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北京人常说的“西五塔,东无塔”,究竟指的是哪些塔?

 心尧九十八谈 2020-07-13

本文参加了【京彩e品·京彩文化】有奖征文活动

    今日签到:序号84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北京

    雾霾指数:106,橙色


    【心尧爱北京】

    就像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一样流传甚广的北京俗语里,

    还有这么一句:

    西五塔,东无塔。

    至于潭柘寺和北京城谁更早,历史学家们还存有争论。

    但西城这五座塔,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想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得知道那会儿所说的西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所说的“城”,

    是指传说中的 “八臂哪吒城” ,

    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四九城儿”。

    不包括老崇文、宣武所在的外城,

    仅指内城,就是原东西城二环内的部分。

    所以 “西五塔,东无塔” 中的“东、西”

    也就是内城城墙围出的这么一片区域。

    “西五塔,东无塔”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西城有五座塔,

    而东城没有塔。

    当然在外城和城郊,还有不少古塔。

    这些留待以后慢慢整理吧。

    今天先写写北京城的西五塔。

    西五塔具体指的是:

    庆寿寺双塔(已毁)

    妙应寺白塔(白塔寺)

    万松老人塔(砖塔)

    永安寺白塔(北海白塔)

     庆寿寺双塔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篇关于庆寿寺双塔的记载:

    “ 西长安街双砖塔……

    双塔地,元庆寿寺也。

    今寺尚有海云、可庵二像,衣皆团龙鱼袋。

    ……

    文皇初欲为姚少师建第,少师固辞,居庆寿,

    后更'大兴隆’名。”

    聊聊数行便能读出庆寿寺的过往故事。

    双塔寺即元代的庆寿寺,海云、可庵为元代高僧。

    文皇说的便是明成祖朱棣,

    姚少师即姚广孝,居住在庆寿寺内。

    庆寿寺后于明代更名为大兴隆寺。

    民国期间,寺院已所剩无几,仅存双塔。

    建国初期由于拓宽长安街,庆寿寺双塔被尽数拆毁。

    如今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一睹它的壮观风貌了。

    只能从网上的老照片中依稀体会到双塔的模样。

    两座塔均为密檐式实心砖塔,顶端矗立高高的塔刹。

    九级而右,七级而左,建于金代。

    双塔亦曾是 “燕京十景” 中的 “长安分塔”。

    九层塔额曰:

    “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

    七层塔额曰:

    “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梁思成先生曾极力主张保护双塔,

    并已手绘设计出将双塔寺改造为城内公园的图纸。

    在梁先生的设想中,

    双塔寺并不需要被拆除,而可以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景观公园。

    周围种满绿树,再安放一些长椅,

    车辆可以从公园两侧依次通行。

    既保护了文物,又美化了环境。

    只可惜最终没能被采纳。

    在梁先生心里,老北京的八臂哪吒城,

    没了双塔,就像被抽掉两根骨头。

    一声叹息为过往……

    其实近些年北京市的市容改造,

    都是按照梁先生当初的构想进行的。

    比如口袋公园,和文物腾退中的祠堂、会馆等。

      妙应寺白塔 ◄

    按照年代来,该是妙应寺白塔了。

    现在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是——白塔寺。

    寺与其塔均建于元代,前后相差不到十年。

    塔建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

    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名为大圣寿万安寺。

    由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

    明代改称妙应寺。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藏式喇嘛塔。

    《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述白塔寺:

    “凡塔级级筍立,白塔巍然蹲也。

    三异相,二异色。

    下廉以栏,为莲九品相:

    其白垩色,非石也,今垩有剥而白无减;

    铜盖上顶,一小铜塔也,盖铜色青绿矣,顶灿然黃黃。”

    白塔寺的塔身造型是真的美,

    尖顶、圆肚、收腰,且通体洁白。

    现如今公交车站和旁边儿的药店都以白塔寺命名,

    它边儿上的胡同儿也叫白塔寺夹道儿。

    小时候儿寺已不存,

    山门的位置是白塔寺百货商场。

    1997年时拆除了商场,重修了寺内建筑。

    塔中原本供奉的众多佛像都置于殿中展览。

    特别喜欢站在这里看白塔,

    每次遛弯儿都忍不住拍下它。

    去年和前年的国庆节夜晚,都来了白塔寺。

    周身亮了灯,盈盈无暇。

    可以想见元朝时期,

    它是多么雄伟而巨大的地标啊。

    它的白天与黑夜,

    一眼北京,一眼千年。

      万松老人塔 ◄

    第四塔便是万松老人塔了,坐落在西四砖塔胡同儿口儿。

    砖塔胡同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是北京市内仅存的一座金元时期的砖制佛塔,

    塔内安葬着金末元初佛教高僧行秀(自称万松野老)。

    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曾是他的弟子。

    行秀圆寂后,耶律楚材为纪念其师而修建此塔。

    该塔为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层。

    清晚期和民国都曾重修。

    1986年,文物部门在维修时,

    发现外层塔里竟然还有一座砖塔。

    包在里面的为元代时的塔,

    现在看到的塔就是乾隆重修时的九层塔。

    读《帝京景物略》,对万松老人塔描写如下:

    “今乾石桥(现在甘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

    高丈五尺,不尖而平,

    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 ,

    无问塔中僧者。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

    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1927年,京兆尹李垣因图利乱卖官产旗产,

    决定出卖万松老人塔

    时任民国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邓守瑕等人经多次交涉将此塔购入,

    但仅允许留出万松老人塔四周的一小块地方。

    为保护该塔,叶恭绰等人组成了“万松精舍”,

    并将原来占用塔院的一家羊肉店出资迁出,

    然后修建围墙,新建门楼,

    并且在门额上亲笔书写“元万松老人塔”。

    儿时曾无数次经过,

    却一直不知道这座深锁的院门中是怎样的存在。

    现如今万松老人塔得到了很好的拆违与保护,

    并在此开设了“正阳书局”。

    我们与万松老人塔的初遇正是北京的初春,

    阳光正明,花开正好。

    塔底放着几个空花盆儿,成了小猫的窝。

    看它们在这里睡的安逸而踏实,

    日子真是美好。

      永安寺白塔 ◄

    西五塔中的最后一塔,是永安寺的白塔。

    它是现今北海公园里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建于清顺治八年。

    当年重建琼华岛上倒塌的广寒殿,

    按照前寺后塔的原则在白塔脚下又修建了永安寺。

    这以后,北海内湖光塔影,相映成趣。

    无论春夏和秋冬,

    每一季都有各自的美丽。

    北海的白塔也是藏式喇嘛塔,

    是密宗佛教里佛的化身和象征。

    北海公园因为这座白塔变得更加柔美,

    而白塔也成为了北海公园的代名词。

    打小儿都会唱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

    更是将巍然不动的白塔和一波三折的湖面定格为经典。

    每个角度都百看不厌。

    景山的万春亭,

    是可以同时欣赏到北海白塔和妙应寺白塔的绝佳位置。

    整理西五塔照片的时候,觉得遗憾的地方还有不少。

    以后再去拍,争取为它们多留下些影相。

    参考书目:

    1、《帝京景物略》,<明> 刘侗,于奕正 著

    2、《晨钟暮鼓》,张克群 著

    3、《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


    - FIN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