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散文】黄元太:天下第一“山”

 中州作家文刊 2020-07-14

No.245

天下第一“山”

河南南阳   黄元太 

01

仲夏,井冈山在向我们招手。

我们从河南南阳一路南下,穿湖北,下湖南,到江西,一路阳光陪伴,只是到了江西地界,天空开始飘起了菲菲细雨。

罗霄山脉,雨温润地下着。沿路江西特有的民居,让我目不暇接。远处群山苍茫,水天一色,风吹过来,道旁树摇曳的样子,顿感清凉了许多。

天色暗了下来,车子降低了车速,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地爬行。约8点多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下车,用目光打量着这个我心仪已久的圣地,远山如黛,朦胧的灯光点缀着雨夜,来回穿梭的行人,操着不同的口音,给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培训班班主任是培训基地的赖甜园老师。第一眼见到她,就感觉名如其人,恬静贤淑,举止大方,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微笑,在无形当中,拉近了她与我们学员之间的距离。在她周到细致的安排下,一天的舟车劳顿顿感烟消云散。

为了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亦或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第二天早上6点不到,我就喊着我同宿舍的小刘早早地起来,沿着培训基地周围的路,来来回回地走,试图将这里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一遍。

我们不停地拿出手机,只为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

井冈山干部培训基地就建在一个山坳里,周围都是小山丘。经过雨水的洗礼,山上的竹子更加苍翠葱郁,我的脑海里很快浮现出小时候在中学课本学过的著名作家袁鹰所写的《井冈翠竹》,顿时感到莫名的亲切。

小刘是我们这次培训班的联络员,他叫刘维,现为公司的一名党务工作者。虽然从事党务工作时间不长,但他非常勤奋、谦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方面要负责和基地老师做好对接,做好课程和时间节点的安排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摄影,进行全程拍照,以便忠实地记录我们的学习培训情况。

02

“井冈山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她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六山二水一分田'、'红米饭,南瓜汤',不仅蕴育着丰富的松竹翠柏,更哺育着万千的红色火种,留下大量的革命旧址遗迹,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革命队伍,会师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点燃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赖老师这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解着。从她的讲解看出,她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赖老师按照课程特点,给我们讲述井冈山的斗争史。几天的相处,我们忽然发现,与其叫“赖老师”,不如直接叫“甜园老师”更来得亲切。

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让时间过得很快。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领和战士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所形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尤其是在红军挑梁小道上、在八角楼毛泽东旧居里、在大井毛泽东读书石上、在黄洋界迫击炮前,我一遍遍地让目光停留、注视……

我知道,革命者的头颅可以被砍,但革命的火种却永远不会熄灭。当年的挑梁小道还是那个小道,只是上面多铺了一层小石板,八角楼毛泽东旧居还是那个旧居,敌人以是祠堂为由而得以幸存,大井的读书石上,毛泽东坐在上面看书看报,和农民拉家常,思考着前方的战事,黄洋界的迫击炮历经92年依然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时代风云……

我忽然感到,我现在是和当年的红军将领、战士们相逢在同一个场域,但中间却隔着近百年的光阴。时光啊,你真的似顽童,在山坳里打了一个响指,一切时过境迁!

如今,我就踩在红军将领和战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纵横沙场、和敌人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敬仰。从1927年10月开始,毛泽东带领红军在井冈山与敌人战斗了两年零四个月,期间有四万八干多革命烈士血洒疆场,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革命战士的体温,而今92年过去了,时光如昨,我们岂止是一个擦肩!

