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散文】孙长江:我在观海卫打工的日子

 中州作家文刊 2020-07-14

No.297

我在观海卫打工的日子

河南信阳    孙长江


“听说你在绍兴一家印染厂里上班,每天要工作10来个小时,如果觉得很累的话,孙毅在观海卫这边又承建了一条公路,需要人手,你要是愿意过来的话,我给你问问看,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但这里的工资要低一些你是知道的。”接到宁波慈溪市政公司搞水电安装工程的老同学彭仁望的电话时,我不假思索的答应道:“好的,谢谢你。我这就打辞职报告,马上赶过去。工资低一点无所谓,能有时间看看书当然是最好不过的,毕竟我有这个爱好嘛!”挂断电话后,我立即打了辞职报告,急匆匆地赶到慈溪市观海卫中心幼儿园旁边由慈溪市政三队项目经理孙毅承建的公路工地上。这一天是201698日。他所承建的、位于中心幼儿园旁边的环城北路修建工程已经开工了。

我原在某团场上班。2012年,不足五十岁年龄的我内退了。初中时期的老同学彭仁望在宁波慈溪市政公司从事水电安装工程已经好几年了。得知我呆在家里没什么事,便打电话要我到宁波观海卫来,他说他和宁波慈溪市政公司项目经理孙毅的关系很好,目前他们正在观海卫镇修建桃园路,他们的地磅房里需要一个过磅人员,活不重,可以到这里来干。于是我便带上简单的行李,由他引导和推荐,来到了观海卫桃园路建设工程项目部。


初见孙毅,觉得很难将他和项目经理联系在一起。因为我所看到过或是接触过的项目经理不是大腹便便,衣着光鲜,就是口吐烟圈,牛气冲天。稍显得有些城府的,也是左腕名表,右腕香串……而孙毅呢,中等身材,衣着很朴素,身体虽然壮实,却并不大腹;头发不那么密,头顶盖骨略向上凸起;圆圆的、看不到一点斑点的脸庞总是挂着微笑,露出整齐而洁白的牙齿,说话的语调虽然较快,却让人一听就能明白。

“你的主要工作就是过磅,也就是材料来了过好磅后,仔细登记清楚,开好发票。活虽然不重,但要有责任心,特别是一定要细心,做到准确无误。对待货车驾驶员要有耐心。你要住在地磅房里,不仅是因为可能有时候晚上来材料要过磅,还要看管好地磅房里的设施。我已经让电工把地磅房里的空调给装上了,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孙毅一边给我介绍工作要求一边提醒我要注意的事项。我一边答应着一边点着头。
按照孙毅的要求,我在地磅房里住下来。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地磅房的工作特点是阶段性的活比较多,有忙有闲。有时候忙起来比如进垫路基用的塘渣时,车子排起了长龙,连吃饭都顾不上。但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材料进来,人又特别清闲。于是,我便利用空闲时间,去购买些书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环境的熟悉,我或通过朋友的途径,或是偶然发现,还能阅读到充满本土气息的地方刊物如《文学港》、《杜湖》、《十里长街》等。通过阅读我发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凝聚地域作者创作心血的刊物虽然不是很有名气,但字里行间显出一种真诚,大气,文笔细腻流畅,向它投稿的还有许多名家。于是,我又到朋友处将过去出版的这些期刊借过来认真阅读起来。


有一次,孙毅到地磅房来,我条件反射地慌忙准备书籍藏进抽屉里。孙毅已经看出了我的恐慌,连连冲我摆摆手:“只要不影响工作,看书我是绝不反对的。我自己有空闲时间了也喜欢看看书。”然后问我习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工作上和生活上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我一一作了回答。他翻看了一下进货材料记录本,又检查了一下电子秤,看看地磅有无异常,最后还把房内的电线都查看了一下,很满意地点点头。

“只要不影响工作,看书我是绝不反对的,你接着看你的书吧!”孙毅走出地磅房时,又重复了这句话。

有了这样的申明,有了这样的支持,我不仅放心大胆地看起书来,而且还趁着难得的空闲时间,将我退休前写的一部关于老一代农垦职工的子女既兵团第二代青年职工如何工作、生活与爱情的长篇小说《塔里木恋歌》又修改了一遍。

在观海卫桃园路建设工程项目部孙毅那里干了九个多月,因父亲患脑卒中病,急须我回去护理,我不得不辞去这份十分理想、闲暇时间可以尽情看书的工作,匆匆忙忙回到家里照管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因为生计的关系,这几年,我仍然在外打工。但每在一处打工,想看书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来是因为干活时间较长,说是每天工作10个小时,除去吃饭和洗漱时间,再加上每天提前半个多小时上班做好交接班和等待召开班前会,每天的休息时间已经很难保证了。更何况精力有限,忙碌了一天,精力早已耗尽,身心早已疲惫,再也就没有心情和精力看书了。二来在上班时候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只能站在那里,连看手机都要罚款,更不要说看书了。这些厂里的规章制度我都是能够理解的。上班时间就是工作时间,即使有空闲时间没事做,也是在拿着工资,怎么能随心所欲地看书呢!这倒令我怀念起在观海卫孙毅那里干活的日子来。


