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蚌埠的由来与历史探源:南边山,北边湾,中间丘陵夹平川

 冬不拉拉 2020-07-14

地名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是历史的百科全书。它是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是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人们选择了某些地名,也意味着同时选择了它所代表的某种意识和观念。

蚌埠[bèng bù]虽小,但作为一个历史兵家必争之地,一个老工业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也凝固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地名上。

淮河北的小蚌埠,清朝时正街属于凤阳,出正街往西归怀远,向东则为灵璧所辖。有“鸡鸣狗叫听三县”之说。为便于治安管理,清末,凤、怀、灵在这里联合组织了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三县司。寿州镇台衙门派了一个小小的武官“副爷”,带领十多名兵丁,在此驻守。这就是蚌埠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

这时,淮河南岸的“老蚌埠”,只有一条不足50米长的土街(即老大街)。街上有几家小饭铺和茶棚子,为凤、怀间过往客商供应一点稀饭、馍馍。除一般小菜外,鲜鱼和清炖河豚肉(即河蚌)是必上桌的。每十天三个集,赶集的人,除了农民卖粮买油盐,渔民卖鱼蚌买米面外,也时有三、五闲人到茶棚里泡一壶“满天星”(茶叶沫子),买二两“蚂蚱腿”(黄烟),围在一起聊天。

此时蚌埠的辖区,东到马村沟,西到席家沟,南至戴家塘,北至小蚌埠,相传只有七户半是蚌埠族居的老户。后来,“七户半”被讹传为七家半。

当时,居民多一务农为主,聚族而居,如高家营、王家营、蒋家岗、朱家岗、席家沟、施家洼及靠近集镇的陆家和回民李姓者。另外,还有散居的少数渔民和小贩,总数不满500户。

为了适应凤阳县衙门的派款,和筹集每年一度的春季东岳庙会经费的需要,地方上问事的人,以族居划分,把河南大姓老户分为七户半,另有散居者为两户半,凑成十户全数。这就是“七户半”的由来。

蚌埠的命名,说来话长。蚌埠建在淮河沿岸,境内以淮河为界,南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然地理风貌。淮河南岸为起伏连绵高地丘陵;淮河北岸,则是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也正如民谣所言:“南边山,北边湾,中间丘陵夹平川。”

南部散落的丘陵,就是当地人所称的20余座山头,各山命名就是反映自然地理风貌的标本。因近淮河岸边,蚌壳俯首皆拾而得名“蚌山”;因山全是泥土而得名“黄泥山”;又有因土少赖石多而得名“赖山”;因蕴藏铅矿得名“铅山”;因山土色发黄而得名“黄山”;还有因其山势如大雁而攀附北方名山成为的“燕山”。三国时期曹操屯兵的山称“曹山”;鲁肃屯兵的山称“鲁山”……

治淮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形成,原名三马路,1951年以后逐步向东延伸,1955年因为当时的治淮委员会位于该路,便更名为“治淮路”。

“上海栈”,蚌埠人熟知的地名,此处的“栈”来自于解放前的货运堆栈业。与水陆运输密不可分的货物堆栈业,在船塘附近勃然兴起。由于水陆运输常年有大宗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汇集船塘沿岸,有待转口分销,代储存保管货物的堆栈,急需设立。

规模最大的是公记堆栈,创办于1919年,由蚌埠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金成银行和益丰银号合股兴建,号称安徽第一堆栈。而附近的上海银行堆栈,便被人们通称“上海栈”。

另外,还有大陆堆栈、聚安堆栈、中国银行第一堆栈、大通堆栈、九大堆栈、集生堆栈、元益堆栈、中记堆栈、裕成公堆栈、同丰泰堆栈、光华堆栈、永泰昌堆栈、大声堆栈、隆兴永堆栈、仁裕堆栈等等三十余家,栈房总容量5万平方以上。

淮河路步行街名“国货街”。1920年末,设在蚌山公园北面的蚌埠市民众教育馆,在当时全国上下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中,在蚌山公园的中和街口举办过一次规模空前的国货展览会。

蚌埠市实业界拿出自己经销产品,有蚌壳纽扣、机织白布、土布、手工砖、香烟、铸工翻砂铸件、鞋袜、锚具、宝兴面粉等。这个展览会是针对当时洋货充斥市场排挤民族工商业的现状而举办的,业主们在会上发表了“实业救国”的誓言,口诛洋货冲击国货的罪恶行径。

