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不少县市的方言都有“到于今”这个词,它有何讲究?

 胶东故事会 2020-07-13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在古代是偏于一隅的边远之地,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少,因此在文化中保留了不少传统古风的元素,比如说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
很多研究者都曾发现,在胶东方言当中,有不少词汇是在古汉语中使用,但现代普通话却不常见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一而足,本文就选择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汇作为介绍,这个词就是“到于今”。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临河,在古代的交通相对不发达)

“到于今”这个词,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今天、到现在。同样的意思,如果用普通话表述,人们要么说“到现在”,要么说“到今天”,要么采用更书面化的词汇“至今”,很少会有人说“到于今”。不过,胶东方言是个例外。

在胶东人,尤其是烟台福山、栖霞和海阳莱阳一片的方言中,常会听到这样的情境对话—甲对乙说:“你去年就答应要送我一件礼物,怎么到于今还没有送?”或者甲对外卖小哥说:“你说五分钟送到,现在都半个小时了,怎么到于今还没来?
严格来说,“到于今”是胶东方言中的口头语,说起来毫无违和感,写出来就感觉有点奇怪。但实际上,“到于今”这个词在古代的文言文当中用得相当普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论语》中的两处记载。《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道:“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是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关于齐国管仲的对话,孔子对管仲评价很高,说“民到于今受其赐”,意思就是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而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在评价伯夷叔齐时也用到了“到于今”这个词,他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因为《论语》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此后,“到于今”逐渐成为典故,在历朝的典籍如《汉书》、《旧唐书》、《元史》等,都有使用的情况。
《论语》虽然是文字记载的形式,但主要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因此不排除一些词汇没有经过书面语转换,而是直接引用孔子说的原话。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从地理上与胶东半岛有比较远的距离,为何两者之间会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是当时的山东境内都是如此说话习惯,还是后世的胶东人受论语典故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总之,两者之间的相似,应该不是一个巧合。
(注:也有不少朋友认为,胶东方言中的“到于今”其实就是“到如今”,因为当地发音r和y不容易区分。事情难以一概而论,在此抛砖引玉,期待百家争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