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灵山白水 2020-07-14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郭子仪纵横的不止沙场,还有人生

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中唐名将,即大众所熟知的“汾阳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郭子仪做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三点,史载郭子仪享年八十五岁善终。他生前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成为将相,出入朝堂,八子七婿,均贵显于当代。

三千年来,历代国人梦寐以求的“五福”俱全者,恐怕也惟有此公,故有史家称其为“千古完人”。这样一个“完人”显然是值得世人反复思考和学习的,这也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处世之道兴趣浓厚变得非常有价值。

今天,笔者也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郭子仪这一面旗帜背后的学问。

01、从几个维度来解读郭子仪的历史评价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郭子仪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

按照一般的逻辑,我们要想很好地从郭子仪身上获得启发和收获,首先要充分地了解郭子仪大致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先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下郭子仪的历史评价。

1、传统思想:郭子仪戎马一生,功成名就,我们在其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儒、道、兵、法”的传统思想精髓,在这位“料敌如神”的伟大将军立身处世中所闪现的奇异光芒。如果说老子、孙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圣人创立了“道、兵、儒、法”等影响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思想文化体系,那么,郭子仪就是成功应用这四家思想的伟大实践家之一。

  • 道家:“郭子仪一生的作人处事,自然合乎“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等等道家养生处世原则。
  • 兵家: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兵家各种战略战术思想对于他来说真正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至高境界。
  • 儒家:郭子仪立身处世,分寸得当,进退有据,无不契合儒家圣人的道德理想。
  • 法家:郭子仪为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他既是一位严密的立法者,又是一位强悍的执法者。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彪悍的人生不是没有缘由的

2、史家评说: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3、帝王评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唐肃宗;“故太尉兼中书令、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若神。”——唐德宗

4、自身富贵:郭子仪的一生“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新唐书》。可谓享尽人间五福:“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少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另有“子孙多”一说,是指子孙多,后继有人,而且成器。

5、道德典范:郭子仪一身担尽人间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勇、诚、毅、严;公、能、勤、谨、明等等中华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均有体现。

02、从几件事来解读郭子仪的纯臣之路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有人说是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是“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我们不能说这话有错,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努力及应变能力与外部环境的高度协调,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说的“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学者南怀谨先生以为:“郭子仪一生的作人处事,自然合乎“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道家养生处世原则,最终成为“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显然郭子仪的巅峰人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先来以几个具体的事件来解读一下郭子仪的纯臣之路。

1、隐忍待发、临危受命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

历史上一鸣惊人的人很多,郭子仪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们时常容易忽略的就是,在“一鸣惊人”之前,这些人是如何“隐忍待发”的。

郭子仪是武则天时期的武状元,而且出身将门,其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这样的人其实早就应该大放异彩,但是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以前却一直声名不显、不得重用。

天宝十四载(755),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的郭子仪已经59岁了。乱世来临,呼唤英雄,但是一个没有准备、没有雄心壮志的英雄,即便是面对历史的机遇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

但有些人的蛰伏,就是为了在等待时机,大唐生死存亡之际,郭子仪临危受命,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横空出世,融入这段碧血横飞的乱世。

是他用四战四捷的光辉战绩迅速稳定了局势,也是他举荐了大唐名将李光弼,从此双星闪耀;也是他筚路蓝缕、众志成城,最后收复两京,再造大唐。

2、遭人陷害、无怨无悔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郭子仪并不是没有遭到过陷害

不要说屡立战功使得郭子仪的功成名就水到渠成。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功臣的功劳往往是皇帝的嫉恨的开始。皇权靠的就是权威来统治江山,所以不会任由臣属们“功高震主”的。

收复两京后,公元758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方节度使,共计60万军队,被唐肃宗诏命于相州对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进行合围,意欲一举歼敌,从此国内海清河晏。但唐肃宗又害怕郭子仪、李光弼等军功渐盛、难以统属,所以不设立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最后,群龙无首的大唐军队以惨败而告终,战马、兵器、士卒损失惨重,宦官鱼朝恩为了逃避责任,把过错全部栽赃到郭子仪头上。于是,郭子仪因相州之战的失利而被剥夺兵权。但是郭子仪对于这不白之冤,坦然接受。并在不久之后,任劳任怨地前往绛州叛乱,再定乾坤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也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在宦官程元振的挑拨之下,二话不活就把郭子仪兵马副元帅之职也剥夺了,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后来,史思明趁乱夺取东都洛阳。又是郭子仪无怨无悔地从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从此结束彻底“安史之乱”的乱局。

郭子仪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大唐证明了他是如何“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

3、有勇有谋、敢做敢当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真正的忠臣要敢于挑担子

历史上不乏很多习惯于躺在功劳薄上安享晚年的大臣,甚至爱惜名声而多方推诿的大臣这样的大臣很容易给皇帝尾大不掉、居功自傲的感觉,也是古往今来很多“君臣关系”破裂的起源。但是郭子仪始终以国家安危为使命,以社稷安定为己任,愿征愿战,敢作敢当。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吐蕃乘虚深入,攻占长安。紧急之下接到诏书的郭子仪,由于皇帝的猜忌,被削去了兵权,身边只有骑兵20人。但他依然义无反顾,从洛阳出发,靠收拾散兵游勇聚集4000余人,并分析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后,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一举败敌。再复大唐。

