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界】袁荣丽:棣花之旅

 中州作家文刊 2020-07-14

No.96

棣花之旅

河南邓州    袁荣丽

01

文友组织去棣花古镇一日游,当大巴车冲进浓重的黑暗,车前一束亮光照亮了一天明朗的行程。

天色微明,面前呈现了连绵的群山,车像一尾鱼穿行在群山的怀抱。窗外巍峨的高山在雾气氤氲里岿然后移。山之高大,是因之静默。水之深沉,是因之无言。我在连绵群山衔接的碧痕里寻找着炊烟缭绕的人家。在山之侧,峰之巅。真有那么几处低矮平房的红砖墙,不在白云深处,却在丛树的怀抱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当明媚的太阳光抚遍群山时,黛色的山脉尽现沧桑。遍山疯长的野枣树,丛生的灌木,把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瑟缩的枯叶,光秃秃的枝桠,都依附在山的肌肤上,

这边的山草木苍苍,那边的山袒露着青石的峭壁。大青石的清冷和厚重,把山的原始和古老展示在世人的仰望之中。

一路风景在变,准确地说山色天色在变。有的山裸露着褐色的土层,山里的树木把山们穿上厚厚的冬装。有的在峭壁林立成万古石崖。给世人诠释宇宙山川亘古不变的千年一叹。

我更喜欢有草木生灵的山峰,总给人以活力和希望。就像这次棣花寻梦,听名字都很生动。虽然这时节看不到繁花似锦的场面。总有别样的风致在留你。就像这满目萧条的暗灰之间,总有片片点点火红似枫叶的花树点缀其中。给山们披一件鲜艳的时装。如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在貂皮大衣上缀点打眼的饰品,优雅的仪表下尽显小女人的情致。这种恰到好处的铺排绵延了数公里。客车呼啸着钻入隧道,窜到另一洞天的出口。

迎面山川扑面来,山和车在做一次次亲切的拥抱。

02

十点多到达棣花古镇景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商洛文化的发源地——商於古道。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战国时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是秦国通往楚国的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军事商贸通道。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的浩浩征途。棣花镇就是其中的一个驿站,有其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踏入古木森森的古建筑群,一种令人肃然庄严的气氛,使你膜拜在历史的辉煌之中。宽大的屏幕上正播放着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著作及社会影响力,那部《高兴》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刘高兴,正笑容满面地谈自己的处世哲学,老人家纵横交错的皱纹里满是对生活的豁达和坦然。喜也一天,忧也一天,何不笑对人生呢?

古镇因贾平凹而锦上添花,贾平凹因古镇而才思喷涌。

转过大殿,眼前忽然一亮。苍茫的云天一览无余。两排威武的将士分列在长桥的两侧。都铠甲着身,手持长矛,长靴绑腿,铁衫护腰,高大威猛。宋军眼神中透露出中原人含蓄内敛,温敦善良的聪慧。金军则显得粗狂豪迈,桀骜不驯。疆土纷争,是非成败,都如滔滔东逝水,汇入历史的长河中。

棣花古镇的青铜塑像,以其雄武豪情定格在中原后代子孙的眼前。他们各俱形态,骑在马上拉弓射箭。战马或仰天嘶鸣,或冷眼观望战争的血腥杀戮,或低头悠闲地啃嚼草根。与桥上那两排将士浑然相衬,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的战火狼烟。在古镇深厚的远古气息里,把巾帼侠义风骨用千年的姿态,定格在南来北往的游客心中,在沸腾的血液里滋养蔓生。

03

一条长长的木栅栏曲径把你引到宋金议和的历史中去。曲径毗邻着一堵高高的村居屋瓦。那一墙体的藤蔓植物在初冬的暖阳里正勃发生机。曲径尽头通到一座并不宏伟的拱桥下面。桥下石墩石盘围成小小的圆桌。仰望桥身,只在桥栏上书几个瘦瘦的草体——宋金桥。一座桥融化了历经数年的宋金恩怨。这石桌石凳是宋金合谈的象征吧。

