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一江千古属斯人(一)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07-14
  

屈原:一江千古属斯人

                                                          作者  潘刚强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后人多称其字,或尊为屈子。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初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谗谄蔽明,邪曲害公。屈原遭绌,流放汉北。楚怀王听信秦王与齐绝盟,最终客死秦国。太子顷襄王继位,重用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人,三闾大夫屈原再次被流放。屈原寓居汨罗江畔的玉笥山,行吟泽畔,写下《离骚》、《九歌》、《天问》等伟大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和诗人,宗为“诗祖”。秦兵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报国无门,痛不欲生,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夏历 五月初五端午日,怀石投汨罗江河泊潭自尽,以身殉国。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

1、汨罗江神

汨罗江因主河道汨水与支流罗水相汇得名,是洞庭湖水系仅次于湘资沅澧的重要水系。她自东向西横贯湖南省岳阳市南部,从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按照旧时行船航道的划分,平江县长寿街以上为上游,长寿街至平江县城为中游,平江县城至磊石河口为下游。汨罗江穿越平江县全境,流长一百九十三公里。

清末李元度曾在《天岳书院新建屈子祠记》中写道:“汨水为平江经流,行二百里入湘阴。迳玉笥山为屈潭,屈子怀沙自沉处也。平江与湘阴,古为罗县。故一称汨罗。其水驶而冽,激而壮,与屈子芳洁之性、哀怨之音,千载下如相响答焉。”这段话非常准确地道出了屈原与汨罗江的关系。

清咸丰五年(1855),时任平江知县的俞凤翰,曾撰书一副对联悬挂在县衙门前:

是邦田少人多,介鄂赣两省上游,区爽挹君山,

岳州本由天岳置;

自古地以人传,吊汨罗千载呜咽,水魂依沙港,

平江或因屈平名。

上联说的是,岳阳因位于平江天岳山之南而得名;下联说的是,汨江本来便是屈原之江,昌江县因屈原名平而改称平江县。

湘阴县如今已是惜别汨罗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湘水之滨。1958年,湘阴县组织人马围垦汨罗江尾闾,兴办国营屈原农场,2000年岳阳市政府将农场改制设屈原管理区。1966年,析湘阴县东半部的汨罗江流域分设汨罗县,1988年元旦改称汨罗市。如今汨罗江一水带三地:平江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其行政区域名称的来历,都记载着汨罗江与屈原的渊源。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千百年来,屈原“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在汨罗江人心中,屈原永远属于汨罗江,已经成为汨罗江神。汨罗江一带,与屈原相关的遗址众多,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玉笥山。又叫名山、石帆山。海拔五十八点五米,方圆约一平方公里。东南距今汨罗城区十公里,距古罗城遗址五公里。屈原流放汨罗江畔,起初居住南阳里,不久便定居玉笥山。晋罗含《湘中记》载,“屈潭之左有玉笥山”“玉笥山有屈原宅”,说明河泊。唐沈亚之《屈原外传》中,亦有“原栖玉笥山作《九歌》”的记载。宋人彭淮《玉笥山三闾宅》诗句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今玉笥山下濯缨桥东有一块平地,相传为屈原故宅遗址。文物工作者曾在这片泥土中发现许多战国时期残留的陶片。玉笥山上除了建有屈子祠之外,旧时还有玉笥八景,东汉以来便是凭吊屈原的胜地。

独醒亭。玉笥山下的汨罗江渡口,古时建有一座风雨亭,方便待渡的人们免却日晒雨淋。这儿自然也成了过往行人和渔民们歇脚聊天的好去处,屈原经常来这里与山民渔夫交谈。当地百姓对蒙冤落难的三闾大夫相当敬重,时常有人劝他,不必过于执着,何不随波逐流?屈原有感而作《渔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表示宁可葬身江鱼腹中也绝不同流合污。屈原投江殉节之后,人们感念三闾大夫志行高洁,将江边的风雨亭改称“独醒亭”。明洪武二年(1369),人们在屈原庙前新建独醒亭。清乾隆二十年(1755)徙建于玉笥山。现存的独醒亭为1980年重建。亭为翘首飞檐六角形,单檐攒尖顶,花岗岩石基,仿木结构。天顶六角藻井内饰有二龙戏珠图案,檐下悬茅盾和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各一。檐柱间栏椅合一,亭中置石凳、石桌。古树掩映,西北角竖有明嘉靖湘阴知县戴家猷撰《重修独醒亭记》石碑。

濯缨桥。位于玉笥山西南麓玉溪上,相传为屈原濯缨洗足处。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载,屈子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传说这一日屈原正在洗濯,情不自禁地边掬水边吟唱古越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位老农正巧从桥上路过,随口说道:“屈老夫子,这条小溪不叫沧浪河呀。”屈原听后,笑着直起身子问道:“那这条小溪叫什么名字呢?”老者说:“没有名字,屈老夫子给取个名吧。”屈原望着脚下飞溅的溪水,晶莹洁净,流珠漱玉,便说道:“那就叫'玉水’吧!”从此,玉水之名沿用至今。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将横越溪流的石桥取名“濯缨桥”,“清流濯足”成为玉笥八景之一。

桃花洞。位于玉笥山西北角。旧时桃林掩映,洞中冬暖夏凉。相传楚国奸臣曾派一队官兵前来追杀屈原,当地一位渔翁领着屈原藏匿洞中,这才逃过一劫。后来,屈原经常来这儿散步,春赏桃花夏纳凉。