所以,2016年9月上旬接到老同学打来的电话,我毫不犹豫地来到观海卫环城北路建设工程项目部孙毅这里,仍然是一个人在地磅房里工作。

虽然有四年时间没见到孙毅了,这次见到他仍然看不出什么变化。江南的灵山秀水孕育着一代人柔情似水却又不失豪迈,静穆庄重却又带着沉稳。我们一见面,完全没有老板和员工之间那种拘束感、紧张感,也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那种上下级的隔阂感。他问我现在是否还喜欢看书?长篇小说出版了没有等等。我告诉他因为经济原因,《塔里木恋歌》没能出版,虽然有点遗憾,但并没有影响我看书的爱好。孙毅听了,点点头:“如果的材料进得不多,你还是可以看书的。”我感激地点点头。
 
关于书,古今中外的先哲们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说。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生活中的阳光和鸟儿的翅膀。高尔基也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每向上爬一级,就更脱离牲畜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的生产观念。”
 
我更欣赏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的一句话:“一本新书就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小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产海洋……”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书遇良人精彩多。在观海卫孙毅项目部打工的空闲时间里,没有了顾虑,没有人打扰,我静静地坐在地磅房里,与巴尔扎克“攀谈”,和安娜·卡特尼娜“幽会”,看斯·茨威格尔男扮女装精彩的表演,听三毛讲述撒哈拉大沙漠的风景如画,与路遥一道走进《平凡的世界》,去探索《人生》之路,和钱钟书老先生坐下来摆《围城》……只看得金乌西坠,只看得玉兔东升,任思绪随时间流淌,让感情随情节起伏。看累了,走出门外,舒展一下身体,活动一下手脚,回到房内又继续看起来。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打工人的生活更是如此。不要以为自己静静地坐在房间里看书就不会招惹谁。有的人是喜欢于搬弄是非,倾心于指指点点,热衷于咋咋唬唬,陶醉于叽叽喳喳的,他们不喜欢读书,看到别人看书也喜欢搅和搅和。于是,在孙毅面前告状的,旁敲侧击的,指桑说槐的都有,大致是说因为我痴迷于看书,一心二用,影响了工作;过磅的塘渣数字不够准确等等,让其具体说明,又说不上来怎样不准确了。这种人,不把别人搅和看不成书心里不舒服。遇上这种人,你就是生气也无用,恼火也无枉然。

“他喜欢看书就让他看吧,也是一件好事情。反正没有材料进来的时候,他也没什么事。有的人你就是让他看书,也不一定有那个兴趣,更不能静下心来哩!再说了,我看我们这里的其他人每天一有空闲,不也是在看书看手机吗?只不过没有他那样痴迷罢了。至于看书影响了工作,我提醒他注意点就行了。”每每有人在他面前或是直接告状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说三道四时,孙毅的表情总是淡淡的。

时间长了,那些舌尖底下涌大浪,脑袋里头起风云的人,看到孙毅对这些闲话并不感兴趣,渐渐地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有了孙毅的特许,有了孙毅的“庇护”,我便“有恃无恐”起来,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读起来。读鲁迅,读王蒙,读莫言,读契柯夫,读海明威……读鲁迅的作品让我感到了他的深邃,读王蒙的作品让我感到了他的善辩,读莫言的作品让我感到了他的玄幻,读契柯夫的作品让我感到了他的忧郁,读海明威的作品让我感到了他的简练……


这几年,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网络阅读也普遍流行起来。许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喜欢通过电脑特别是手机进行阅读。从广义上说,这也一种是阅读,而且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但我认为,网络阅读跟印刷书籍的阅读还是不一样的。我仍然倾向于纸质书籍的阅读。为这个问题,我还和项目部的一批年轻人进行过多次的争论。项目部的那些年轻人认为,网络阅读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手机阅读。不仅轻捷,而且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千册万册甚至百万册只在一个方块里。而纸质书籍稍微多带几本就会觉得很沉重,面积过大,不方便。我说我并不排斥网络阅读。但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还是喜欢纸质书籍的。网络上看书只是为了查询一下,看是否具有阅读价值。如果值得一读,则会去购买,不值得阅读也就算了。我就是因为从网络上阅读了王蒙的《中国天机》而喜欢上他的作品的,便从北京一书商那里邮购了一套45卷本的《王蒙全集》。因此,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并不会产生矛盾,但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更不能相互代替。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因有了网络阅读的方便就不购买图书了,因为一本纸质书籍放在手中,它有一种相对的安定感和归宿感,让人读起来会相对比较认真,思考的机会也会比较多,遇到优美的句子,遇到可以启迪人们思考的问题,还可以勾画下来,有了灵感,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或对作者观点和看法等。

