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圆圆中学照片曝光,堪称是学校校花,不愧是“国民女神”

 君临天下100 2020-07-14
1/6

访谈:赵冬梅 林松果

宋朝的女儿

虽不平等,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

问:在宋朝,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才华的女性出现,但是女性在宋朝普遍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她们在权力结构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赵冬梅:要看家境,就像今天一样,看你摊上什么样的父母,这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大的背景是什么,它毕竟是传统时期,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你家境足够好,理想的状况就是你在很优越的生活里长大,但是同时要学习做女红,你可以读书,但更重要的是学做家务,所有教育的准备都是为了做一个妻子、做一个母亲。

问:就是说读书在这个价值体系里面并不重要?

赵冬梅:女性会读书,但是女性不认为读书是她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一个我很尊敬的美国宋史前辈,她比较了唐和宋的墓志,她也研究女性墓志,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名臣的母亲,这个女孩子应该说很有文采,很早就展现出博闻强识的天赋。李清照找到她,说让她跟着自己学习,但她拒绝了,她认为这个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因为不管你再怎么读书、写文章、写词,不管你多有名气,你不可能到社会上去做事情,你最终还是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问:她们一生承担的还是家庭角色,而不是社会角色。

赵冬梅:其实就算你有幸出身在好人家,有幸嫁了很好的丈夫,丈夫娶妾你还是要容忍。只不过你跟丈夫是“平等”的,因为你有娘家的支持,而妾是你们两个的奴仆。《清平乐》里值得表扬的是,他们知道公主叫自己的亲妈“姐姐”,历史上确实就是这样的,妾没有当母亲的资格。所以不管穿越小说怎么写,女性最好不要穿越。我觉得在宋朝做女性,最好的运气,是程颢的女儿。

程颢程颐都是北宋的大理学家,并称“二程”。程颢的女儿很年轻就死了,二十多岁,没有出嫁,是她的叔叔程颐给她写的墓志铭。墓志铭就记载,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们没有教她,但她听兄弟们的,自己就记住了。她热爱这些,她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家讨论的问题应该是非常高级的问题,她能够参与到这种讨论里。

可能到她十几岁就开始说找对象的问题,一直没找着,她叔父解释这件事时说,因为没人配得上她,既然没人配得上,那就不着急嫁,这个思想多先进、多了不起啊,所以她是没出嫁。但这个女儿在家里地位是非常高的,她临死的时候,子侄辈都被叫来了。她叔父就问她,你最后还想要点什么,她说,你跟我谈谈哲学吧,她叔父就跟她谈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可死”。

我做节目的时候偶然翻到了这个,当时都惊呆了,这样一个人非常了不起。宋朝的女性虽然不是平等的,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程家的女儿就放在这儿。

