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米勒乡村题材作品中“农民形象”图像学分析

 新用户12032142 2020-07-14

文:毛泽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0年5月 ----米勒乡村题材作品中“农民形象”图像学分析

摘要


当“黑暗”的中世纪过去,文艺复兴开始时,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类自身身上。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世俗化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底层劳动人民中“农民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提到农民,大多数人肯定第一反应就是农民在地里耕种的样子,所以让窑弗朗索瓦窑米勒在自己的创作中描绘了大量的农民在地里耕种的形象。文章通过利用图像学的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方面分析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以及画面,深度剖析米勒执着乡村题材绘画的缘由,借此将人们的目光拉回乡村题材绘画上。

一、让·弗朗索瓦·米勒在现实主义影响下创作的“农民形象”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回归自然本身,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初始的那份平和与客观。他并没有对现实社会做一个直接的批判,而是更多地将乡村景色以及乡村农民的生活记录在自己的创作中。米勒对农民生活以及乡村光景的描述是现实客观的,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了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以及乡村大自然的美。另外,他的绘画大多具有主题性,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但社会的大环境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米勒。对乡村题材主题的表现,强调了米勒作品中透露着对乡村、农民不一样的内在情感。

在米勒众多的画作中,《拾穗者》无疑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位农妇结实而宽厚的身躯背向大地,既像是在对大地给予人们生存粮食虔诚的答谢,又像是在祭奠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先祖。米勒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把农妇区分开来,这些颜色的使用使得画面生动,色彩更加丰富,也与秋天的环境非常契合,丝毫没有违和的感觉。整个画面中,米勒并没有仔细去刻画农妇的面部长相和神态表情,而是十分客观与现实地描绘了自然的环境和人物劳作的动作,重在体会当时的意境。人物形象生动真实,但是技法又不复杂,简洁明了,这都凝聚了米勒对于“农民形象”的理解。整个创作的构图也是采用了非常经典的黄金分割的方法。为了使画面协调一致,米勒精心设计了创作的构图,让三位农妇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米勒也将远近的人与景描绘得很清晰,米勒特意将前、后景的比例关系拉开,来凸显画面的主题思想。

《播种者》是米勒根据真实的农民日常生活而创作的一幅作品。构图上人物占据了整个画面,犹如汉字中的“大”字,使得整个画面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在人物的刻画上,米勒使用了简洁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结构关系,农夫昂首阔步的巨大身形,让画面更加动感。米勒没有刻意将农夫的面部表情与神态刻画出来,而是将农夫的表情与面貌都隐藏在帽子与帽子下的阴影中,这使得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艺术家创作的整个画面的氛围中,重写“意”。

《拾穗者》

二、“农民形象”的图像志分析

米勒每天都在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天都与农民兄弟一起劳动、交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据美术史学家推测,《拾穗者》中的三位农妇,分别是以米勒的祖母、母亲、姐姐为原型。拾麦穗是当时法国非常常见的一种农耕方式,麦田的主人允许在收获的季节一些儿童或者妇女进入到田地中拾取麦穗,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不仅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贫穷与艰苦,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对农民也是持有同情态度的。

米勒并没有随大流为讨好新兴资本而使用上层人民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而是选用了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农民角色。在米勒眼中,那些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表现,米勒把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刻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画面中得到了升华。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怨天尤人,只有虔诚地拾捡麦穗,这样无声的动作好似呐喊,震撼着统治阶级。富饶的乡村景象与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

在《播种者》中,从被描绘人物的身形和穿着打扮中我们可以判断出,米勒就是以普通农夫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资本家与大地主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采用大型机器播种,而是运用传统的人力播种,继续剥削着底层人民的劳动力。米勒的创作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农民画在19世纪产生并表现出深刻的阶级矛盾,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播种者》

三、“农民形象”的图像学解释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能离开外在的条件去欣赏与分析,这其中外在条件包括艺术家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想要真正了解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就必须深入到米勒的个人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从小人们在田里或者谷仓劳作的形象就深深刻在米勒的脑海中,同时《圣经》中的田园诗中对于乡村景色与生活的描绘也在米勒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童年的生活经历为米勒今后的艺术风格与方向奠定了基础。米勒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时发现学校学习到的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于是他开始研究米开朗基罗、普桑等诸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并且更加确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艺术方向。米勒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后被这里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格所吸引,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乡村题材绘画并重点在画面中描绘“农民形象”。他的创作以乡村风俗人情、田园风格为主,同时可以发现米勒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虔诚信仰。

除了米勒自身的成长条件与环境会影响其创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社会环境有关。乡村题材绘画能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繁荣,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七月革命之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底层的劳动人民不断地被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社会问题与对资本主义不满的情绪越来越严重,艺术家不再把取悦新兴资产阶级为主要创作目的,开始把眼光转向底层人民的生活,强调展现出真实的社会面貌。米勒在与农民接触时,深刻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这给米勒很大的触动。虽然米勒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但社会环境对米勒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米勒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最真实的乡村环境与最真实的农民耕作状态,却无意间揭露了阶级社会的本质。

《洗衣妇》

四、结语

笔者利用图像学分析法解析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通过“农民形象”以及作品在构图、色彩以及情感上的特点,深度分析米勒执着乡村题材绘画的缘由。米勒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农民们最真实的样子,绘制出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场景,向人们传达出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他用这样的方法把人们的目光拉回乡村题材绘画上。反观当下,乡村题材绘画缺乏,让我们重新重视乡村题材绘画,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乡村题材依然拥有着它的意义与价值。

《收获者的午餐》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