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碑絮语《鲜于璜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高242cm,宽83cm,厚12cm。该碑有前后,分阴阳:前碑碑额有青龙、白虎分置篆额两侧,有字16行,满行35,是谓碑阳;后碑有朱雀,有字15行,满行25字,谓之碑阴。 视频加载中... 碑主为鲜于璜,字伯谦,官至雁门郡太守。《鲜于璜碑》简述了鲜于璜的生平履历,文辞简练、高古,以文采论,亦属经典。 1973年5月,该碑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鲜于璜墓中。一般而言,碑置墓前,志埋其室,此碑一反常态,颇为蹊跷。《鲜于璜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多年前,我曾添置了一册《鲜于璜碑》,对其碑阴颇感兴趣,临习再三,最后将字帖折腾得散了页,久而不能通观。即便如此,我对碑阳还是未动一笔。盖其朴厚有余,灵动不足,结体较为平正,少有纵横、大小之变,缺乏些许灵性。当时觉得,碑阳多方笔,一味铺毫,很容易写僵死。既然没有多大趣味,何必在此耗费时光? 1 人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接受一种风格或审美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试图打开一扇窗,何尝不是在寻找新的滋养? 疫情严重期间,我整日宅在家里精临《西狭颂》,颇有一些心得。某日去工作室写字,在案头只翻到几页残帖,正是一直被忽略的《鲜于璜碑》碑阳,于是提笔临了数张。或许是对笔法、线条有了新认识,把玩、临习此碑,一时竟然兴致大增。尔后半月,我多以此碑为日课,也对其笔法、结字有了不同昔日的看法。此后,在创作时,我有意无意地朝此类风格上靠了一下。当然,一个人活了四十多年,偶尔吃两顿狗肉,你就非议人家,说吃了狗肉咋没见长出狗样!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学习书法,需要极强的消化能力,从某程度上来讲,临帖是为了滋补所阙,而非另起炉灶以证明自己摹拟能力不差。 2 通临此碑,首先,我比较看重它的朴厚。线条粗重固然可得其二三,但一味按笔即是大弊。窃以为,在保障线条相应宽度后,应该注意提锋不使笔死,这样,线条才能富有弹性。为此,我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一、使用极柔的羊毫,这样,有助于提高驭笔能力,不使笔毫按实; 二、注重线条中段的质量,为保证其厚度和弹性,极力营造合理的行笔发力点; 三、留意书写的节奏感,使快慢、轻重有所变化。 3 其次,注意几种对比。先说方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在用笔,概举其要,尽在方圆。”方、圆有四种表现形式:起收有方圆之别,线形有方圆、曲直之异,空间分割也有方圆之变。方主刚,圆主柔,方圆相济,始得筋骨;再论虚实,可从线条粗细、墨色枯润、疏密对比、空间留白几个方面来着手,既有金石之恣肆,又不能少了书写的从容和文雅。 最后,关注结体上的纵横之变,感受其从容且大胆的性情书写。 4 诚如上面所言,临习此碑不是另起炉灶,所以,个人的想法必不可少。在追求的过程中,我常以大篆笔意为之,讲究中、侧锋对比,在无损主体审美的情况下,于辅笔短画中营造一些小情趣,这也是受于右任先生的启发。当然,此中分寸感尚不到位,有待此后逐步去完善。 5 6 7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特写局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