<p>访谈:赵冬梅 林松果</p><p>宋朝的女儿</p><p>虽不平等,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p><p>问:在宋朝,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才华的女性出现,但是女性在宋朝普遍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她们在权力结构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p><p>赵冬梅:要看家境,就像今天一样,看你摊上什么样的父母,这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大的背景是什么,它毕竟是传统时期,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你家境足够好,理想的状况就是你在很优越的生活里长大,但是同时要学习做女红,你可以读书,但更重要的是学做家务,所有教育的准备都是为了做一个妻子、做一个母亲。</p><p>问:就是说读书在这个价值体系里面并不重要?</p><p>赵冬梅:女性会读书,但是女性不认为读书是她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一个我很尊敬的美国宋史前辈,她比较了唐和宋的墓志,她也研究女性墓志,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名臣的母亲,这个女孩子应该说很有文采,很早就展现出博闻强识的天赋。李清照找到她,说让她跟着自己学习,但她拒绝了,她认为这个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因为不管你再怎么读书、写文章、写词,不管你多有名气,你不可能到社会上去做事情,你最终还是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p><p>问:她们一生承担的还是家庭角色,而不是社会角色。</p><p>赵冬梅:其实就算你有幸出身在好人家,有幸嫁了很好的丈夫,丈夫娶妾你还是要容忍。只不过你跟丈夫是“平等”的,因为你有娘家的支持,而妾是你们两个的奴仆。《清平乐》里值得表扬的是,他们知道公主叫自己的亲妈“姐姐”,历史上确实就是这样的,妾没有当母亲的资格。所以不管穿越小说怎么写,女性最好不要穿越。我觉得在宋朝做女性,最好的运气,是程颢的女儿。</p><p>程颢程颐都是北宋的大理学家,并称“二程”。程颢的女儿很年轻就死了,二十多岁,没有出嫁,是她的叔叔程颐给她写的墓志铭。墓志铭就记载,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们没有教她,但她听兄弟们的,自己就记住了。她热爱这些,她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家讨论的问题应该是非常高级的问题,她能够参与到这种讨论里。</p><p>可能到她十几岁就开始说找对象的问题,一直没找着,她叔父解释这件事时说,因为没人配得上她,既然没人配得上,那就不着急嫁,这个思想多先进、多了不起啊,所以她是没出嫁。但这个女儿在家里地位是非常高的,她临死的时候,子侄辈都被叫来了。她叔父就问她,你最后还想要点什么,她说,你跟我谈谈哲学吧,她叔父就跟她谈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可死”。</p><p>我做节目的时候偶然翻到了这个,当时都惊呆了,这样一个人非常了不起。宋朝的女性虽然不是平等的,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程家的女儿就放在这儿。</p>
<p>我们为什么爱宋朝</p><p>越发达,越富裕,你就能看到宋朝的好</p><p>问:你在许多场合强调过,我们原来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这种误解是怎么产生的?</p><p>赵冬梅:从我们近代以来,宋朝就是不太受待见的。比如说积贫积弱、冗官冗费,还有财政困难的问题。其实宋朝士大夫特别善于批评本朝,批评皇帝,批评目前的状况,他们会把当下的状况糟糕程度说得很可怕。这些本朝人的反省,在近代以后就会作为一个证据,证明宋朝人是很弱的。</p><p>另外1840年之后的一百年,我们都在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们有这样一种不服气的民族心态。当你去回顾历史,就会找到宋朝,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割地,但是有赔款。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很容易把宋朝抓出来,做一个负面评价。更何况宋朝的改革失败了,这也是对改革失败的哀歌。</p><p>问:但之后宋朝在大众话语里的印象又改变了,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p><p>赵冬梅:学术界的翻转应该是在90年代就差不多了,但是学术界和社会之间还是有很大时差。民间的翻转,或者年轻一辈的翻转,应该起码有十年了。我觉得标志就是宋粉的出现,开始有人写宋朝的穿越小说了,大概十年前我的研究生给我推荐过。我的理解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在读书,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自己在阅读,不仅仅阅读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东西。国外对宋朝的印象其实就比我们好。</p><p>而且这一代人的特点是什么?从你们睁开眼睛,这个国家就不穷了,就很富裕,你们没有那个包袱,对贫弱没有切肤之痛,都长了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没有那种扭曲的心理。这需要巨大的富裕的积累、文明的积累才会有啊。</p>
<p>你们生在一个这样的时代,就不会去关注这个国家是不是扩张型的,你会更关注文明和文化的部分。社会越发达,越富裕,你就越能看到宋朝的好。那个时代不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但是是一个可以和邻国平等相处的时代,一个相对自由、文明程度很高,文化人大行其是的时代。爱宋朝是因为我们今天进步了。</p><p>问:人们常常提到宋朝的审美是很高级的。</p><p>赵冬梅:确切地说,我觉得那种高雅的、文人的、士大夫的审美,在宋朝就是达到了巅峰。它有很多的好东西,在我们本土其实是已经消失了。比如宋朝的制茶,茶具,就是以黑为美,那个天目盏非常非常美,它在日本有保留,在国内这些年也重新恢复了。我觉得宋朝和唐朝追求的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唐是富贵的,的,宋不追求那个,他们追求什么?我觉得是典雅,以典雅为高贵,以朴素为高贵。</p><p>雄张</p><p>之前我提到的那位美国宋史前辈,她比较了唐和宋的墓志,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唐朝人会夸耀说我出身高贵,我们家很有钱,他们强调这个。但宋朝人会写,我们家曾经是穷的,但是在贫穷的时候坚持了学习,通过科举上来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宋朝这是一个可以夸耀的身份,这很有意思。</p><p>问:如果可以把出身贫寒写到自己的墓志上,感觉这其实是一种时代价值观的体现,人们那时候是很自信的,出身不会左右他的人生。</p><p>赵冬梅:我觉得宋朝和之前有个很大的不一样是,我们往前一点说,魏晋的时候是家族决定个人,但从宋朝开始,科举考试让个人决定家族。你们家孩子能读书,这个家庭就能上去。反之,哪怕你做了宰相,如果两三代你们家还没人能出来,那就败落了。</p>