03

纵观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抉择,面对缺衣少食,面对敌人的围剿,面对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毛泽东等红军将领面临着队伍何去何从的抉择,红军战士则面临着革命的红旗能扛多久的抉择。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善于洞察问题,善于登高望远,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赢得民心,使得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红军将领和战士都心甘情愿地追随着他、维护着他。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在位于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做出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

有的人因为看见而信仰,有的人因为信仰而看见。在老师给我讲解的井冈山故事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1929年1月小井红军医院里的悲壮场面:无耻而卑鄙的反动派利用一无业游民陈开恩,以200块大洋的赏钱,让其带路绕道红军正面的五道哨卡,偷袭了小井医院。住在小井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8名重伤病员落入敌军手中,他们面对敌人的枪口,依然选择了忠贞不屈、誓死如归,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1951年,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供后人缅怀、瞻仰,寄托对英雄们的无限哀思。

意志如钢,信念如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死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诗,寥寥数行,表达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两年零四个月的革命斗争史,在后人眼里转瞬即逝,但是在当时可谓九曲十八弯,一眼看不到头,不知道未来。历史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在革命的熔炉中,守不住初心的黄沙被踢出,坚守住信仰的真金被永远留存。            

04

井冈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红色革命圣地。勤劳智慧的井冈山人民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革命摇篮打造成全国青少年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干部培训基地,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断地汲取着精神养分、传承着革命精神。

无数的革命遗迹,虽然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但它们依然散发着火热的光芒,且无不生动地当讲述着一个个特定的故事,传承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崇高信念:当我们来到黄洋界的迫击炮前,可以感受到它正气宇轩昂地向我们介绍当年红军和人民群众一起杀得敌军丢盔弃甲的战史;当我们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说着红军重伤病院遭到敌军偷袭后奋起反抗英勇就义的悲壮历史;当我们来到茅坪八角楼前,它正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述毛泽东在贺子珍的陪伴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当我们来到红军的挑梁小道,它正意气风发地向我们讲述着朱德扁担的感人故事;当我们来到大井毛泽东旧居前的读书石前,它正自豪得意地向我们讲述毛泽东坐在石头上如何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并从这里走向全国的故事……

如今,虽然少数年轻人对那段历经血与火洗礼的革命岁月,还缺乏足够认知,但红色基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强烈共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都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激发出红色基因的巨大能量。

这几天来,学员当中最忙碌的要数刘维同学了,他扛着相机就像一个小蜜蜂,不停地飞来飞去。他要把我们在井冈山学习期间,学过的每一堂课、到过的每一个地方、走过的每一段路、去过的每一座房屋,都要忠实地记录下来,回去以后,认认真真地整理、回放,让没有机会来到井冈山的同事们,也能体会到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05

在井冈山学习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第五天凌晨5点,我们准时集合。天空月朗星稀,车窗外还是漆黑一片,远处山坳的灯光里若隐若现。这时候,最温馨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我们的班主任甜园老师站在我们的车厢里,和大家一一告别。

依依最是惜别时。在大家的恋恋不舍中,甜园老师提议,大家共同唱一首《十送红军》吧,于是在她的领唱下,每个人都发出了自己最动听的歌喉,虽然没有伴奏,夜光下也看不清每个人的脸,但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感谢甜园老师几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讲解,感谢基地培训中心给我们派来了一位勤奋敬业的老师,更感谢井冈山精神,使我们在这里汲取了充足的精神养分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汽车沿山路蜿蜒,井冈山也逐渐淡去。沿途的山峦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井冈翠竹,她们无不以挺拔的身姿展示着自己坚韧顽强的一面,我想,这井冈翠竹生生不息、葳蕤连绵,早已和英雄的井冈山人民融为一体,展示并传承着井冈山精神,带着初心,肩着使命,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进发。

建国后,朱德同志曾经重上井冈山,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山”。我忽然明白了,井冈山为什么叫“天下第一山”,她并非指的海拔高度,而是指信仰的高度!历史的高度!

作 者 简 介

作者:黄元太

黄元太,内乡县人,文学爱好者。近年来,在《中国建材报》头版头条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作品还散见于《中国建材》、《中国水泥》、《躬耕》(传媒天下)、《南阳日报》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水泥圈子》、《花洲文学》等。


中州作家文刊编辑部
顾问:刁仁庆   徐文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郑江涛  刘  娜
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
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鲁光芬
 
团队:赵红俊 范荣振  陈立娟 
       王华伟 杨乐才 曾权伟 
       陈朝晖 肖绍柱 贺保双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