辩论最激烈要数项目部的施工员小邵。他高高的个子,身体很壮实,完全不像浙东人,脸上有很多青春痘,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他说在他们那批大学同学中,很少有人拿着纸书去阅读,学校里也图书馆,但真正进去借纸质图书阅读的人少之又少。网络阅读是他们那批大学生的主流阅读形式。而且,网络还能运用音乐、漫画、小品、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呈现出来,让人在同一时间享受到视觉和听觉盛宴,这是目前纸质书籍无法实现的。有了网络的方便阅读,谁还愿意到书店去花几十块钱才能买到一本的小说呢?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如果要进行系统的、学术性的研究和学习,仅仅通过网络是不行的,还是要通过纸质书来扎扎实实、完完整整对内容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比较,才能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读王蒙、读莫言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孙毅有时也会参与我们的争论。他说:“你们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老话题了。其实也没必要去争论这些问题。主要是看你们因为什么而去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对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的看法和选择也不同。”他指着我说:“比如你看书是为了学习和思考,当然把纸质书籍放在主要位置。”他又指着小胡、小邵等一帮年轻人说:“你们看书是为了看故事情节,这样肯定会认为还是网络阅读更方便些。”

我们对孙毅的评判都还是认可的。


我们项目部里还有一些中年人。由于工作环境相对宽松,他们也喜欢阅读。当然,他们仍然以网络阅读为主。由于年龄相当,我们讨论的话题与年轻人又有所不同。特别对时局的看法和社会现象。有的人受网络影响,对当下的形势抱怨比较多。腐败啦,贫富差距啦,黄赌毒啦,房价物价高啦等等。有的甚至怀念起“文革”来,说看到网络上写文革时期怎样怎样的治安好,说白天出门可以不上锁,晚上睡觉可以不关门,说文革时期孩子再多都能上得起学、穷人再穷也能看得起病,没有腐败现象等等。我立即进行了驳斥:“这就是网络阅读的局限性。网络上有的文章或言论或是视频是不负责任的。任何人用放大的眼光来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居心叵测的。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大道理可以不讲,就说我们项目部的日常生活吧,每顿饭至少十来个菜免费吃,有晕有素有汤水。这在文革时期,一般人家的年夜饭也赶不上我们的现在平常而又平常的日常生活。我们项目部每个人的住房里都装上了空调,不花一分钱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如果放在文革时期,我们连空调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再说文革时期社会真的很稳定吗?人们整天杀杀杀,斗斗斗的,哪有心思搞生产呢?这样的环境又怎么能说治安好呢?”我们有时争论得相当激烈,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那些中年人争论得词穷了,又拿出毛泽东思想是如何的伟大来证明文革时期的种种好处。我仍然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但如果把错误的东西用伟人的丰功伟绩来掩盖,那是不正确的,怀念文革的人更是荒谬至极。何况,你所说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房价物价高问题等等,早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在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央所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孙毅仍然喜欢参与我们的讨论:“文革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倒是听我父母多次说起过。他们说那时候人们都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倒是真的,不过我们家是改革开放后建起的别墅我是知道的。我妈经常教育我们姊妹几个不要浪费,见到我们倒剩饭倒剩菜就不高兴,说不能少做一点吗?这要是放在文化大革命时,天天能吃上饱饭都是很难的哩。就凭这,文革时期的生活怎么能和现在比呢?我们现在吃的鸡、鱼、肉、蛋甚至海鲜又算得了什么呢?文革时期的武斗我也听说过,我同学的爹是失去一条腿的残疾人,他的腿就是在文革时的武斗中被人打断的。”


可能是由于领导“发话”了,我们项目部的那些中年朋友虽然嘴巴上还在辩解,但可以感觉到其底气明显不足了。

我虽不是打工族里的佼佼者,但我可以自豪地说,相对于打工族来说,我算得上是一个佼佼者。因为我没有虚度光阴。特别是在观海卫打工这段日子里,我得到了双倍的收获:一份是物质上的,一份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收获是我每月按时领到了一份报酬,虽然不高,但我知足。而精神上的收获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即使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疆兵团党校脱产学习了两年,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带着思考的心态去读书,更没有像今天这样毫无压力、除却顾忌地去读书。兴趣来了,还能写点随笔,日子过得特充实呢!

这,当然要感谢孙毅了。

作 者 简 介

作者:孙长江

孙长江,河南信阳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1991年进入新疆兵团工作,先后从事过棉花承包、连队文教、副指导员、指导员,担任过党委宣传科副科长、科长、政工办副主任等职,2011年元月内退,现在浙江康诚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慈溪市分公司)党办室工作。


中州作家文刊编辑部
顾问:刁仁庆   徐  文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郑江涛  刘  娜
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
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鲁光芬
 
团队:赵红俊 范荣振 陈立娟
        王华伟 杨乐才 曾权伟 
        陈朝晖 肖绍柱 贺保双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