<p>▲ 图 / 电视剧《清平乐》</p><p>就是这样一批人,一批靠苦学上来的人,有学问、靠读书上来的人,爱好诗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同时又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左右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所以那个时代整个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而后来这样的人就没了。</p><p>天才为何成群到来</p><p>宋朝始终都给才华、给能力留了相当大的空间</p><p>问: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清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感受,感觉它把很多人物都连起来了,包括欧阳修、司马光、包拯、韩琦等等,他们原来单个出现在电视剧或者教科书里。这一次很多人突然意识到,仁宗朝其实是一个天才成群到来的时代。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多吗?</p><p>赵冬梅:我想并不多吧,天才这样大片出现,先秦算一个,但可能没这么密。魏晋大概也可以算。但是就密度而言,还真就是北宋这一段,仁宗朝一直到哲宗朝,甚至一直到北宋末年。</p><p>我觉得最美的人格典范苏东坡,最有性格的政治家王安石,王安石的对立面,性格稍微差一点的、不够漂亮、不够潇洒的司马光,还有欧阳修、包拯、韩琦……宋朝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不被重视,大家的印象是这些人是零星出现的。但实际上,这些人,还有唐宋八大家里的几个,还有科学史上会提到的沈括,他们真的是曾经呼吸着同一片天空底下的空气,都在开封活跃过,都有过碰撞,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之少的群星璀璨的时刻。</p><p>问:其实这些人很多都出身贫寒之家,通过科举求得功名。我特别好奇的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在宋朝通过自己的努力,最高可以做到什么程度?</p><p>赵冬梅:可以做到宰相。像范仲淹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最后成了国家的副宰相。宋朝有一句特别出名的话叫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真宗也做过一个劝学歌,说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说你好好读书吧,里面什么都有。当然这个是拿富贵来诱惑人的,但我们从实践上来看,从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开始,科举的门就开得比较大了。唐代的录取规模也就一年七十个,到了宋代一年录取360个。</p><p>问:唐朝已经很为自己的科举制度自豪了,一年录取七十多个,唐太宗已经在说“天下英雄入中”。宋朝这么大规模扩招,包括制定了更严谨和公平的制度,比如会去考生的卷子防止作弊,这个动力是什么?</p><p>彀</p><p>誊写</p><p>赵冬梅:如果非常具体地讲,第一个打开大门的人是有私心的。宋太宗上位后需要提拔自己的人,也就是这些读书人。宋从晚唐五代过来,对武装力量其实有巨大的警惕,所以倾向于提拔读书人,相对安全一点。从更长时段来讲,魏晋南北朝是士族门阀政治,但那些家族经过唐代的不断洗涤和冲刷,到黄巢大起义之后,这些家族已经被打击得差不多了,周边没有那么大的支撑力量,他们也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它开放其实很正常。我们假定宋太宗打开大门时,私心占了重要的地位,但他慢慢看到这些好处,这其实是会被鼓励的。</p><p>问:那宋代一个普通人要参加科举,付出的成本高吗?</p><p>赵冬梅:我感觉比我们今天高。我们今天求学的时代短,基本就是父母工作,供养孩子读书。但是科举时代不是这样,一旦你决定以科举为业,就要不断考,直到考中为止。你就基本没有精力顾及其他了,只能求学,放弃治生。而且宋朝的制度也是鼓励终身应考的,如果你考了很多次都没中,他就会给你一个恩科,你还是可以当官。</p><p>问:怎么理解这个“治生”?</p><p>赵冬梅:其实就是营生,泛指做农业生产或者做生意来养活自己。所以科举往往是一个家族产业,家族互相配合,有的孩子读书好就去读书、准备科举,不要管的事情。另一个孩子读书不灵,就去管家,打理生意。读书的考中了,治生的孩子也会得到好处的,这是互相鼓励的一个整体。家族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进行平衡,这可能也是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民国还能看到,钱穆、钱钟书他们家也是这样。</p><p>治生</p><p>问:但是这种制度经历几代,会不会也有阶层固化的问题?</p><p>赵冬梅:任何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阶层固化,上去更难了,但科举这条路从头到尾都是最重要的路。《清平乐》里的仁宗朝,到大概1038年,司马光考中的这一年,宋朝已经建国80年了,这时候通过科举考试升上去变得很难,但名列前茅的人,依然很容易升上去,升得快。但排名靠后的就不行,这时候家族的地位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往上升会需要推介。比如司马光,他父亲就是高官,就拉扯着司马光往上。</p><p>但即便如此,到了这时候,王安石还是出来了,他家庭背景不如司马光,父亲早死,基本还是靠自己。司马光考中那一年还出了一件事,开封府放榜,好多宰相家的儿子都在榜上,大家就不干了,闹,宋仁宗受理了这件事,只让宰相家的退了。</p><p>所以我觉得宋朝始终都给才华、给能力留了相当大的空间。阶层固化是有的,代际的积累是不可避免的,但始终存在着空间,至少在这个时候空间还是蛮大的。如果你还依赖考试制度的话,它是不是公平、公正,你的选官制度能不能做到透明,如果能做到,那就是可以接受。