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县木塔与“人文清华”直播拾遗

 天空勇者 2020-07-13


本文授权转载自“綠雲古建園林”(ID:lygjyl1)

 

△应县木塔(王轩 摄)

△应县木塔(王轩 摄)


  6月20日,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
直播了一场“千年一塔看应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王南在应县木塔实地
从首层一直攀爬到了顶层草架
极为直观的呈现了千年辽构应县木塔的结构奇异与空间玄妙在这场直播中,有些小细节,尚可琢磨





NO.壹


佛宫寺释迦塔的胡梯


这次直播,王南老师带我们现场攀爬了木塔内各处的楼梯
古建筑楼阁楼梯在宋《营造法式》内称作胡梯
应县木塔胡梯为罕见的早期楼阁楼梯原物
△应县木塔辽代胡梯结构解析(作者自绘)

仔细观察,其结构组成与现代楼梯有不少共通之处

胡梯的两“颊”相当于现代楼梯的“梯斜梁”

“促板”和“踏板”相当于“踏步板”

两“颊”顶端凭靠的栿相当于“平台梁”

寻杖勾栏相当于扶手

梯口也装有防止坠落的“梯口勾栏”

但由于木结构有变形位移的风险

所以还用“榥”贯穿两颊,作为锚杆拉结梯段

榥两头加栓固定

梯口勾栏和梯段勾栏的寻杖、盆唇等构件在转折处没有衔接在一起

而是保持断茬冲出,非常有力量感

早期勾栏如正定隆兴寺慈氏阁、独乐寺观音阁也是如此处理的


△应县木塔辽代胡梯结构解析(作者自绘)

从这次直播视频中,其实还可以看出

应县木塔的楼梯作用不仅仅止于垂直通行而已,楼梯对于整体结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


△第三层平坐梯梯口(门扇未开,可判断非正面方位)

△从第三层梯口转过三面到达四楼胡梯



从第一层西南面开始,直到第五层楼梯,都是顺时针方向安设在外槽。第一层特别高,楼梯分为两盘,其他各层都是一盘,全塔共是九盘。第一层楼梯的第二盘在正西面,它是第一盘的延长,除此不计外,其余八盘位置都在各自的斜面,是有意避开正面方位。

八盘中四盘在塔身内的较长,四盘在平坐内的较短。一般是每上一盘,转过一面接上次一盘。但在从第三层平坐上到第三层后,要转过三面才接着上通至第四层平坐的楼梯。这样使得八盘楼梯在全塔中恰好是每一个斜面上各有一盘长梯和一盘短梯。


显然是考虑到全塔的受力的平衡

对于全部木结构高层建筑,应是一项重要安排

虽然结构力学上影响可能不大,足见当时设计工作考虑的细致、周到






NO.贰


惊险的屋顶检修孔



清华直播视频最后,王南老师是从爬梯沿着顶盖草架一直爬到了木塔塔刹底座的检修孔,这是惊险的攀爬过程,也是绝无仅有的木塔顶盖草架影像资料,视频较暗较晃,可能有些观众看了视频之后仍对此路径的惊险程度不太了解,下图对王南老师攀爬的路径(绿点处)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这根本不是一条道路,而是在木塔屋顶危险的草架结构内穿梭。     


△王南老师攀爬路径与五层结构解析(作者自绘)

王南老师首先在上图①处登梯,从直播视频中可看,梯子上端抵在转角铺作第三跳位瓜子栱列拱鸳鸯交首处,王南老师登到梯顶后,手如同攀岩般在②处的梁颊上继续往上爬,此时王南双脚离五楼地板已经有4.95米依靠左脚踩在内槽柱头枋上,右脚踩在内槽里跳罗汉枋上,直到手能够在第三层梁顶勾住,才能让身子紧贴梁颊顺梁栿方向缓慢移动跳到③位置的平棋顶上,当然这里为了清晰展现结构,已将平棋藻井隐去,所以在③的位置的时候,实际上双脚是踩在平棋上的,④的这处攀爬没有给镜头,但分析之后可知,应该是爬上斗八藻井层,并且踩在藻井方井层天花枋上的,藻井层从下面看是一个凹进去的方“井”空间,但是在草架上则是一个凸起的台状结构,可以踩在上面向更高处攀爬,到达④处时,此时王南双脚离地板已经有6米以上了。



△位置②,主持人手勾住三层梁栿顶,脚踩在内槽里跳罗汉枋上
△位置②,主持人手勾住三层梁栿顶,脚踩在内槽里跳罗汉枋上(作者自绘)

