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突如其来的情绪都可以因为“孩子气”而被理解。 但当我们成人后,有时候明明想说一两句“孩子气”的话,却被所谓成人教养憋了回去,因为“这样显得很不成熟”。 「成年人基本不会说真话,每个人都把自己真实的生活、那些矫情和脆弱的情绪埋藏在心底。 这样导致一个认知偏差,我们时常会认为只有自己很特殊很古怪很糟糕,从而产生羞愧、焦虑和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能一起真诚讨论心事的朋友,但连我们自己都戴着面具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坦诚相待呢。豆友@weiwang 」 很多时候,这样的压抑和孤独感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它需要一个出口。 「如果说读书可以疗愈一个人的话,起作用的或许不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各种看似简单却难坚持的方法,而是在书中体验到的共鸣。 无论你有多深的自我厌弃,多沉重的负罪感、羞耻感、内疚感,在书中都可以找到有类似感受的人,你的孤单、无望因此找到容身之处。 你不再是一个人,开始走向自我接纳的旅途,这便是疗愈。 豆友@鱼和它的车 」 在心理治疗中确实有一种方法叫做:读书疗法(Bibliotheraphy)。通过阅读以达到治愈目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通过读书来观照自己,检查自己,最终找到完整的自己,成为自己。 读书或许不会立即给我们一个答案,但当你在书中得到共鸣的那一刻,我们的痛苦和问题就可以被替代和分担。无论现实如何,书籍永远摆放在那里,随时可以成为共谈人生的知己。 在豆瓣话题 #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知己的瞬间 ,大家分享了那些书里击中自己的句子,希望能让此刻的你得到一些慰藉—— 《斯托克》 01 @MERRISA
这大概是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写照,在他人面前,我们自嘲平庸,却又在内心有几分受伤。 02 @襲狐
矛盾、痛苦、虚妄,这些人生的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学会共处并持续的对抗,才能更好的生活。 加缪,是我无与伦比的精神导师。我甚至因为反复阅读加缪而做过大梦,梦里我要跳悬崖,加缪突然出现拉住我的手说:“不要死,要活下去,像西西弗斯一样对抗生命的荒谬...”。 03 @路离 也许就是因为这段文字才选择了这本书。感性的一面在无人的光阴下一览无遗:
如果没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哭,可你偏偏又爱哭,那就学会远离伤害你的一切。 《爱在黎明破晓前》 04 @Annie
白居易也曾在《初出城留别》写到类似的诗句: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有些人从出生起,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理想之地。有些人幸运,他们找到了,另一些人他们没有去寻找,甚至从未有过要寻找的想法,只是默默不甘,顺应期待的活着。究竟哪种才是不幸?只有自己知道吧。 @可 05 @小鹏友
孤独是一种来自于被理解的渴望。 06 @果然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我们经常听到 “我可以为你死”的誓言,但却从来没有听过“我只为你活”的承诺。死是一件遥远且重要的事情,而活着是件多么迫切的事情。 07 @妖风十四起
生活既要认真,又要学会放松,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或许这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道理吧。 《伯德小姐》 08 @Fish
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在小说《漫长的告别》里引用法国诗人爱德蒙·阿劳库尔的句子: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叔本华也曾说过:“每一次离别都是经受死亡的痛苦。” 每次离开一个地方,或与相识的人疏远,都好像一次微小的死亡,是从我们个人的世界中剥离一部分东西出去。最终的结果,是失去了的。 09 @岑音默涟
曾经的我,非常孤独。可是每当有人接近我的时候,我都会害怕,害怕和别人的亲密关系,害怕距离之美不再,害怕最终的陌路殊途。所以总在一开始就选择逃避。 10 @一颗大草莓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会有宗教信仰?因为,人生总会有一两次,遭遇无论如何不可解释的事,不可解释的事会将人彻底摧毁,所以人往往需要一个同样不可解释的世界来抗衡。@oblivious 宁愿媚俗,也不想看世界的背面。这句话,写的太好了。总说人生道路必不可少痛苦磨难波折,人性的丑恶被曝露在面前,让我们接受它,习惯它。可是我宁愿无知地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提一袋米 《两生花》 11 @老杨
第一次读到,感觉就是在写自己。人前笨拙木讷,和自己独处的时候却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12 @。。。ll
翻译:说我年岁不小,久经沧桑呢,我想法又如年轻人般,单纯幼稚;说我天真无邪,不知世故呢,我又一把年纪,垂垂老矣。 没有太老,也没有太年轻,这世界上最矛盾的大概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吧。 13 @山河晚邮
没有意义的重复,实际上在我看来就是打发时间。时间打发完,人也就到头了。@替植物取个名字 有一句安慰人的话叫做“想那么多干嘛”,看似宽慰,实际是逃避。我们用一份长期的工作或任务来逃避自己的痛苦,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的过程。 14 @Hotana
约四、五年前我在《读者》上读到这句诗之时,带着疯狂的喜悦记录下了我当时的感受,大意是:当你看书时突然发现,一个你一无所知的人其实老早以前就发表过和你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想法,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在初遇他的前不久,受《浮士德》里命运三女神金剪的启发,我也把生命比作了黑夜中一根没有尽头的线(女神剪断脐带的那一霎那,生命开始延续,剪刀再次落下,生命终止……)。 后来读到他的《不安之书》,恍惚间甚至会觉得,如果他生活在我的时代,我们一定是世界上最能理解彼此的人。 15 @没核的芒果
@一棵树 王小波《黄金时代》里有类似表达:
正是每个普通的日常改变了我们,塑造了我们。 16 @老虎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逐渐找到自我,治愈自己,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我们的人生:) 【来源:莒南县图书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