、铁丝塘的荆家亭、长岭亭、三塘的南泉亭、便安亭、同善亭、车江的五里亭、廖田的水东亭、向阳的洞清亭、江口的惠义亭、泉溪的清泉亭……均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迄今有上百年历史。这些古亭,久经历史风雨,却始终缄默矗立,用宽厚仁慈包容着一切。

 (道士坳亭)

它们构造简约、孑然独秀、小巧玲珑;宝顶朝天,引来探骊龙珠;黛瓦罗伞,疑似华盖高擎;飞檐翘楚,翼然凤舞九天;迎清风,同山林共舞;邀明月,与溪水并秀;历四季初心不改,眺八方虚位以待。

衡南的古亭,宛如珍珠洒在美丽的清泉大地。它们不仅给衡南的青山秀水平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还让旅行者心头涌现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幸福感。千百年来,衡南的古亭历尽风雨的洗礼,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它总静立一隅,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衡南一段美丽动人的陈年往事。


作者简介:阳天舒,长期从事文物宣传,报道和考古研究工作,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近年来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站上发表文物通讯论文散文上百篇,其撰写的文物论文多次在国、省级文物系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阳天舒:悠悠霭市古戏台

穿越历史的绝响

阳天舒:麦元岁月

阳天舒:爱较真的“拼命三郎”

从门外汉到“阳博士”

王氏宗祠   千年流韵

湘南明珠云集窑

阳天舒:岁月沧桑话高桥

首部“文宝”面世,《衡南寻古》引发名流争抢

阳天舒:岁月新塘站

《寒玉有约》,一个文艺自媒体,欢迎文朋诗友赐稿。发稿所收到的赞赏经费,50%将用于为作者支付稿酬,50%用于公众号的日常维护。

编辑:寒玉(微信号hanyu4142468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