一桥隔两国,都坐下来,烫一壶酒,消停了战争,两国百姓都免遭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命运,是黎明百姓之福也。

为佐证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块巨石屹立在桥洞前方,上述凤飞龙舞的几个大字——宋金街。街道以中线划分为旧时两国分界线。街东是宋人,宋物,宋朝建筑。街西是金人,金物,金朝建筑。宋金两国仅一步之遥。南北饭食,东西物件,各取所需。买一升宋朝的小米下锅,烫一壶女真人的烈酒对饮。一脚踏在宋,一脚踏在金。用心沟通,用情熟络。这条寻常街道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从此天下太平,其乐融融,共话桑麻。

这条街上有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耍杂表演,各色店铺,琳琅满目。俯视整条街道,背靠青山隐隐,近视古楼林立。飞檐画栋,青石铺路,曲曲折折,到处呈现出古香古色的地域特色。酒肆的黄旗飘飘,招揽游客。一支竹竿挑起古代将士的豪情义胆。现代商人利用古镇的文化底蕴别出心裁,古装拍照让你黄袍加身,让俗人也过一把皇上妃子的瘾。摔碗酒店面,悬挂着火红的灯笼招揽顾客,碎碗片已成堆。举起半碗酒,一饮而尽,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此地一别,云海茫茫,前路漫漫。一杯酒壮行人胆,从此天涯无故人。             

04

在古镇的尽头有一口井,斑驳的井壁青苔蔓生。岁月的沧桑把古井的井壁风化成一首古老的歌,似乎每一次时代的变迁都能把井壁的尘粉震落到历史的长河里。俯视井中仍能看到盈盈水光。据史书记载,宋金激战,两军对持于古镇棣花附近。由于连年征战,两军战士都厌战数年,又怜两军儿女,两军战士共挖这口井,共饮甘泉后,涕泪思母,向往和平,后遂愿。将士们欢呼雀跃。命名宋金井,如今仍清冽甘甜。

沿古街道一路走下去,有个爱情之泉。相传女真人有个美丽的女子在月下思念征战中郎君。当晚残月当空照,女子轻撩泉水祝愿。这时一位英姿飒爽的美少年出现在她面前,正是她思恋多年的心上人。这泉眼呈月牙形,又称月牙泉。有一幅古老的木制辘轳嵌在半圆形的月牙池中。

下坡处是二郎庙,此庙才是宋金真正的分界线,这座庙供两国人民来膜拜祈愿。

当时金国侵略南宋,到龙驹寨后,宋军奋力抗争,久战不分胜负。宋朝宰相秦桧力主求和。遂于棣花街筑‘‘二郎庙’’,成为宋金分界线。金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遗留的建筑可谓凤毛麟角,二郎庙是现存的唯一的金代建筑。

依次排列的还有关帝庙和魁星楼。传说魁星手中的那支笔是专门用来录取科举士子的。有子女求学的父母总喜欢在魁星楼烧香祈愿,希望子女能榜上有名。

一路走来,一路的曲径下斜。路边的古木垂柳依拂着行人的脸。在树干的残缺处画一尾鱼,或一个色彩鲜艳的瓢虫,或一只伶仃的虾。到处都闪现着古镇的文化底蕴。                                                                        

05

当你滑到幽径的底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千亩荷塘。正是暮秋时节,枯折的荷叶只剩下满眼的萧条,凌乱地静卧在古城的一隅。给古镇的沧桑厚重诠释一种生命的荣辱兴衰。极目处尽是枯黄,而隐约见枯叶下清幽幽的河水,荷花即使枯萎也把灵魂植入清幽所在。彰显一种高洁的情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骨。

这灵山秀水必蕴育高人名士,大作家贾平凹的故居就在千亩荷塘的边上。                                                                       

06

沿着窄窄的石块铺就的盘山小路就进入了贾平凹先生的故居。一步一登高的青石小路。曾记载了作家多少童年的欢乐。我想年少的贾平凹总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俯视门前的千亩荷塘。把美植入他幼小的心田,在他文章中也注入了灵性。