</p><p>君臣如何共治</p><p>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时代,人才可以有心胸</p><p>问:有几位历史学者表扬了《清平乐》里的前朝戏,我们在剧里也会看到宋仁宗与官员特别是谏官们的互动,双方的这种制衡关系,包括皇帝的战战兢兢,这在以前的电视剧中很少看到,在你看来这部分戏份和史实相符吗?</p><p>赵冬梅:我觉得接近,至少是得其意,展现了一个正常的朝廷,这点很了不起。它展现了一个作为政府的朝堂,怎么去负有管理社会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谋求政权长治久安的责任。它要处理事情,要应对水旱灾害,而不只是天天在那儿宫斗。</p><p>问:你在之前有一次讲座里提到过宋代之所以伟大,除了科举制度外,还有一个密切相关的制度就是士大夫政治,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士大夫政治”?</p><p>赵冬梅:什么叫士大夫,我觉得英文那个词比中文好懂,就是offical-scholar,学者官僚。士大夫是学者、官僚二位一体的。那些通过科举来做官的那些官员就是士大夫,他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场,成为整个官僚集团的主流。</p>
<p>这个士大夫政治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它有温和宽容的政治风气。不是说所有的官员都是好的。其实任何时代,那种特别好的、好到可以做一个样板、好到贴在墙上就是一幅画儿的那种人,都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但这种正的东西被整个社会视为一种榜样,一种学习目标,整个风气觉得这样是对的,那就是一个好的状态。宋朝整体来讲,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操守的官员。</p><p>另外就是有一个自我调整、自我纠偏的政治机制。这个政治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有谏官、有言官,负责行政监察的官、负责挑毛病的官。制度上有这个东西,政治风气上又支持它发挥作用,同时在这个政治体中还有一些能够坚持理想的人,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就能让这个政治机体很好地运转起来。</p><p>问:这种宽容温和的政治风气,这样的官员,我们现在回顾时有什么比较著名的例子吗?</p><p>赵冬梅:比如说欧阳修,他在一段时间内其实是北宋文坛的大宗师,是文坛盟主。他提拔过三个人,这三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但是这三个人,一个是猛烈抨击过欧阳修的司马光,还有一个就是和他在哲学上观点不一致的王安石,还有一个是吕公著,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是年轻时打击过欧阳修的人。但欧阳修就觉得这三个人能力行,就会推荐他们。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时代,人才可以有心胸。其实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在一个单位,如果空气特别紧张的话,不太可能有这种(事情)出现。</p><p>不只是欧阳修,还有范仲淹也好,寇准、毕士安也好,你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这种高尚,没有私心,他们跟我们以前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争权夺利的政治家都不一样,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了不起。你学历史,当你靠得特别近的时候,还觉得他们是高尚的人,这时候作为一个学者很幸福的。</p><p>问:如果把仁宗朝放在时间长河里看,它在北宋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p><p>赵冬梅:黄金时代,真的是一个黄金时代。仁宗是一个特别温和的人,他受过良好的作为皇帝的教育,他是内化了的,他尊重原则,尊重制度,他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但他的温和是双刃的,有些地方也造成了一些损失。可是总体上讲,他还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他能找到优秀的政治家,并且依靠他们。仁宗朝的政治,北宋前中期的政治,可能是帝制时代的最好成绩。</p>
<p>问:你做宋史研究多年,作为一个学者去跟这样一个朝代、这些杰出的头脑打交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p><p>赵冬梅:会有幸福感。应当说我这些年的工作,就是按照代际、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呈现宋朝的政治史。在前面我做了第一代的寇准,第二代的范仲淹,第三代的司马光和王安石,第四代的苏轼。我觉得做寇准的时候是非常幸福的,包括到后面的欧阳修、司马光。尊民的理念他们是有的,可能达不到平等,但你起码要尊重老百姓。一个个了解下来你会觉得很幸福。但是写到最近这本《大宋之变》,就是忍不住叹气。我觉得我还好,我不是很脆弱的人,我不会流眼泪,但我在内心深处,我觉得心里头是有一滴眼泪在的,就是很无奈。</p><p>问:这种无奈具体来说是什么?</p><p>赵冬梅:就是那些好的东西,比如宽容政治、纠错机制,这些东西还没等到宋朝结束就消失了,就没有了。我写《大宋之变》就是写这些东西消亡的过程。像王安石,他本身就是一个宽容政治的受益者,但是等他上台之后,为了很快推行他的改革,他整个施政方针就变了。之前要讨论,大家商量着来,现在就变成确定一个方针路线,跟这个不一致就请你走人,那种自由多元就开始收紧,开始有对异己的打击。</p><p>他也把原来对皇帝的软约束全都打破了,那些原则都不要了,所以他干的是一件釜底抽薪、彻底改变了宋朝政治的事情。</p><p>问:包括后面司马光上台也没有挽救最后的局势。</p><p>赵冬梅:对啊,后边就不可能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士大夫集团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恶性分裂。恶性分裂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我没有用党争,党争有点简单化了,我觉得就是恶性分裂,一个恶性分裂的士大夫集团,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败坏。所以我说《大宋之变》写到最后就是一声叹息,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愿望,然后最后的结果就真的就是这条路。</p>
1/6

