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绪论

 时宇随想 2020-07-14

    一、医学与现代医学

1、医学的概念

医学是诊断、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技艺和科学。

2、现代医学概念

中国社会常用西医称呼现代医学。虽然现代医学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这样称呼也有道理,但学术界所谓的现代医学的全称应为“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

现代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

现代医学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3、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虽然医学内涵与水平随着人类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而逐渐形成并提高。但是现代西方医学与传统西方医学之间没有传承关系,是完全两个系统。

因此“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有差别。

传统医学泛指人类早期医学理论,世界各国均发展出不同的医学理论,西方有“四体液理论”,东方有“中医”等等。

传统医学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诸如汉医、蒙医、藏医、日本汉方医学、韩医学之间;也有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诸如西方传统医学“四体液理论”和“中医”之间。

即便都是传统医学,其科学性也是不同。诸如中医与四体液理论之间相差甚大,四体液理论被西方彻底废弃,而中医和中医所影响的东亚各国传统医学仍在发挥作用。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更是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其医学水平可以比肩世界最高水准。并且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医学同样得以发展。

所以今天的中国探讨医学发展,首先要分清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说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否则会纠缠不清。

本报告所讲的中医专指中国的传统医学。

4、西方的“四体液理论”

四体液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医学,由古希腊名医、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的体质学说。

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来自不同器官的液体。脑有粘液。有冷的性质,失去粘液者会患癫痫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朋汁,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这四种体液不同比例的结合构成人的不同体质。当它们平衡的存在于人体的时候,人就是健康的,如果它们失衡了,那人就得病了。

四体液理论缺乏基本的人体解剖实践支撑,已被现代医学弃用。

    二、医学史概念及研究方法

1、医学史概念

医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医学的发展历史,其本质属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边缘学科。医学史的分类通常有六大类。即:

医学通史类:包括世界医学史、国别医学史、断代医学史、民族医学史、专门研究医学史等,专门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专科医学史类:包括解剖学史、生理学史、病理学史、药物学史、诊断学史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等;

专题医学史:包括疾病史、学术思想史、医疗技术史、医学教育史和医事制度史等;

医学人物传记与著作史;

医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类史

2、中医起源与发展史类别

中医起源与发展史以中医形成过程为主线,重点关注中医科学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作用。属于通史类、专门研究中医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医学史书。

3、中医起源与发展史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进行学术研究。

我们通过整理中国古代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整理出于中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根据人类进化与规律与生理学原理,寻找出中医发展脉络。本研究重点关注中医起源阶段,至于后期有文字记载的历中医史已经相当成熟,我们不再重叙。

4、中医起源与发展史研究主要任务

本报告的中医史研究局限于中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关注促使中医形成的因素、条件和关键人物和专著,为追寻和探求中医学理论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主要任务是:

1)揭示中医理论和中医技艺的特征,总结历史经验和探索其发展规律;

2)研究中医发展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揭示其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研究中国历史上重大天灾对中医学发展的内在影响,分析政治人物、杰出医学家对中医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4研究中医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影响中医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中医概念及内涵

    1、中医的定义

    中国医学我们习惯上简称中医,这是一个是相对西医而言产生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所进行的界定。

    2、中医概念和内涵

中医一般指以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理论与中医技艺

中医史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报告的研究重点立足于中医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中医科学原理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无论是医学还是中医科学的发展,都是人类同疾病及影响健康的一切不利因素进行不间断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循序提高的过程,不断扩展探索领域以求相关进步的过程。无论医学还是中医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理论与医学技艺都是分开的,医学理论是医学技艺的基础,而医学技艺是医学理论的实用化,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掌握医学技艺的行医者不一定关心医学理论,他们更关心医学技艺。因为医学技艺才是他们救死扶伤和养家糊口的本钱,这在没有实施医学诊疗分科和缺少科学辅助手段的古代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大师说中医没有医学理论只有医学技艺,但如果没有医学理论不可能产业医学技艺,只是中医传承下来的都是医学技艺。但如果中医有医学理论又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呢?因为中医理论成于黄帝时期,那时候虽然有文字但文字的载体落后,无法承载历史传承作用,所以历史传承以口口传承为主要方法。由于中医理论只有少数人掌握,而中医技艺则有大量的医师所掌握。因此在朝代更迭过程中医理论遗失而中医技艺还得以传承下来。

    四、中医体系概念

1、进行中医体系定义的必要性

学术上的医学概念是诊断、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技艺和科学。现代医学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与诊疗体系那中医都涵盖那些专科、其相互之间又有那些联系呢?目前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和界定。既然我们医学的内涵进行中医历史的研究、就需要对此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我们根据中医形成的历史和各专科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定义。

2、广义上的中医体系

如果我们根据医学概念定义中医体系,中医包括中医产科、中医外伤科、中医科、中医精神科、中医养生学和中医防疫学等。

3、狭义上的中医体系

如果依据中医历史发展规律定义中医体系,中医仅限于中医内科。其中包括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针灸等。

