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田古镇那些事(三) ​磊石山隐藏着洞庭山的秘密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07-14



磊石山隐藏着洞庭山的秘密

文/彭仁满

李白云:“沧桑多变古地名,青草曾经胜洞庭;南湖之谓人不识,磊石犹被君山抿。”

我一直对李白此诗不解,为什么他说:“磊石犹被君山抿”?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近日翻阅《长沙野史类钞·上部·古人笔记》却找到晋王嘉《拾遗记》中《屈原隐于洞庭山》的故事。

从全文来看,此洞庭山却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君山,而是一直被隐姓埋名的屈原区的磊石山。为什么是磊石山?这就是解开李白感叹磊石山的秘密之所在。

1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屈原隐于洞庭山》首节录

磊石山坐落在洞庭湖东岸,它与鹿角、营田古岸一起,组成一只飞翔的巨鹰,而磊石山,正好在鹰嘴位置。

洞庭山浮于水上,磊石山、君山都如此。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洞庭湖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方舆汇编》(第二百九十八卷)记载:“洞庭湖在今湖广境内,东北属岳州府、西南属常德府,吞赤沙、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合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俱汇于此,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浩浩荡荡,真宇内大观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磊石山,在县(湘阴)西北百里,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湘江,山石嵯峨相叠,因名。旧名万岁山,亦名五木山,以山顶尖如五木也。”

《水经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磊石山,又东北为青草湖口。”《荆洲记》:“巴陵南有青草湖,湖(洞庭)南有青草山。”《水经注》:“湘水迳磊石山西,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青草山也。”《南迁录》:“洞庭西岸有青草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一统志》:“青草湖在县(湘阴)北一百里。”皆据磊石山以北言之。

这些记载说明磊石山是南北洞庭湖的中心标识。

实际上古洞庭湖又名重湖,就是洞庭湖包括了洞庭和青草两湖,所以叫重湖。

“玉女居之”大多数文人将之解说的是二妃在洞庭山居住的故事,其依据来源于《山海经》之记载:“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此记载已经明确了洞庭山的地理位置是“潇湘之渊、九江之间”。那么古人是怎样来明确潇湘与九江概念的?

今人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中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所以古人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说明潇湘在南而君山在北。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这儿离君山就更远了。唐·李白写湘阴营田黄陵庙《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也说明湘江在洞庭之南就是磊石山青草湖以南。

《湘阴县图志》记载湘水:“自汨口西北迳磊石山,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案,县西资、湘二水,忽分忽合,支津歧出,北界石城山、磨盘洲,又西晒鱼嘴、漉湖嘴,又西沙洲口,正值磊石山西北,当为九口故迹。”此说“九口”是九水(江)是从磊石山西北汇聚于洞庭湖的,与洞庭山的地理环境就相当切合了。

《咸池》、《九韶》的用典是黄帝南巡到熊湘的故事,关于黄帝巡视和征伐天下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据五帝本纪记载:“轩辕……南至于江,登熊湘。”据清代《广舆记提要》记载:“史记黄帝登熊湘,作咸池,张乐于洞庭之野。”这个史料明确了熊湘山的周边环境,即就是说熊、湘山在洞庭湖中。这熊湘山是黄帝巡视的最后一站,他在那里完成了编乐、封禅、结盟等一系列的伟大举措,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但“熊湘”被后人考证得面目全非。

实际上只要仔细考究,就不难发现熊湘的真实地址。

《山海经》根据众多专家考证认定是楚人所收集整理,熊又是楚之国姓,所以熊湘也就不难理解了。楚人用熊来定名湘山合起来看就是楚的湘山,而这个湘山必须具有楚国祖先的标识性寺庙或者陵墓还得有湘水,才会这样定论的,旧湘阴营田黄陵具备这个条件;如果从形象来看,此山必须像熊的形态,三角形的君山没有黄陵、不近湘水,也不合形态。

《永乐大典》记载“湘阴为古黄陵”,说明湘阴之“湘”名来源于黄陵山之湘山,而湘山之“湘”来源于湘水。古代一直遵行“山之南名阳,水之南名阴”的规则,湘阴如果按湘水之北来名,应叫湘阳;如果按君山的湘山来名也是湘阳,所以君山名湘山的理由不充分。因为湘阴从罗县分设湘阴县时历史记载在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县治首在琴棋望(在此立治28年),位于黄陵山与磊石山之间,屈原区设立过琴棋乡,地所在黄陵山(湘山)北,所以有了湘阴之名。