长安收复之后,已经被吐蕃打怕了的唐代宗在宦官程元振的唆使下,想以避开吐蕃的侵寇为由,迁都洛阳。又是郭子仪据理力争,认为国本不可动摇,并给出合理建议:

陛下所忧虑的是京师遭到剽掠,粮食不足,国用缺乏。依臣之见,只要轻征薄敛,抚恤百姓,简选贤才,托付老臣练兵御悔,中兴之功,旬月之间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幡然醒悟,流着泪对左右侍官说:“子仪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师。”唐代宗回宫时,郭子仪面圣,代宗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

4、谨小慎微、气度恢宏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李光弼的格局就不如郭子仪

后来,郭子仪成功瓦解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联军,解除长安威胁。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是功无可封,任何一点行差走错,都会万劫不复。郭子仪坚持为臣的本份,无私无怨、进退有节,终得善终。

对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几件小事来探讨一下郭子仪是如何成为一个纯臣的。

  • 以诚点将

李光弼和郭子仪早有前嫌。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到河北去平乱,李光弼还以为郭子仪故意想把他往火坑里推,于是抱着必死之心,向郭子仪大发牢骚,甚至请求保全家人。受人误解的郭子仪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以诚相待:“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 醉打金枝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也就不介绍了,唐代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儿子,这是一种荣宠,也是一种危机,毕竟皇帝的女儿身份是敏感的,家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国事,会平添祸端。

郭暧果然还是政治不成熟,不光打了“金枝”,还说了大逆不道的话。郭子仪知道后,急忙进宫请罪。说明郭子仪一直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哪些原则性的错误是不能犯的。坚守一个臣子的原则,这也是皇帝对于郭子仪比较放心的原因之一。

  • 祖坟被掘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有人怀疑是鱼朝恩干的,郭子仪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郭子仪在皇帝面前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这种识大体的风度让皇帝也钦佩不已。

  • 智表心志

郭子仪功成名就之后,时常喜欢敞开大门,寻欢作乐。家人对此非常不解,郭子仪告诉他们,我们家是蒙受皇恩才独享荣宠,紧锁大门容易让人非议,也容易引起皇帝的误会。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行得正、走得稳也就不怕别人监督观看,皇帝也会因此对我们放心。不得不说郭子仪是一个心理学大师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郭子仪最终以“纯臣”而得以善终,其一路走来也是并不一帆风顺的,但也正是其中的曲折理所当然地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03、从几个字来解读郭子仪的纯臣之道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1、忠

忠诚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格,是一种非常难做到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说“忠”是封建王朝帝王对臣属的首要品质选择。

郭子仪一生历经七朝而不倒,是四代帝王赖以卫国的擎天柱石,就是因为一直以忠义闻名.但我们知道,历史上不少名将也是忠臣,却不得善终。有的一代效忠不完便死,比如汉韩信、彭越,宋岳飞;有的效忠二代被杀,如秦蒙恬;有的效忠完上一代转为下一代时便相应由功臣转为权臣,结果仍是被后代帝王所杀,如清敖拜;另一种就是弑君篡位,走向忠义的反面,如隋杨坚。所以,忠诚是一门技术活。

郭子仪在唐玄宗时代便功勋卓著,到肃宗时代,甚至得到了皇帝“国家再造,卿力也”这样的赞誉。但郭子仪没有因功自伐因功自累,此后又经两代帝王,他仍屡建不世奇功,也仍对唐王朝忠心耿耿,直至病逝。

2、诚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说皇帝不猜忌郭子仪都场面话

应该说疑忌是人的天性,当权者尤为如此,在历史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臣下立的功劳太大,大到无法奖赏时,一般采用三种解决办法:一是弄走,远离权力中心;二是弄死,三是让位;一般情况下,让位大家都不愿意,那只能选择前两者,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其实只能说“主”最终为他的忠心打动而不疑,事实上他挟“不赏之功”,被“主”疑忌的程度并不逊于历史上任何功臣,只是他比别的功臣更善于向皇帝表达他的诚意而已。

郭子仪的“诚”是一片“赤诚”,不居功自傲,不乱发牢骚,无条件服从。相州大战的时候,皇帝派鱼朝恩来节制他的时候,他无怨无悔地接受。相州大战失败后,他被陷害背锅,也是毫无怨言的接受。被猜忌打压而被贬去修建皇陵,他也是诚诚恳恳地去落实。吐蕃来犯、长安沦陷的时候,带着20多名侍卫就只身赶赴战场……

郭子仪无时无刻地不在用自己的诚意,向大唐的皇帝证明,“我本将心向明月,管它明月照沟渠”。诚意是化解猜忌和怀疑的最好办法。

3、义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心怀大义才能一往无前

如果说郭子仪能让皇帝对他放心,是他的忠和诚,那么能让满朝大臣都对他心服口服,则在于他骨子里的那种“义”何为“义”?不记仇、不徇私,正直大方、公正廉明是为“义”!

