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胶东半岛的隋姓人联合修谱,都有哪些村庄捐过款?

 胶东故事会 2020-07-14
民国初年,是民间修撰族谱的一个集中时期,胶东半岛很多姓氏都在此时续修或重修族谱。因为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同时也由于帝制时期一系列禁忌的取消,此时的修谱范围大大扩展,不再仅限于以一县一村,而是扩展到全道(胶东道)乃至更广的层面。
当时,胶东半岛的隋姓人就联合修撰了一次族谱,囊括的范围除了过去的登州、莱州两府之外,还北至东三省,西至聊城,中间也收录了诸城、寿光、乐安等地的隋姓村庄,规模不可谓不大。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大规模的族谱修撰,自然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时隋姓修谱,主要是莱阳的热心族人发起操持,前期也以个人出资较多。不过,到了谱书印刷阶段,因为卷帙浩繁,成本较大,故也采取了向各村募资的方式。在成书的《定海郡侯隋氏通谱》当中,也专门拿出篇章,记载了这些村庄的功德事迹。
那么,当时都有哪些隋姓村庄捐过款呢?
根据族谱记载,当时捐款的币种是“大钱”(可能是清末民初流行的铜元),单位以“千”论。多数村庄的捐款金额都在四千、五千、六千左右。而有几个村庄比较突出,捐款都达到了“大钱十千”及以上的标准。


这几个村庄分别是,黄县的万家庄、莱阳的曲坊、文登的米山、海阳的方里还有即墨的段泊岚。其中,黄县的万家庄捐款最多,为“大钱二十千”,其他的村庄都是“大钱十千”。
以上这些村庄,无一例外,都是隋姓聚居的大村,莱阳的曲坊和海阳的方里,以前都提到过,大家可能会有印象。作为大村,捐款修谱自然责无旁贷。


值得一提的是,黄县的万家庄,后来改名为后隋村(万姓最早建村,隋姓后来发展为大户),这里如今已经是南山的一部分。
黄县人擅长经商,或许是因此缘故,后隋村也成为当时隋姓修谱捐款最多的村庄。
除了这几个捐款大村之外,剩下的村庄就按照县的归属进行简单介绍。


栖霞,是胶东隋姓的祖居地,族谱记载宋代隋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迁栖霞县蛇窝泊。因此,参与捐款的栖霞隋姓村庄也数量不少。其中,石角夼、黑磊(后来改名为跃进村)、隋家沟、花园、洛汤都捐了“五千大钱”,大咽喉村捐了“四千大钱”,村里的一位叫做隋信的人,自己又捐了“六千大钱”。
在蓬莱,隋家窑和村里集是两个有代表性的隋姓村落,前者捐了四千大钱,后者捐了六千大钱。
在黄县,除了后隋村之外,大隋家、黄山馆两村也分别捐了五千和六千大钱。
在招远,山上隋家和郭家埠村分别捐了四千和五千大钱,还有几个地名(洪岚、院后等)不知现为何村。
在即墨,吕格庄、隋家疃、消旺(不知为何村)都捐了五千大钱,青山前和时于庄都捐了四千大钱,另外一个即墨隋姓名村团彪庄,不知为何没有记载。
高密境内隋姓村庄不少,记载在内的有:“碾头村,大钱五千;化山隋家,大钱六千;淮河套、由家庄、隋家沙岭、伊家庄都是大钱五千。”这些村庄的名称,有的已经变化,碾头村仍旧,也相对比较出名。
昌邑、潍县、寿光、乐安、诸城各有一个村出现在名单中,昌邑为古城村,潍县为崔家官庄,寿光为彭家道口,乐安为北隋家,诸城为隋家官庄,他们分别捐款四千、五千、六千大钱不等。胶县则是山上隋家、埠阳前、蔡家沟,也大体是这个数额。平度张家庄和掖县乔村也分别捐了五千大钱。福山县南关有一支隋姓人,捐了四千大钱。
刚才提到这几个县,虽然有隋姓分布,但村庄总体不算太多,而莱阳(包含莱西)、海阳、宁海(牟平)、文登四县境内,隋姓村庄的数量则相当多。
莱阳境内捐款的村庄有:路格庄、鲍村、隋家屯、赵疃、杨家疃、东小埠、埠后、北埠后、鹿野庄、白旗掌、江家泊、侯家疃、留古庄、高格庄、三家村,以上名称跟现在相比,不少也有了变化。
海阳境内捐款的村庄有:沽头、辛庄、横山后、张格庄、修家隋坊。其中的横山后村,现在已经在乳山市境内。
宁海(牟平)境内捐款的村庄有:东系山、修格庄、东诸往、照明庄、野房、沟西、小疃、于家。以上有不少村庄也在如今的乳山市境内。


文登境内捐款的村庄有:生格庄、上徐家、下埠前、黄山隋家。数额都是在大钱五千上下。
当然,捐款的村庄并不等同于有隋姓分布的村庄。以上这些村庄,在当时要么隋姓人口规模较大,要么家业比较殷实。还有一些位置比较偏僻,隋姓规模较小的村庄,在修谱时参与不多;也有一些大村因为种种缘故没有出现在捐款名单当中。故进入名单者,值得称赞;没有进名单者,亦不可厚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