为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发扬爱国精神,与会人员一致要求把这条“中和街”改为“国货街”。当局迫于压力,即将这条街正式更名为“国货街”,一直延续到蚌埠解放后。

“蚌埠,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地名中自然蕴含不少典故和历史传说。”著名财经记者、第一代互联网人、宫廷御膳传承人、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芝麻巷,在蚌埠华昌街中段,大约1901年前后形成,这是一条南北小巷,巷尾有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仓库,中间是一个用黑铁皮围成的货仓。据说,这个仓库起初运进了一大批芝麻,搬运时漏下的芝麻撒得满地都是,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无名小巷叫成了“芝麻巷”。也有老人说,仓库里长时间堆放的芝麻散发出阵阵香气,人们以进巷内就说是芝麻香,久而久之便喊成了“芝麻巷”。

张公山是蚌埠的地标,九龙集曾是热闹非凡的集市。相传,八仙过海时,张果老手捧鱼鼓,倒骑小毛驴,一不小心,踩到了汉钟离的扇子上。过海后两人便心存疙瘩,分道扬镳,汉钟离去了淮河北岸钟离城,张果老就在淮河南岸选了一座小山憩息修炼起来。

天地轮回,年复一年,生性耿直却又爱记前仇的汉钟离忽然想教训下张果老。便跨过淮河,化装成一个乞丐来到张果老修行的小山前,刚要举步登山,却被一个童子拦住,汉钟离问:“你何以阻我前行?”童子说:“你知道此山此水的名字吗?若能说得出来,我就放行。”汉钟离拍着敞开的大肚,呵呵笑道:“此山应该叫张公山,此水应该叫张公湖吧。”从此,人们就一直叫这座山为张公山,叫山下的湖为张公湖。

汉钟离和张果老在张公山顶望淮饮酒,酒过三巡,汉钟离说道:“仙兄在此修炼,可有什么成果吗?”张果老笑吟吟从怀中取出一支九龙杯,念念有词后,说声“去!”只见杯上九龙腾空而飞,在张公山下激起一片祥云。汉钟离见报复的机会到了,随即取出扇子向腾飞的九龙一扇,只听呼呼风声,那九龙顿时从空中陨落,跌成了十八段。

汉钟离原只想开个玩笑,没想到,一扇子将朋友的宝物毁了,也感到过意不去,满脸惶恐不安。张果老见了哈哈一笑:“无妨!无妨!我这九龙正愁少股仙风,不能成正果。今天仙弟这一扇,九龙落地处可就是世上的吉祥宝地了。”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到张公山吉祥宝地来淘金,很快形成了一个集市叫九龙集。现如今,这一片土地被辟为省级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了一方热土。

蚌埠姓氏地名共有130条,占21%。可见,在蚌埠地名中姓氏地名的普遍性。如王家巷、孙庄、李巷子、施家洼、张巷、陈家圩、仇家岗、孙郢、岗北周、老贯徐、塘面杨家、赵拐子等。有趣的是,本来就长不过三五百米的窄巷,因有其它街道穿过,还或大小或东西分为两条,如以“荣”姓为名的大荣家和小荣家;以“孔”姓为名的东小孔家和西小孔家;以姜姓和顾姓聚居地称为“姜顾”。

“蚌埠最早起源于一个小的商贸集镇,起初没有地名,1911年火车站建成后,从码头下轮船经过老大街的人转乘火车,自然形成了一条土路,后因商业繁华,于1919年正式命名为‘大马路’,而之后新建的二道街便跟着改名‘二马路’,接着出现‘三马路’,就这样逐渐形成蚌埠市区东西过境的道路系统。”著名财经记者、第一代互联网人、宫廷御膳传承人、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其实,我国有不少数字地名,而且分布得非常广泛。在台湾的高雄,它的街名都是以数字命名的,从南到北依次为: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

新中国建立前的蚌埠,从淮盐引岸到商贸业全面发展,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短暂复兴,在皖北地区都是作为一个商贸城市,显示它的地位与作用。