访谈:赵冬梅 林松果

宋朝的女儿

虽不平等,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

问:在宋朝,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才华的女性出现,但是女性在宋朝普遍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她们在权力结构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赵冬梅:要看家境,就像今天一样,看你摊上什么样的父母,这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大的背景是什么,它毕竟是传统时期,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你家境足够好,理想的状况就是你在很优越的生活里长大,但是同时要学习做女红,你可以读书,但更重要的是学做家务,所有教育的准备都是为了做一个妻子、做一个母亲。

问:就是说读书在这个价值体系里面并不重要?

赵冬梅:女性会读书,但是女性不认为读书是她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一个我很尊敬的美国宋史前辈,她比较了唐和宋的墓志,她也研究女性墓志,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名臣的母亲,这个女孩子应该说很有文采,很早就展现出博闻强识的天赋。李清照找到她,说让她跟着自己学习,但她拒绝了,她认为这个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因为不管你再怎么读书、写文章、写词,不管你多有名气,你不可能到社会上去做事情,你最终还是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问:她们一生承担的还是家庭角色,而不是社会角色。

赵冬梅:其实就算你有幸出身在好人家,有幸嫁了很好的丈夫,丈夫娶妾你还是要容忍。只不过你跟丈夫是“平等”的,因为你有娘家的支持,而妾是你们两个的奴仆。《清平乐》里值得表扬的是,他们知道公主叫自己的亲妈“姐姐”,历史上确实就是这样的,妾没有当母亲的资格。所以不管穿越小说怎么写,女性最好不要穿越。我觉得在宋朝做女性,最好的运气,是程颢的女儿。

程颢程颐都是北宋的大理学家,并称“二程”。程颢的女儿很年轻就死了,二十多岁,没有出嫁,是她的叔叔程颐给她写的墓志铭。墓志铭就记载,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们没有教她,但她听兄弟们的,自己就记住了。她热爱这些,她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家讨论的问题应该是非常高级的问题,她能够参与到这种讨论里。

可能到她十几岁就开始说找对象的问题,一直没找着,她叔父解释这件事时说,因为没人配得上她,既然没人配得上,那就不着急嫁,这个思想多先进、多了不起啊,所以她是没出嫁。但这个女儿在家里地位是非常高的,她临死的时候,子侄辈都被叫来了。她叔父就问她,你最后还想要点什么,她说,你跟我谈谈哲学吧,她叔父就跟她谈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可死”。

我做节目的时候偶然翻到了这个,当时都惊呆了,这样一个人非常了不起。宋朝的女性虽然不是平等的,但是女儿是能得到尊重的,程家的女儿就放在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