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富水河边的五处渡村,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胶东故事会 2020-07-14
在有一次去莱阳市河马崖村的路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诗意的村庄名称,它就是河马崖村的西邻,叫做“五处渡”。王勃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听上去与五处渡有些相似。
或许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叫做“某某渡”的地方,通常会给人以遐想,比如黄河拐弯处的风陵渡。

而五处渡的位置,恰好也算是在一条河流的拐弯处,在村庄的北面,原来自东向西流的富水河,受到一座山的阻挡,蓦然拐了一个大弯,转向北流去。莱阳的富水河虽然不能与黄河相比,但亦不失为胶东大河。

看到“五处渡”这个名字,很容易想到“五个渡口”。但根据莱阳地名资料的记载,“五处渡”原来叫做“无处渡”,也就是说,这里本来没有渡口。
“五处渡”变成“无处渡”,乍得一听,感觉不可思议;但从地图上看,“无处渡”就很好理解了。富水河与南面的一条支流在村庄西北方向汇合,构成了一个三角洲,而村庄就在三角洲当中。三角形的两条边都是水,另一条边则是起伏的低山,在古代没有桥的情况下,的确是没有地方过河。

不知从何时开始,无处渡逐渐演变为五处渡(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的《莱阳县志》已经记载为五处渡,当时属于淳南乡,淳指的淳于)。这一方面可能有谐音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村庄的姓氏有关。
根据莱阳市地名资料记载,这里是明代建村,吕、刘、张、石、孙等五个姓氏相继迁来,形成五处聚落,然后合并为一村。

五处渡听说还保留了不少特色建筑,是山东省级传统村落,可惜匆匆路过,没有细细游览。不过从村外的田园风光来看,这里亦有不少梨园,开花时节景色也很美。
从这个村庄路过的朋友,一定对村口的仿古牌坊有深刻印象。听说这是村里一位刘姓村民捐款而建,很是无私。实际上,奉献精神也算是五处渡的传统了,在牌坊的旁边,还有一块“林兰路誌”,上面记载的也是捐资修路的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