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望爷墩位于玉笥山南沿,雄踞汨罗江边,视野开阔。相传为女媭经常登高望屈原归来的地方。绣花墩在望爷墩的东侧,相传屈原自沉后,女媭在此含着眼泪,吹着汨罗江风,绣成屈原遗像。剪刀池。位于玉笥山北坡。传说此地原有一处水池,清水终年不涸。屈原自沉,女媭悲愤至极,在安葬尸体、绣完遗像之后,站立水池边用剪刀结束自己的生命,剪刀落入池中。此后,池水干涸。虽大雨滂沱,池中滴水不积。乡人命名剪刀池。

凤凰山。位于汨罗江故道平江河之东。东西宽约三公里,南北长十二公里,平均海拔四十五米,北端与磊石山隔河相望。据《湘阴县图志》载:“相传轩辕黄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有凤凰十二,鸣集此山,雌雄各六,以应律吕,因名。”值得指出的是,屈原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也有一座凤凰山。屈原曾在《哀郢》中感叹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经常登临凤凰山,并选择凤凰山下的河泊潭作为投江之处,看来并非偶然。凤凰山西坡曾建有屈子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平江县官商界人士捐建,兼作平江船商中转之所。建筑规模与构造方式均仿效玉笥山屈子祠。1969年,屈子庙被拆毁,遗址仅存桂花树一棵。李元度题额的“屈子庙”石匾,被附近村民收藏。

笔架山。位于凤凰山河泊潭岸边。据传屈原被流放到汨罗的玉笥山后,便开始写作《离骚》。一日狂风暴雨忽至,《离骚》书简被倾盆大雨冲到汨罗江中。屈原驾舟紧追,随波漂浮20余里,到了河泊潭附近。幸好这些书简被凤凰山堵住,才没有冲到洞庭湖里去。屈原捡得书简上岸,看到凤凰山风景秀丽,便常来河泊潭边吟诗,在这里写下了《哀郢》、《涉江》、《抽思》等诗章。写作疲倦时,他常把笔搁在一个泥捏的笔架上。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写作搁笔的地方堆起了一座小山,以防河水浸漫。久而久之,这座突起的小山竟然变成了笔架形,人们取名笔架山。

河泊潭。屈原投江的地方,故又名屈潭、沉沙港,距玉笥山十公里。《水经注》载:“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荆州记》载:“汨水西流注湘,去县(指湘阴)三十里,名屈原潭,即原自沉处。”河泊潭本为汨罗江口的一处深潭,距汨、湘两水汇合处只有三里。故汉朝贾谊为长沙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太史公亦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古时河泊潭“水域辽阔,水深无底,江陡流急,因水下地势复杂及诸流在此汇合,渊内漩涡片片。”1958年围垦农场,将汨罗江改道绕凤凰山东麓注入洞庭湖,河泊潭成了一截哑河围在垸子内。水静如镜,田园方正,荒草萋萋,人物两非。清朝立的石碑早已不复存在,现存水泥碑乃汨罗县政府于1981年所立,孤寂地落在汨罗江故道岸边的草丛中。石碑上镌刻着碑文:“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在此处怀石投江殉国。”

晒尸墩。原名三尺墩。相传屈原在河泊潭投江之后,乡民闻信,争先恐后划船沿江而下,打捞屈原的尸体。因怕鱼儿咬食尸首,还沿江抛洒糯米粽子。这便是汨罗江端午划龙船、吃粽子等习俗的起源。洞庭龙君感其民意,令湖水陡涨,倒灌汨罗江水三十里,托其尸骸逆流而上,浮至名山河段。渔民这才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岸,陈尸三尺墩上。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将此墩名为晒尸墩。

屈原墓。位于汨罗江北岸的汨罗山。南距今汨罗城区四公里,西距玉笥山十公里。相传屈原投江后,头部还是被江鱼蚀去一半。女媭为其配上半边金头。为防盗墓,故筑疑冢。女媭含着眼泪以罗裙兜土筑坟,感动天神,遂派土地神以赶山杖驱土,一夜筑成十二座疑冢。民间后来遂有“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的传说,讽刺楚怀王有九个儿子,却客死于秦。屈原墓十二座疑冢分布在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均为五花土夯筑,形如小丘,高约六点五米,封土堆底直径约四十米。汨罗山西麓的楚塘,相传为筑坟取土之处。玉笥山一带原来便叫楚塘乡,现更名为屈子祠镇。文物普查证实,疑冢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唐《元和郡县志》载:“左徒墓在县(指湘阴)北七十一里。”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其余字灭。”现存墓碑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立,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招屈亭,相传为屈原的弟子宋玉、景差在屈原投江后为其招魂的地方。楚人尚鬼,自屈左徒称巫咸、彭咸、东皇太一诸神,而像设亦始自《招魂》,由来已久。据朱熹《楚辞集注》称:“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三招之,荆楚之俗或以施之生人。”汨罗江沿岸乡间流行招魂习俗,相传起源于招屈。有人生病,若是“失魂”,巫师到野外大喊:“某某快回来!”家人于屋内守候应答。唐朝于汨罗江临江处建有石亭、石塔,亭名“招屈亭”,塔名“屈原塔”,曾作为龙舟竞渡的终点。后亭、塔均毁。清乾隆二十年(1755)屈原庙徙建时,重建招屈亭于玉笥山南沿,清末被毁。现亭为1990年在原址重建,亭有石栏干,凭栏可以俯瞰汨罗江名山河段全景。

凭吊历史遗址,追寻民间传说,人们不难感受得到,屈原作为汨罗江神,他的行迹无处不在,他的影响深入人心。在汨罗江边许多农民家中,厅堂正面墙上通常设有香火供奉的神龛。除了天地君亲师以及祖宗的牌位,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总会摆在突出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