五、中医分科及概况

1、中医产科

中医产科也可以叫接生婆,由20万年前的女娲所开创。

中医产科即是人类医学始祖和最早的生命专科,同时也可以成为人类语言的始祖。诸如人、男人、女人和娃等人类专用用语都始于女娲时期,由此才有女娲造人之说。

中医产科曾经作为中医的主体长期存在,因为生产是所有哺乳动物最具危险的时刻。人类因为有了产科不但提高了产妇与婴儿的存活率、并且由于相互交流与依托而加速进化,可以说中医产科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女娲曾经长期作为中医的始祖受到崇拜,直到伏羲时期仍拿女娲说事,而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庙更是将女娲供为医之神灵。只是在方山之战后中医衰落,中医的研发体系遭到破坏,中医产科由此脱离中医而独立存在,直到公元1950年代才彻底消失,被现代医学完全取代。在其续存的20万年内虽然没有形成理论,但其传承的生产经验和常识仍被现代的妇产科医院所保留。

中医产科从古至今很少被人重视,甚至被现代人所忘记。但就是当时或许是一个举动、确彻底改变了人类。中医产科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生育成活率、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直接导致社会的形成。

现代妇产科取代中医产科之后,再一次大幅度提高中国生育成活率,使得中国人口在60年代之后急剧跃升。由于现代医学将妇产科做到了极值,因此现代社会已经失去对其应有的关注和敬畏。其实妇产科是人类最早涉及而又长期无法逾越的医学难关,研究医学史者不可以轻易将其忽略。

2中医外伤科

中医外伤科专指医治外伤的医术,以止血、止疼、消毒和消除感染为核心内容。即治疗战争造成的身体伤害、也包括军法处置后的恢复治疗以及人体溃疡中医外伤科的出现是战争催生的必然结果。如果根据象形汉字的成字原理进行分析,医字源于外科。

中医外伤科的产生始于1.2万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与战争同步产生和发展。中医外伤科的战场救治既提高战斗力、也获了得凝聚力。

中医外伤科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跟随社会体制的转变分化出三个独立的分系统。即从属于军队的军医体制、从属于地方的法医体制和民间自由发展的中医骨科中医外伤科的发展始终受制于政治的约束,军医与法医本质上就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即使民间医治金疮伤的中医骨科也始终处于官方制衡之下。

现代医学发展以后,中医外伤科及其三个分系统均被现代医学完全取代。但中医骨科部分技术和秘方药都被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3、中医科

中医科就是狭义上的中医,千百年来中医也把其他诸如产科、外伤科、精神科(巫医)、气功等排出在外。虽然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中医师也深得其中奥秘施法救人。但相互之间却是老死不相往来。

中医科依据中医原理的不同分为针灸、药学、医学三个体系。其中医学在病理上又可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

中医的始祖为伏羲,曾经被历代从医者供奉几千年。伏羲时代完成了人体基本结构的定义和解剖,我们现代所熟知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起源于此时。伏羲时代以经络图阐述人体内在规律,以九针为主要医治手段,这就是针灸。

中医第二发展时期是炎黄时代,神农氏炎帝发明了中药和方剂、黄帝颛顼时期则发明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人体生理平衡诊断法。使得中医诊断手段由物理治疗阶段上升至药物治疗阶段,极大的提升了诊断水平和疗效,帮助人类度过食物转换危机。

中医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汉文帝发起的病理研究,经过两汉时期的积累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完成了中医学的生理与病理分离。中医诊断技术上升至病理失衡诊疗法。治疗手段由强本质转变为去病因,中医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病八法与现代医学治病原理殊途同归。

中医发展第四个阶段是宋金元时期的专科研究,受命于宋太宗和宋宋徽宗两代帝王的诏书,宋朝官方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医百科全书,民间也兴起医书编撰潮流。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开启了妇科专科;李杲的《脾胃论》开创了脾胃学派;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派;张从正则开创了攻邪派;朱震亨则开创养阴派等。这既是医学技艺经验的积累也是医学理论科学化的端倪。

中医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民国开启的西方现代医学引入,现代医学的发展直接冲击了中医科学性与存在价值。面对规范与严谨现代医学体系,松散而又陈旧的中医显得举足无措,多次陷入伪科学的陷阱而百喙难辩。长时间靠中央政府的支持而支撑,但随着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中医最后残存的根植基层和经济适用两大优势荡然无存,如果再不主动推陈出新造福社会,我们的下一代只能去非物质文化阵列中领悟中医辉煌的过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实施了中医发展战略,诸如早年的中西医结合政策与当前实施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但中医学者应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都是政策性的行政措施,都是为中医自身发展提供的保护措施。中医药真正的发展必须要靠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只有你的医学原理和诊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和市场才能认可你。否则就会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终将被现代医学完全取代。