王南老师到达④后,手应该能勾住刹柱底端所在的中央趴梁上皮,手臂依靠趴梁,下肢再踩在第三层梁顶,再一点点爬到中央趴梁上,在视频里,最后这步王南抱紧刹柱,华丽转了个身,再走到了⑤处的趴梁顶站下,由于此时他们可以依凭的空间仅有窄窄的趴梁上皮,下面则是脆弱的天花和藻井,所以这里也是最危险之处,他们的头顶距离五层楼板已有10米,脚下距离五层楼板已有8.3米左右但他们终于爬到了木塔木构架的最高处,只要稍微抬起头,就能看到刹座的检修孔,眺望远方无限天际,可谓守得云开见日出,终于重新体验了前辈们勘察木塔的惊险路径,他们在没有路的地方发现了道路,并且从千年前优秀的匠人曾进出的隐秘检修孔内再次攀登了这处古建技术史上的高峰,非常值得赞叹,作为直播把过程呈现给我们,也是绝无仅有的影像资料了。

△位置⑤,王南老师在木塔木构架最顶端的检修孔眺望
△无人机视角木塔塔刹底座检修孔

傅斯年对考古界曾说过一句话: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这句话同样可用于古建筑研究领域

而王南老师带我们走进的

正是“上穷碧落”之处






NO.叁


木塔周围消失的辽代建筑


根据清华航拍直播,可以看到现在的木塔塔院布局,但辽代最初木塔所在的佛宫寺肯定不是仅仅只有一座塔,像这种等级的佛塔,肯定有着大规模的塔院,据元延祐“常住地土碑记”,在元代时还有四十多顷土地,可见寺院规模着实不小。

记载称:“塔后有大雄殿九间,旧记谓通一酸茨梁”的情况,同治五年重修佛宫寺碑记中还有“而塔后九间殿新立看墙”,想必如此规模的大殿毁于同治五年之后。

从下图清华直播的航拍中可以看出,塔后的辽代九间殿台基尚在,但上面已经是晚期建筑了,此外塔前根据记载,还有钟鼓楼与山门,佛宫寺平面布局极简,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颇有南北朝佛寺风范

△陈明达先生推测的辽代九间大雄殿台基遗址

陈明达先生认为塔后砖台

也就是现在晚期大殿所在位置的砖台

即为辽代九间殿的基座

砖台长60.41m,宽41.61m

陈明达显示复原为与奉国寺大殿体量相似的,面阔九间48m,进深五间25m的大雄殿

并且在大雄殿前台明上复原了东西相对的方丈院

符合历史记载


△陈明达先生复原的最初佛宫寺塔院布局





NO.肆


木塔真的有古代避雷设计吗


古代多层建筑多有毁于雷火的案例,最著名的就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高四十九丈,约合现在的147米,毁于雷电引发的火灾,

但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最高的、最古老木构建筑
为什么没有被雷火袭击破坏过呢?

国内学界有大量分析和解释,多认为应县木塔有出色的避雷设计,虽然原理和现在的避雷针不太一样,但同样有效,比如“应县木塔避雷机制”课题组所发表的两篇《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的探讨》,运用实验和计算结果得出“塔身及塔基绝缘性较好,塔身的结构使得沿表面放电不易发生的各种塔,即使不装避雷针,其受雷击的概率都是很小的。”这就是“应县木塔绝缘避雷说”,这个观点也被大量论文引用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避雷设计的实例来说明;

但是也有反对意见,如高策《关于应县木塔的避雷问题:—与丁士章等商榷》,论文从雷电场的实际情况及有关古建筑受雷击的史实及史料来看,“绝缘避雷”的观点绝对不能成立,但作者同时也认为木塔的塔刹可能在雷电场中产生较强的电晕电流,从而起到消雷作用,其原理类似于现代消雷器,而且在雷雨潮湿的状态下,木塔屋顶电压承受能力和绝缘强度大大降低,塔刹肯定不是安放在完全绝缘的塔身上的,即使和地面没有如铁链之类的导体连接,也可能电晕电流进而消雷,也就是认为塔刹有消雷作用,但作者最后也认为古建筑避雷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应县木塔(王轩 摄)

我也觉得要拿出完全有说服力的木塔避雷措施的证明
不仅需要更加充分的实验
也需要和其他大型古代建筑对比研究
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不过到现在应县木塔也没有避雷装置,而其他木塔,如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则安装了避雷装置,应县木塔不安装现代避雷装置,不知道是因为非常相信应县木塔有避雷机制,觉得如课题组所说的避雷设备…反会招致雷击,还是单纯的没有去进行这方面保护呢?



欢迎小伙伴们在文末留下自己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