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机,其五花八门,特色各异的涂装一直都是吸引军迷眼球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最具代表,莫过于下图这一款。这是由捷克厂商牛魔王于2014年出品的一款1/48比例的梅塞施密特Bf 110E型驱逐机模型。其封绘涂装设定为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第6中队所属机,机身战术编号S9+MP,1942年7月间于东线战场。 第1驱逐机联队(Zerstörergeschwader 1,简称第1驱逐机联队)以机鼻的胡蜂(Wespe)图腾著称。然而此种显目的涂绘方式并非自始即有,而是出现于1940与1941年之交,并在1942年初二代重新编成后才成为联队标准涂装。第一代的第1驱逐机联队组建于1939年5月,曾参与1940年间入侵挪威与法国的两场闪击战。而胡蜂图腾的原始版本是云朵上三只小胡蜂,1940年时由该联 队第2大队(II./ZG1)的理查德·马赫菲尔德少尉(Richard Marchfelder)所设计,并仅使用在第2大队的机体上。第1驱逐机联队在不列颠空战爆发前的1940年6月22日解散,下辖部队重新编组:· 原第1大队与下辖的第1中队编成第210测试大队(Erprobungsgruppe 210,简称Erpr.Gr. 210)及其第1中队。此第210测试大队是为了测试预计取代Bf 110的新机型梅塞施密特Me 210而建立的特殊编制。然而因Me 210开发迟延,该大队仍装备Bf 110,并以S9+XX作为机身识别码。· 原第1大队下辖的第2、3中队改隶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Nachtjagdgeschwader 1,简称NJG 1)成为其第2、3中队。· 原第2大队与下辖的第4、5、6中队成为第76驱逐机联队第3大队(III./ZG 76)及其第7、8、9中队。该大队沿用第1驱逐机联队的2N+XX机身识别码,有别于同联队第1、第2大队的M8+XX。第210测试大队与第76联队第3大队皆以Bf 110参与了1940年8至10月的不列颠空战。210测试大队的以轰炸瞄准具对准英国的队徽,也是其一大特色。在不列颠空战时期,第7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II./ZG 76)的鲨嘴涂装Bf 110是使用此类机鼻涂装的鼻祖,甚至为该大队赢得鲨鱼大队(Haifischgruppe)的称号。这种醒目的鲨嘴涂装后来陆续为英国空军第112中队、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飞虎队)及其后继的美国空军第23战斗机大队及下辖第74、75、76战斗机中队所采用,直到今日。在此同时由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改编的第76驱逐机联队第3大队仍沿用原本的云朵上三只小胡蜂队徽。然而受同联队第2大队醒目的鲨嘴涂装影响,胡蜂也开始以显眼夸张的幅度绘在机鼻上,成为该大队独特的涂装。不列颠空战结束后,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第76联队第3大队驻扎于挪威斯塔万格-苏拉地区(Stavanger-Sola)。而胡蜂队徽的原设计者Marchfelder少尉早前在第76联队第3大队本部担任技术官,于1940年8月16日不列颠空战期间遭击落跳伞被俘,生涯战绩10架。为集结侵苏所需兵力,第210测试大队与第76联队第3大队在1941年4月24日重编为第210高速轰炸机联队(Schnellkampfgeschwader 210,简称SKG 210)的第1和第2大队,机身识别码沿用S9+XX。此时第2大队既有的胡蜂图腾才渐为第1大队所接受,逐渐登上了第1大队的Bf 110机鼻,成为联队的标准涂装。但第1大队在使用胡蜂图腾的同时,也保留既有的轰炸英国队徽。 第210联队在1941年6月22日起展开的巴巴罗萨行动中获得极佳战果,后于1942年1月4日改回旧名第1驱逐机联队,机身识别码仍维持S9+XX。这架S9+MP应是第210联队第6中队于东线战场所使用的Bf 110 E-1。在1942年1月第1驱逐机联队再次编成的同时,第1联队第3大队也以Bf 109 E为主要装备编成,在机鼻也绘着胡蜂图腾。 大队(Gruppe)为德国空军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最基础单位。联队(Geschwader)下辖的不同大队可能装备不同机型,或驻扎在不相邻地域执行不同任务。第1驱逐机联队就是各大队机种与驻地不同的显著例子:使用机种囊括Bf 110 (第1、第2大队)、Bf 109、Me 210、Me 410 (第3大队)、Ju 88 (第1、第3大队),驻地涵盖东线、地中海、北非、西线战场。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II./ZG1)在1943年4月结束东线战场部署,移防意大利西西里岛西端特拉帕尼(Trapani),并换装Bf 110 G-1/G-2。6月间部署于第3大队(III./第1驱逐机联队)所在的蒙提科尔维诺(Montecorvino),位于那不勒斯(Napoli)东南约70公里。 