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罗秋渊:世界没有了距离

 中州作家文刊 2020-07-14

No.118

世界没有了距离


河南南阳    罗秋渊

那些年,母亲是乡村卫生院的医生兼通讯员。当有急重病号需要与城里上级医院联系时,用箱子式的手摇话机,先转到公社再转到县里最后接到终端,那是一条生命线。

那些年,我生活工作到了南阳市里。刚上班的我,有幸坐到了单位两部有线电话之一的办公室。每天在“嘟嘟”的鸣响和“您好”“谢谢”的客套中,挥舞激扬着青春,同龄人艳羡不已!初步的电话通讯,方便了工作的联络。悄悄地,有线电话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中。记得1991年春天,两岁的女儿夜里高烧,第二天一早就抱她到工农路一个医生家中看病。在诊治的过程中,“嘀嘀嘀嘀”的铃声打乱了我紧张的心情。医生歉意地拿起话筒,在询问病情、指导用药,看来对方也是病号一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家中装着电话,感到神奇心生羡慕。四年后,我搬了新家,住上了单元房。小区要统一安装室内电话,三千元的初装费,对于集房还负债累累的我家来说,那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不想那么多,借钱装呀!从此,邮局印发的电话通讯录里有了我铅印的名字;从此,小小电话号码本长躺在了我的包包里随身携带。更为惊喜的是,没多久,农村老家的妈妈也装了电话,从此,这长长的电话线成为了亲情热线和思念的期盼。

那些年,砖头块样的大哥大,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它昂贵、耗电、花费高、携带不便。看到谁有这个玩意,不是大款就是高官,那是身份的象征呀!还好,我有了小巧的BB机,当“唧唧”的脆声响起,我满心欢喜,那是传呼给我的美好讯息,我就会立马飞奔到街头的电话亭回复、相联。

那些年我买个“手机”小灵通,它诗意的名字、精巧的造型、快捷的功能,让我爱不释手,一时间流行。但“小灵通”并不是“任你行”。一出市区,就进入了盲区,信号中断。当时,“永远都在服务区”的移动手机已经上市,好了,我家开启了一个小灵通、一个移动手机的模式,老公和我谁出差谁带手机。但个人的秘密还能保住嘛?!

那些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移动手机。我把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全部输入进去,不管不顾地打电话、发信息,积分呀兑奖呀!不亦乐乎!我随时随地就可给郑州的兄弟打电话,半夜三更也可与山东的闺蜜泡电话粥。小小的我,圈子变大了,视野开阔了,无线的网络,建立了庞大的人脉资源。

如今,通讯发展到了智能时代,一机在手,吃喝拉撒啥都有,除了电话、信息、微信,还可上网、购物、支付等等不一而足。女儿在韩国留学,每天我们通过手机视频交谈,清晰的面容、熟悉的声音,仿佛就在眼前。既解除了女儿背井离乡的想家之痛,也满足了我们做父母的对孤身在外女儿的牵挂之情。我早年的一个学生,现在定居加拿大,我们平时也是利用手机视频沟通,一颦一笑,相隔千山万水,如在身边。现代通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使地球成为一个家庭。世界没有了距离!


作 者 简 介

作者:罗秋渊

罗秋渊,女,笔名春花秋月、秋月,出生于六十年代,汉族,中共党员,教师,高级职称,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充实生活,笔耕不辍,多篇(首)散文、随笔、诗歌、评论见诸报刊。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出版有诗文集《春花秋月》。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卧龙区作家协会理事,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南阳市图书馆学会理事。

中州作家文刊

立足中原沃土   放飞文学梦想



顾问:刁仁庆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魏新征   郑江涛
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
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景自卫
 
团队:赵红俊 鲁光芬 
范荣振 袁荣丽 陈立娟 王华伟 
杨乐才 曾权伟 孙光旭 陈朝晖 
肖绍柱 张居军 贺保双 王新谱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