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种关系下的痛苦

 天地人和w 2020-07-14


 题记: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谈到人生痛苦的分类,佛祖释迦摩尼有言,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我们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也很难违背自然的规律,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也就没有必要急于求成,了解到人生之有限,那就要好好的把玩每一天,追求智慧和美好的体验,以期提升生命的质量。认识到这副皮囊,不管美丑,终会过期。那要注意身体的健康,有生之年尽量避免病痛的折磨,各类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爱别离是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也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因为所见,所感受到的,所思,所能动的,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局限,容易陷入无明之苦。求不得,就是想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被个人的欲望苦苦折磨带来的痛苦。
生老病死自不用说,世间生命万象总有期限,且不说明天和意外哪会提前来临的无常。为了对抗时间的永恒,我们一直在寻找自我的存在,不管当下,还是未来。
我们不断的繁衍,希望自己的基因和血脉在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当然还希望流芳百世,注重思想和声名传承,功利一时名,文章千古好,也是文人墨客的常用方式。老师也是希望桃李满天下,栽培一代后生,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为了寻求存在,我们都在各自默默的努力,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人生百态。
其它的痛苦该如何解决呢?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按佛家的明示,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面对现实实际的问题,可能有点消极避世的嫌疑,多少有点唯心的自我安慰,也很难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思想主流,但某种程度上,他能解决你部分的精神痛苦,无害于社会,到也没有什么不好。
在此无意弘扬佛法,只是分享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以此来回应题记,王小波点出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于佛家的理论如出一辙,我们终究要回到自己,也只有真正解决好了自己,不管是有形的资源能力提升,还是精神思想认知的进步,那都有助于更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深度。
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在我看来是无法接纳自己,尚未看清真相,期待过高而又求不得,自然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拔高点说,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妥当。
除了横向的自然生理的痛苦,从纵向的网络关系来说,此生一直要面临三种关系,其模型大致如下:


对应的三种关系分别是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每个人成长背景和思维认知不同,自认为正确的打开方式自然有所不同,比如有人认为,人类肆意妄为,破坏了自然环境,所以极端的认为只有毁灭人类才能拯救自然,在此不做评价。
写到这里,其实还是想分享下自己对三种关系浅薄的理解,以此交流探讨。
1.     人与自然

中国人更倾向于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有机体,认为宇宙中所有要素都是和谐共处的,人只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任务并不是改变自然界。中国人对于自然界截然不同的态度非常明晰地反映在艺术形式上。中国艺术家最崇尚的美仅仅是或完全是自然和原始的美。

以上引用自易劳逸《家族、土地和祖先》,其实传统的中国人文更加注重山水的自然,只是现代社会西化的成分很多,对于自然的态度已少了以往的敬畏和智慧。人从大自然进化而来,尽管城市文明取代了农业社会,人性本身的进化远赶不上现代文明的进步,换句话说,我们骨子里回归自然的本能依然存在,人置身在大自然之间,心情总会莫名的舒畅。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到公园里转转,到山里走走,总能舒缓状态。

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用在这里也不过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也就不是个人情绪问题,而是人类的灾害。山林沙漠化,城市过度扩展造成的交通问题,空气污染导致的心肺疾病等等,切实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由此产生的个人痛苦是人类处事不当的后果分摊。

当然,人不过百年,但自然可以长期存在,这便是痛苦的源头,因为你无法追求永恒,于是有了短浅的解决方式,及时行乐,消耗资源,不管不顾,所谓的存在也会变得虚幻。

2.     人与人

真正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周边的人际关系,在公司里,我们总是会抱怨领导无道且无能,不符合我们的期待,甚至连正常人的水平都达不到,不仅事情没做成,还对自己造成心理的伤害。也会抱怨某同事的奇葩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学校里,我们可能会讨厌同桌的恶作剧,不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在家里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和管控。

其实人与人之间相处也相对简单,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也就足以让忙碌起来。至于别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左右不了的。对于人性本身,也不要有更高的期待,我们更容易相信共同的利益目标,当然也不要试图去控制他人,也不能希望人与自己想法一致。

以往我们总是会在意他人的目光,也努力的追求标准答案,生怕自己有所不同,在意别人的评价,表扬时非常开心,略有批评小心脏就受不了,甚至面对很多无脑的指责陷入过度的反思之中,其实大可不必,他人的看法改变不了事情本来的样子。可能流言蜚语也能致命,但我们只有笃信捍卫真相本身,自然也就不会有所畏惧。

心存善意,与他人建立良性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通过合作共赢建立关系的纽带。如果自己本身出了问题,就很容易将自己寄托在外在的人际关系上,总有那种我的朋友很厉害,所以我也很厉害的逻辑。或者为了彰显自己,非要贬低他人的做法,这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证明的方式,多少有点荒诞。你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不一定是你很厉害,可能是别人的修养,或者说向下兼容。

3.     人与自己

在这个点我们终于应了题记,“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们总归要回到自己才能找到答案,否则痛苦转移,殃及他人的同时,也更暴露了自己的无能。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是成熟的标志,芸芸众生里,普通人才是常态,如此你才会将时间和精力专注在那些力所能及的方面,脚踏实地的走下去,至于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心气过高无法接纳本身也会造成求不得的痛苦。

此外,精神层次的痛苦呢?孤独、寂寞、无聊也是我们时常要应对的。

孤独是自己的想法不为他人理解,拥有自己的独特和不同,优秀的人总是会享受孤独,因为孤独里可以享受精神的自由和高贵,自得其乐是孤独本身最好的状态,像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终究在自我的世界找到自由。

寂寞呢?希望寻求世俗的温暖而不得的痛苦,抱团取暖是解决寂寞的一种方式,应了那句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作为社会人,其实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照和人世的温暖,寂寞并不可耻,但无法排解时,确实需要回到自己的爱好,然后享受那份自由。

无聊呢?时间,精力有余,却不知道如何打发,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聊。有人说跑步很无聊,本质是因为他没有奔跑在路上,体会不到跑步者的乐趣,外人看来就是很无聊的事情,大致逻辑类似。

如何应对这些痛苦?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也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于是有了爱好这一说,我们与自己的爱好建立深刻的联系,谋求共同的事业,完全将自己交付出去,将时间耗费在那些不用思考和面对自己事物上,如此逃避也是常用的策略的。

最好的状态也就是享受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自己,回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然后与外在达成和解,与自己和平共处,接纳自己的不足,也不刻意要求他人,于此倒也乐得自由。

                                           文昌 上海  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