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对联中写出自己的心怀,这就是「独特性」

 昵称29604659 2020-07-13

在对联中写出自己的心怀,这就是「独特性」

在学联过程中,有人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所有的立意都被古人写尽了,我还能写什么呢?”若从这个角度说,古人的诗文浩如烟海,确实是他们把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各种情感、观点都表达过了,那我们今人创作就无路可走了么?答案明显是:否。今人在诗词对联创作上的热情和广度都明显甚于古人,虽然又不少乏善可陈的作品充斥在各处,但不能够否认,今人的很多作品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读性。

在我看来,在对联中写出自己的心怀,这就是独特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任何人写任何作品都是要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写对联亦是如此。很多人抱着兴趣去学联、写联,一开始可能是模仿别人,甚至拾人牙慧,但是最后的目的总是要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心怀。做到了这一点,你创作的对联自然就有了“独特性”。

第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对于同一个景物或者同一个事件产生的感触也不尽相同。在对联创工作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真切的体会,这就是你自己的独特性。

综上来看,要是自己的对联有独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和“切”,要有真情实感,要能切合当下,用真诚的表达,让读者产生真切的体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古人写送别诗。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类别,送别的感情无非也就是那些,但是我们读每一首唐人的送别诗都会被感动,为什么?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出新、创新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情真,真实地抒发;意切,切住了场景。所以才动人。看下面这些作品,是否他们都打动了你呢?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下面我举一些我自己的对联创作例子来与大家分享。很多人看我的联作给出的感受是:文字无华却真切,情感朴实却动人。我个人感觉,这就是因为我始终坚持“我手写我心”的缘故吧。

我从2000年不满19岁的时候就离开家来到北京,一个人求学,一直到现在20年。这么些年来,漂泊异地,乡愁是难免的一个话题,也是在我对联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人在他乡

一场秋雨一场冷。两三番梦里人醒,更怎禁杯中水、哽住喉,夜下城、凉如旧;

几度春风几度愁。多少岁天涯路远,最难消故地花、当时好,他乡月、此刻圆。

离时不忍归,归时不忍离,思纠结如何,春坠落梅花满地;

月是天边客,客似天边月,曾相逢几度,风吹凉霜色一身。

故园

山衔落日,屋起炊烟,入梦里萱堂静谧,淡饭粗茶听岁候;

父去三秋,儿行千里,唯庭前楸树依然,开花落叶积年轮。

中秋节感怀

与父天人永隔,与母关山远隔,此夜仰京华,明月孤圆怜似己;

倾杯未免牵肠,吟诗未免伤怀,经年煎肺腑,飘蓬际遇且由它。

上述这些联作,可以说是比较直接的写乡思和乡愁的作品,虽然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我都尽力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虽然在这个年代乡愁泛滥,但却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炊烟

依依出元亮诗间,恰南山野际菊开,远郭林中啼鸟返;

袅袅萦旅人梦底,忆慈母灶头饭熟,夕阳影里唤儿归。 

春好问花,秋宜对月,清心独守一方,过眼风云凭聚散;

蕉听夜雨,梅忆故乡,淡酒相酬千里,萦怀烛火辨依稀。

莹莹新草木,秉雨泽心怀,浑圆有质清凝泪;

滴滴入春秋,任风湮足迹,渐白其时莫望乡。

烟台的雪

裹银装仙境不虚,天海一望收,岂必远游问蓬岛;

斟绿蚁蓟门遥念,关山千里隔,唯从预报说乡愁。

赠深深

鸿雪不堪吟,把无涯作有涯,念北海春风,化西湖烟雨;

燕云犹在冷,复今岁期明岁,将一怀月色,酿半盏乡愁。

赠何智勇兄

飘蓬乃我辈行藏,梦里乡关,吾怀东海潮、君念庐江水;

知己酬如斯岁月,诗中风雅,红叶西山雨、青烟古井春。

既然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创作某些题材的时候都可以融入进这个情感因素,无论是咏物还是赠人,或者写名胜,将乡愁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合理地生发,也是能做得到情真意切,自然而然的。而且也十有八九能够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的。

前不久,京社社课写“陶然亭”对联,山如是先生一样是将乡愁融入进了立意中,是这么写的:

坐斯亭想见故乡,山水楼台,醉意待欧阳公一记;

对明月照谈旧事,藉卉修楔,陶然领白太傅七言。

我的点评是:上联见亭而忆故乡,作者安徽人氏,因此联想到“醉翁亭”,也算顺理成章;下联则切回到“陶然”之出处。整联令我联想到俞樾题西湖九曲桥联: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上述是举“乡愁”一例,分享我自己的“我手写我心”,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受?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联的立意之“真切”还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什么题材都“上价值”。这一点我之前说过,有些人任何题材都能联想到“人生牢笼”、“世事轮回”、“万物刍狗”、“转蓬身”等等。虽然这些寄托要素本身没问题,但为了上价值,刻意去扯到这上面来,就有些“失真”而觉得不够“独特”了。

香山

一千年栌叶不孤,熙熙者去来,客望似红云,吾观犹劫火;

三四月桃花亦胜,灼灼其开谢,众生曰绚烂,我佛见慈悲。

梅花

一怒开成雪,一痴化作尘,俯仰之间,惟相惜处士情怀、将军肝胆;

几时待我归,几度醒人梦,家山以外,更重逢千年驿路、五月江城。

岳庙

大丈夫死则死矣,问将军如此江山,归宋归金何有异;

后来者哭便哭之,偏对面一湖烟雨,时浓时淡不知愁。

沧州山神庙

英雄无去处,英雄岂无去处?

风雪有宁时,风雪焉有宁时!

上述几联是我写过的个人觉得在立意上有一些独特性或者能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基本都是要扣住题目而结合题目本身进行合理生发,不能乱扯到一些不相干的或者很勉强的立意上,但同时又要有些能引起人思考或者共鸣的角度。这需要多去感悟,多去思考。

如果不能做到非常有独特性,我的经验是让题目本身去说话,无论是事件、风景等等,进行合理地构思,让它们自己去说话,有时候比我们自己空喊半天有效得多。举几个例子:

幽州台

台疑万古浮云幻化而成,啸发旅人来,乱山深处听风雨;

愁岂一襟浊泪消磨可尽,杯空青史在,夕照望中没草莱。

秋风楼

西风从绝塞吹来,感木落云飞,地接大钧无限力;

逝水把英雄淘尽,忆楼船箫鼓,时维元鼎四年秋。

沙面岛

世事几沉浮,昔谁凭上国自居,海雨天风吹梦断;

烟云皆过往,有客向危楼独立,霞光月影带潮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夜来,将一管箫声,渐吹成月肥湖瘦;

红药几时老,留三春梦影,漫开在淮左竹西。

熙春台

来游人遥隔红尘,问歌吹如何,时迷舟楫二分月;

被寿者早归青史,唯湖山不老,岁奉烟花十里春。

不必要刻意地去表达太过观点进行说教,而是用故事或景物自己说话,因为你写的是题目本身的东西,自然就做到了“真切”,而读者读完之后能够品出些什么来,这应该也算是“独特性”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