表现在地名上有:米坊街(现青年街南段)、木匠街(现南山路西段)、篾匠街(现新百货大楼西门往南)、铁匠街(宝兴面粉厂北面河下)、盐巷子(原盐业堆栈,现保安里)、花轿里(原在国庆街中段)、牛市营(原宰牛工会,现营市街)、大舞台(现舞台街,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现舞台街建“新兴大舞台”后失火烧毁)、西瓜街(现二马路西头小百货街,原名“中兴街”因有多家西瓜批发行而得名)、五行仓库(原在经一路,系中国银行、金城银行、交通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五家银行在蚌埠设立的联合仓库)等。

老大街;米坊街;盐巷孜(盐巷子) 这三个地方,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老大街在目前蚌埠老2号码头向北,蚌埠妇幼保健东那条街,现在叫青年街。米坊街在老大街南端(淮河路以南)。盐巷孜在今京广酒店东侧,出口面对原来的蚌埠新华书店。提起盐巷孜,总要说起1983年该处拆迁时,挖出不少“袁大头”的事,附近老住户都知道,当时是冬天,观看者云集。

六股道的由来,蚌埠现在裕华大厦侧的立交桥,原为木桥,老蚌埠人称为天桥。该桥上跨津浦铁路。桥下原为津浦路在蚌埠的道岔,有三条铁路线,故铁轨为六根,原散住一些靠捡破烂为生的人,老蚌埠人将桥下区域称为“六股道”。

提起万岁馆,很多人不知道了,说起蚌埠科学文化宫,几乎没人不知道,其实二者是一个地方。

篾匠街,现在新百货大楼后面,原聚集了大量靠编制竹制品的手艺人,所以称为篾匠街。

同源茂饭庄,老蚌埠很有名的饭店,就是现在裕华大厦的位置。同源茂饭庄系山东人李成茂创办于1938年,京津风味。

万人宿舍就是目前的张公山新村,当时蚌埠新建的很大的社区,能住一万人,故名。

蚌埠二钢,在蚌埠三中往东那片。50年代,国家钢铁紧张,搞大炼钢铁。现在该位置,是蚌埠第二钢铁公司的厂区,所以把这里现在还叫”二钢“

倪家祠堂在蚌埠四中校区内。原来是伪安徽督军倪嗣冲家的祠堂。

蒋岗巷就是在蚌埠现在纬二路南,华海仿古玉市场附近。特点是小巷密布,很多是一人巷(就是仅够一个人走过的巷子)。

茶叶街在红旗二路,当时的西区政府搞再就业一条街,建了数十间门面房。在这条街上,主要以皖南、皖西茶为主,品种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还有福建安溪铁观音、碧螺春、龙井、毛蟹王等。

篾匠街,因皖西山区毛竹入淮到蚌在宋家滩上岸,凤台、正阳关、怀远、舒城孔集、六安苏家铺等地的蔑匠聚集在市区天桥西大马路南侧的一条街经营,出现了“篾匠街”,由于新百货大楼的兴建,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篾匠街里的篾匠早已不见了。篾匠街叫中兴街,现在已变成饮食一条街。

米坊街就是现在的青年街,开始叫老大街、也叫过中正街、米坊街。

蚂虾街,青年街与南山路的交叉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形成一个饮食群。主要卖卤制、油炸蚂虾为主,因此叫蚂虾街。

港台街1929年,方振武主政安徽时,在蚌埠中市区的中和街,举办国货展览,由此该街被市民俗称“国货路”,此地名一直延续至今。以前叫立新街,后改中和街,后又改国光街。现在的名称叫“国货路步行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称呼它为“港台街”,因蚌埠卢为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货路开了一家“港台时装商店”,所售服装十分畅销,由于所卖服装紧跟港台潮流,因此就叫它港台街。

蚌埠 [bèng bù],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地级市。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史前时期,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著名财经记者、第一代互联网人、宫廷御膳传承人、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蚌埠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铁路、淮南铁路在蚌埠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

蚌埠有军民两用机场——仁和集机场,2014年开通民航支线。蚌埠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110公里。蚌埠机场(4C级)于2015年第四季度在怀远境内选址建设。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文/淮南九公、上官皖)

蚌埠的由来与历史探源:南边山,北边湾,中间丘陵夹平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