贾老故居瓦屋飞檐的楼门,坐北面南,青砖黛瓦,古朴幽雅。此地留下了作家成长的印痕。朱红色的木板门,高高的门槛,甚至门楣上那两个木制的椽头,都保留着原先的古貌。更独特的是,两扇门都向东倾斜,对面是一眼老井。几丛美人蕉,环井而生,绿意盎然。水的灵秀滋养了作家的故园,使其才思如汩汩泉眼,喷涌不息,佳作不断。

贾老那篇《丑石》中的石头原型就摆在家门口东侧。旁边竖一木制牌子,上刻《丑石》全文。这篇散文被选为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课文。这牛似模样的石头,黑黝黝的静卧在哪里,碍手碍脚的,想用它垒墙,它不规则,没棱角儿。压铺台阶,没看上。洗一台石磨吧,又嫌它石质太细,他没有汉白玉那样细腻,也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连随处可见的洗衣石块都不如,总被人嫌弃地静卧在那里,长满绿苔,黑斑。这个被人嫌,一无是处,模样丑陋的石头,被人遗忘,被人不屑地在世上留存几百年。直到有一天被天文学家发现,说是补天的陨石,发过光,发过热,曾给人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作家以轻淡的笔墨,道出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又经常被忽略的现象,表现了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邃的思索,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是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贾老在《高兴》中说,我何必计较呢,与人轻我,必定是我没有可重之处,当然我不可能一辈子拾破烂,可世上有多少人能慧眼识珠呢。

纷纷扰扰的世界,真正能沉下心做贡献的人是不屑于别人的评头论足的,他们不注重外表和出身,重在修炼内在的涵养和知识的储备。寂寞地生存,辛勤地工作。他们才是社会的栋梁。有高尚情操的人都是秀于内慧于中的。就像这块丑石,它不屑于世人的冷眼,不去奉迎世俗,不去阿谀俗人。自有伯乐慧眼相识,物尽其用了。

有一盘石碾,静卧于丑石对面,也许在许多孤独的时光,丑石只有这个挚友陪伴,乡下人用石碾磨出细米白面,谁像丑石碍手碍脚占据空间呢?大概只有这盘石碾能看透这块丑石灵魂深处的高贵。                                  

07

贾平凹一生著作等身,得过许多奖项,他的《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世俗世界的人们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时代变迁及变迁中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 用赤子情怀记述和解读了热闹背后是一片寂寥,展现了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山水物景,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院内几座大殿分别为贾平凹艺术馆,贾平凹影音馆,贾平凹文学馆。在平凹之家低矮的红漆木门的两侧青砖墙上,挂一幅对联:笔耕不辍文学路,流光溢彩追梦人,给贾老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蜚声文坛,而且书法的造诣颇高。笔锋凝练圆润,苍劲厚实,给人以温敦质朴的美感。

在贾平凹故居的泥土地上,一株虬曲盘旋的古树,似根雕艺术呈现在眼前。大山贫瘠的土地上能长成一树艺术之美。是山赋予的的灵气,是水滋养的智慧,更是千年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绵延传承。

天色已晚,将要踏上归程。走下石阶。千亩荷塘呈带状,环在平凹老宅的山脚下。正对面的山峰,两边高中间低,宛如一柄下弦月,月内长满青松,也长满了棣花树丛。待到春暖花开,娇嫩的黄花把古镇打扮得更加美丽时,棣花,我还会再来。


作 者 简 介

作者:袁荣丽

袁荣丽,河南邓州人,70后,网名:雾锁残秋。现在花洲实验高中附近私立学校任职,闲暇时光总喜欢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寄托,总想把岁月沧桑用文字记录下来,感动自己。

中州作家文刊

立足中原沃土   放飞文学梦想



顾问:刁仁庆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魏新征   郑江涛
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
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景自卫
 
团队:赵红俊 鲁光芬 
范荣振 袁荣丽 陈立娟 王华伟 
杨乐才 曾权伟 孙光旭 陈朝晖 
肖绍柱 张居军 贺保双 王新谱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