照片证据显示该大队第6中队部署于意大利期间亦有机身战术编号S9+MP的Bf 110 G-2,并非模型所呈现的东线战场Bf 110 E-1。这也说明机身战术编号并非特定机体所独有。此机弃置于蒙提科尔维诺机场,由平整的主翼截断面推测可能因先前重损不堪飞行而作为备用零件。机身的黄色东线识别带亦不复存在,而在近机尾处沿用意大利皇家空军(Regia Aeronautica Italiana)的标准白色识别带。部署于北非、西西里、意大利等地与意大利部队协同的德国空军联队皆采此涂装进行敌我识别。 1943年7月10日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揭开意大利战役的序幕。此举迫使德军中止战况胶着的库尔斯克战役,抽调兵力回防意大利。同年8月5日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由蒙提科尔维诺撤回法国西北角布雷斯特(Brest)对岸的朗韦奥克(Lanvéoc),随即在11月移防北奥地利林茨(Linz)西南约25公里的韦尔斯(Wels),执行本土防空任务。1942年7月,面对来自苏军坦克部队的巨大威胁,德国空军成立实验单位「反坦克战斗测试飞行队」(Versuchskommando für Panzerbekämpfung) ,测试新型反坦克攻击机(Panzerjäger)的适用性,并执行新型机种部署于战斗部队前的飞行测试、战斗战术教导拟定与飞行员训练。其第3测试中队由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5中队(5./ZG)成员组成,驾驶Bf 110 G-2/R1,即机腹挂载一门莱因金属-博西格公司(Rheinmetall-Borsig)的3.7 cm航空机炮(Bordkanone)衍生型。1943年6月17日归建原联队成为其反坦克中队(Panzerjägerstaffel/ZG1),随后于8月解编。1943年8月第1驱逐机联队本部(Stab/ZG1)于法国西岸洛里昂(Lorient)换装容克斯Ju 88 C。同年10月13日第1大队转隶第26驱逐机联队成为其第1大队(I./ZG 26);稍后于10月底,缺编的第1联队第1大队再次于洛里昂以配备Ju 88 C的第40轰炸联队5大队(V./KG 40)编成,执行长程长时间掩护比斯开湾德国潜艇的任务。新编的第1驱逐机联队第1大队将第40轰炸机联队第5大队的F8+XX机身战术编号更改为第1驱逐机联队最初期的2N+XX。1944年3月10日,装载天然资源以交换德国Me 163 B 火箭拦截机及Me 262 A喷气战斗机设计资料的日本海军伊号第二九号潜艇驶入比斯开湾海域,准备前往目的地洛里昂海军基地。当日晚间,第1驱逐机联队联队长洛塔尔·冯·杨森中校(Lothar von Janson)驾驶制造序号750965、战术编号2N+AA、机身涂有<-+-联队长标志的Ju 88 C-6,率领共8架Ju 88 C为伊二九号艇进行空中掩护。编队遭遇4架英国皇家空军第157夜间战斗机中队DH.98 蚊式战斗机拦截,空战中冯·杨森中校遭击落身亡。自西班牙内战即参战的冯·杨森后追晋上校,并获日本颁授勋三等瑞宝勋章。皇家空军第157夜间中队的蚊式MKII型夜间战斗机1942年1月第1驱逐机联队再次编成的;同时以Bf 109 E成军的第3大队,于同年8月由东线战场抽调往北非,并换装Me 210;随后在10月移防西西里岛特拉帕尼。机身战术编号亦使用第1驱逐机联队最初期的2N+XX。1943年6月第3大队移驻特拉帕尼东南510公里的卡斯泰尔韦特拉诺(Castelvetrano),并换装Me 210的改良版Me 410,作为拦截盟军重轰炸机群之用。同年9月调回德国本土,随后在10月更名为第2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II./ZG 26)。第26驱逐机联队第6中队的Me 210B-2/U4在此同时第1驱逐机联队第3大队再次于法国西岸波尔多-梅里尼亚克(Bordeaux–Mérignac)基地以Ju 88 C编成,用以长程长时间掩护比斯开湾德国潜艇活动。1944年7月中旬诺曼底战役期间调返德国本土,随后于8月5日更名为第4战斗机联队第3大队(III./JG 4)。1944年夏季起,德国空军以火力及装甲强化的Fw 190 A攻击美军重轰炸机编队的「攻城槌」(Sturmböcke)空战战术取得成效,加上笨重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在美军护航机面前毫无还手机会,因而取消了双发战斗机的防空角色。 第3战斗机联队第4(突击)大队(IV.Sturm/JG 3)所属的装甲火力加强版Fw 190A-8/R8,又称为「轰炸机编队摧毁者」(Pulk-Zerstörer),由卡塞尔的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 Gerhard Fieseler Werke)生产,其在机翼上装有两门30mm口径MK 108型机炮,同时座舱及风挡装甲厚达30mm。但机动力也急剧下降。 故第1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在同年7月由Bf 110换装为Bf 109G,并与第1大队合并更名为第76战斗机联队第3大队(III./JG 76),至此所有的驱逐机联队均不复存在。关于Bf 110涂装的详细考证,可参看本号的另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