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片故事:1952年掖县一所完小的毕业证书,信息量不少

 胶东故事会 2020-07-14
本文是一篇图片故事,要给大家看的图片,是一个胶东民间的老物件,即1952年掖县一所完小的毕业证书(供图:莱州湾人)。

这张毕业证书虽然只有寥寥几行字,但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主要体现在两个点上。
第一个点就是,这虽然只是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证书,但上面除了学校的公章之外(为了保护隐私,学生姓名和学校名称暂且隐去),还加盖了掖县政府的大印。
而现在即便是高中毕业,也只是盖学校公章和校长印章,并不需要在地政府的大印。
两相比较,一方面可以说明当时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小学毕业就算不错),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根据《莱州市志》的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掖县筹设第一所小学,定名莱州高等小学堂,招收学生两个班,此为掖县小学教育之始。
此后跟随局势的变化,掖县的小学数量也时增时减。1934年,该县完全小学县立8处,私立3处;初级小学县立7处。而掖县是人口大县,如此少的数量,显然多数适龄儿童难以入学。
抗战之后,掖县的小学数量开始逐步增长。到1949年,当地完全小学发展到65处,初级小学发展到226处。而这张毕业证书签发于1952年,按照时间推算,入学时间应该是在1946年左右。
毕业证书体现的第二个信息点就是掖县的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掖县撤县建市之后,改名为莱州市。在民间,很多地名文化爱好者时常讨论,如果掖县不更名的话,改市之后应该如何称呼,是掖市还是掖县市?
按照这张毕业证书填写的格式,掖县就是单字县,名字就叫“掖”,县是级别后缀。如果撤县建市的话,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掖市”。掖市这个名字跟“夜市”谐音,听起来不大气,难怪要更名为莱州市。
单字县,是古代地名文化的一种传承。以此为名的地方,大多历史底蕴深厚,胶东半岛的掖、黄,都属于此类,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虽然在撤县建市后都改了名字,但原来的掖、黄两字,在民间使用还是比较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