他无私举荐对他成见已深的李光弼是为义;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也是义;他对屡屡陷害他的鱼朝恩既往不咎也是义,他对皇帝们的弃而后用而任劳任怨也是义。

人心终究是换来的。这样的郭子仪最后赢得了举国上下的爱戴

4、智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郭子仪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我相信“傻子做不了忠臣和权臣”这样一个历史观点应该是不会有很多人反对的。郭子仪能够屡次化险为夷,平安无事,与他自身超人一等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

在郭子仪的晚年,他退休家居,以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和掩人耳目。有一次,当时还未成名的卢杞来访,也就是唐史《奸臣传》上的那个著名奸相。通常这种人是惹不起也躲不起的,但是郭子仪却十分巧妙地化解这一次隐藏的危机,尽显为人处世的智慧。

卢杞来拜访他,他正在寻欢作乐,身边围着一群莺歌燕舞的歌伎。听说卢杞来了,他马上屏退所有女眷,包括歌伎,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直到卢杞心满意足地走了,他才道出原因:“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把。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没有事也要笑一笑。要是看到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会笑,这就很容易让卢杞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因为他认为郭子仪是发自内的尊重他。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郭子仪为人处世的智慧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不光忠于大体、还十分注重细节

5、慎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谨慎是一个纯臣的重要参数

君子慎独,古往今来多少功臣名将就是毁在私底下说话做事不注意这一点上。而郭子仪越是在私底下越注意谨小慎微、明德正行。

这一点从前文的故事里就可以深刻地看出来,时刻站在皇帝和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端正和申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谨小慎微、防微杜渐。伴君如伴虎,其实作为帝王来说,出于对皇权的安全保障,他们是需要这种谨慎的臣子的。

6、明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图片是模糊的,但郭子仪是清明的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郭子仪活得通透。郭子仪知道为人臣子的底线和原则在哪里,知道帝王和小人心中的忌讳和忧虑在哪里,也知道人性和道德的拐点和误区在哪里。

所以,当皇帝屡次剥夺他的兵权,他毫无怨言,因为他清楚兵权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归根到底也是被皇权赋予和承认才有价值。当奸臣们多次陷害他的时候,他泰然自处,因为他知道每一个奸臣之所以能够陷害朝廷命官,其背后归根到底还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甚至说本身就是皇帝的意思,过多或者过度的冲突,只会引起皇帝的反感和怀疑。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大智若愚,因为他知道树大招风、祸福相倚,他不惜用“奢华好色”来自污声名,用敞开大门来证明无愧。他判断皇帝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缺陷的功臣,但他也相信皇帝不会计较一个无伤大雅的老臣。

郭子仪活得通透,还在于他的分寸感把握得十分精准。帝王们为了体现皇权的权威性,往往会片面地认为:“我愿意给你的,才是你可以要的,我不愿意或者不甘心给你的,你就不能要”,所以郭子仪在二度收复两京的时候,面对皇帝的一系列头衔封赏的时候,只接受“招讨使”这个实际需要的头衔,其他的拒而不受;所以当皇帝要封他为尚书令的时候,他万死不就,因为尚书令是李世民担任过的职位。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郭子仪就差没成仙了

不光是上述笔者所总结的几点,而且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郭子仪的为臣、为将、为人之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背后都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和智慧,郭子仪璀璨的人生就是一部生活教科书,蕴含着我们言之不尽的“道”与“理”。

04、历史思考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将军亦不负青史

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足够标榜千秋的人臣典范,他们并不关心这个榜样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功高盖世之后高处不胜寒的焦灼。而透过这种现象看本质,才正是历史真正能够赋予或者赠送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通过对郭子仪璀璨的一生的分析,我们起码应该明白,所谓的光鲜从来不是表面的,也不是简单的。进而引申到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来,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一种更靠近成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追求一种更崇高的价值实现,那么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呢?

从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来探讨纯臣之道

归去来兮,来又去兮,历史也!

不怨不尤,不嗔不怒,不争不夺,不喜不悲……这些都是郭子仪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学习,也可以借鉴,我们可以模仿,也可以复制但是这种气度,这种胸襟,这种洒脱,这种超然,这种自信,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以天下大义为重的圣人行径和情怀,很多时候只能让我们追思和神往,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得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衣食平民,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平凡地生活,但这不妨碍我们积极地向上,我们做不到像郭子仪这样功耀千秋、名垂百世,但是我们可以学习郭子仪那种时刻反省、纠正的人生观,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豁达,他的谨慎,他的从容……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其实都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崭新的历史画面,从这个画面中最终能得到什么感悟,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思考。而这也是我们读历史的最终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