黄陵二妃墓在湘阴营田黄陵山(今湘阴山塘),韩愈亲自为之作《黄陵庙记》正其“前古所立”之历史,并说明博士所语之二妃墓说的就是黄陵山之二妃。《元丰九域志》卷六:湘阴县有 “湘山”。《清一统志·长沙府一》:黄陵山 “一名湘山”。唐·李泰等《括地志辑校》:二妃冢在湘阴县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上。《列女传》云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因葬焉。清·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投赋汨罗岸,吊古湘妃祠。”所以湘山就是黄陵山。

如果把熊、湘看成两座山,那么熊山就是楚山,必须具备最高统治者亲临或者命名来取;或者其形态如熊,当然兼而得之最为理想。

磊石山根据历史记载旧名万岁山。为什么叫万岁山就可想而知了。《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磊石山,在县西北百里,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湘江,山石嵯峨相叠,因名。旧名万岁山…。”《永乐大典》:“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于是有龙君之祠。”此山的东边凤凰山(旧名汨罗山、玉笥山)有凤凰台正对磊石山,《湘阴县图志》记载:“凤凰台。旧志:轩辕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有凤凰鸣其下,故名。”说明这个万岁山是因为楚人之祖轩辕氏而得名的。而《磊石山志》中明确记载有龙王庙又名洞庭君庙的建造历史,此庙一直保留到围垦之时。另根据磊石山的形态来看,也像极了睡着的熊。此山是形神兼得,叫个熊山又何不可呢?《全唐文》:“洞庭南汇,熊湘经介。”说明熊湘在南,宋代湘阴知县林采写磊石云:“地接熊湘尾,天开龙寿山。”他却是把熊湘说成了凤凰山了,因为磊石山的确在凤凰山的尾部。所以楚怀王的“潇湘洞庭之乐”才可能在此洞庭山上与《咸池》、《九韶》来比较了。

2

后怀王好近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屈原隐于洞庭山》二节录

专家们论证屈原在汨罗江定居活动时间达九年之久,磊石山离屈原潭(今河泊潭)四公里不到,所以屈原隐居磊石山也是肯定的,君山则没有屈原定居的历史记录。

屈原自沉于磊石山至河泊潭的深渊屈潭中,这是历史已经公论的沉江地,也是司马迁命名的汨罗地,与其所记录的事实相符。《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又磊石山……”

“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说明磊石山上建有过屈原庙。王嘉是东晋人,他所说的楚人为屈原立祠是屈原沉江之后。《旧五代史 》晋书二高祖纪二记录湘水之侧“湖南青草庙(青山)旧封安流侯,进封广利公;洞庭庙(磊石)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营田)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从马希范之请也。”昭灵侯是屈原的封号,磊石庙这是当今学界能找到的最早的屈原庙的历史文献记载。明三闾行祠记称:“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临泚市,一在邑治广照寺。宋、元间,迁废靡常。……”如果磊石山与屈原没关系,楚人是不会在山上立庙纪念他的,进一步推论了磊石山就是洞庭山。

3

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而达旧乡。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屈原隐于洞庭山》三节录

这个采药的故事,《湘阴县图志》上记载:“《洪武册》:白塘湖,北至蒻丝潭。今磊石山下有蒻丝潭,俗名药师潭。”此据说明有药师在此成仙的历史故事,而后世将此故事转变成了吕洞宾八仙下棋的棋盘山、排客看棋下山已百年的烂排沟故事而忘记了药师潭的故事。

磊石山自古也是道士修道成仙之地,明磊石山青铜钟铭有文“九江孔殷,水合洞庭。贝阙寥通,驱珠夜明。扣之应响,铿鍧其声,烈风停号,狂澜不惊。”《湘阴县图志》记载:易忠节公有赠磊石詹真人《昭君怨》:“遥望孤峰突起,屹立洞庭湖里。虽则是孤峰,有仙踪。传说真人异状,长啸凤凰台上,端的会真人,似天神。”

而文中所说灵洞,是指的洞庭龙王庙的入口,据亲眼目睹洞庭龙王庙的老人说,洞庭龙王庙就建在龙窝,龙窝就是一个大洞,是“龙神之窟宅”,传说是通龙宫的入口,围垦农场后利用此洞在此建了磊石电排。所以《 磊石山志》记载“况磊石滨临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赖龙神之呵护。磊石则为龙神之窟宅,礼隆禋祀,历被崇封,暨我国初荣颁匾额。猗欤休哉,似未可与境内之诸山同日而语也。”

至此,李白“磊石犹被君山抿”的隐秘就全部揭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