4、中医精神科

几乎所有人对这个名词非常陌生,这是本文作者的独创。因为根据医学的定义精神疾病也是医学的一部分,那主治精神问题的阴阳术在宏观上也中医的一部分,那怕你十分瞧不起这个行当。

所谓中医精神科起源于5500年前的巫术,而巫术在夏朝以后演变成天子专用的筮卜之术,西周周文王将其升级为周易,为国家治国行事经典大法之一。春秋战国时代周礼崩塌,易学失去了其神秘地位。道家吸取其精华部分推出道德经、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目标,儒家根据其核心内涵演变为儒教,成为约束人类行为的不可触及的底线,阴阳家则改头换面将为王权服务的占扑之术应用至民间、为受到惊吓的人群舒缓心理压力。

中国人在尧时代之前没有对人或对神的崇拜,自然也就没有精神问题。直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才发现巫术用的祭坛和对人崇拜的神庙,也就有了墓葬和陪葬之物。这个时候的巫术也好、崇拜也罢还都是高层首领的独享之物,一般平民无暇顾及。

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势力崛起,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文化教育普及学子可以一步登天、一般的平民也可以通过战功或商业活动可以封王拜将,对人行为进行约束的需要使得文化与道德的力量粉墨登场。于是君子之誉、鬼神之说纷纷出笼,这对稳定社会防止人类过度相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胆小者或行为失当者常常心灵受到震撼而不可自拔,备受精神疾病折磨,由此出现精神问题。

根据现代生理学理论,人的神经系统受损会产生诸如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知力等行为。即使现代西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理也没有太多有效措施,其治疗手段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人的精神疾病源于巫术,那巫术当然可以消除部分心病。所以在战国之后,各类阴阳先生施展卦卜之术活跃民间,为人消灾避难。各朝历代大小官员明知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但也从未禁止,大概精神有问题的人只能听懂巫术之语吧。

现代社会科学统领一切,算命卦卜最先被当做封建迷信列入封杀对象。但科学似乎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虽然在现代医学旗帜下建立了无数精神病医院,但进去的没看到有几个患者能够精神愉悦走出来的。仅仅靠麻醉与弱化人的神经系统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问题,要与精神病人对话还是要使用精神病语言系统,这方面现代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所说的中医神经科源于尧时期的巫术,成于战国时代卦卜之术,民间俗称阴阳先生。虽然中医史上多有医巫同源之说,我们也认可医巫同源、但二者没有多少具体联系。最多是部分阴阳先生具有医学知识、或部分医师具有算命之术,相互之间做跨界生意而已。

中医精神科由鬼谷子根据周易制成,源于周易但与周易有所不同,其核心是心理舒缓与辅导作用。当然与医学、教育等行业一样、为了增加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添加不少神秘与威权色彩,但这个职业如果不能为多数患者解惑释疑那他肯定不能够延续两千多年,说明有其特有的合理成分和存在价值。

目前中医精神科被定性为迷信遭到封杀,但暗中的卦卜之说从未绝迹。如果去除其身上披着的鬼神外衣,专攻心理辅导专业,中医精神科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能与现代医学精神科结合,或许可以研发出更有效的精神病治疗措施。

5、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

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同步产生,早期就是方道。养生的基本原理尽在《黄帝内经》之中。养生首先是当权者的喜爱、只要国家太平无事一定会受到极力追捧,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养生已经相当完备,再经历汉唐、宋元和明清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目前具有独立的健身体系,演绎出规范的养生原则。诸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

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

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

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

其他诸如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

在诸多养生措施之中内气功具有主动性调解人体机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能力,其他均属于预防性措施。

中医养生学严格说不属于医学专科、而是一个广泛的学科, 其核心理论与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具有同样观点,是中医理论中最为现代医学所接受的学科。

6、中医防疫学

中医防疫学是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瘟疫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工作。但防疫具有社会属性,其主导权始终有政府手中。

依托中医学的中国防疫工作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危害性较大的各类瘟疫均能及时作出妥善的应对措施,历史上没有出现诸如欧洲黑死病之类严重灾难。

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生物体之间的传染病。自从有了人类社会防疫问题就相伴而生,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的曾经造成过极大的影响,诸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最早有关瘟疫的记载出自《素问·刺法论》,其中“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防治瘟疫的原则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有关防疫的记载出自《周礼.天官》,其中:“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中医防疫学的本质始终立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此面对瘟疫的发生总是树正气、断毒气、治邪气多管齐下,不像西方医学那样在病因查出之前处于无所作为。

中医防疫学已经被现代防疫体系完全取代,但中医防疫学的许多基本做法依然被采用。成为中国现代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

六、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选用

1、前秦诸子百家相关文献、竹书纪年淮南子《楚辞》等非主流文献

2、中国史前神话中有关中医的传说。

3、中医世代相传的祖训及相关专业书籍。

4、中国考古出土的有关中医的简牍内容。

5、《中国史前史研究概论》。

6、《红山文化及牛河梁遗址考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