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乐悠悠:童年记忆——“打账小鸡”

 中州作家文刊 2020-07-14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570】

童年记忆——“打账小鸡”

河南南阳   乐悠悠

话说当年,老家有一种叫“打账小鸡”的营生,这行当曾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后来逐渐消失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和经历中,应该是最有趣、最典型的民间故事,很值得回味。

所谓“打账小鸡”,是家乡的方言,实际应叫“赊账小鸡”。也有“赊账小鸭”和“赊账小鹅”的。50岁以上的农村人,应该都知道吧!

我的故乡属唐河,地处宛城交界处。那里的乡下人诚实、守信、民风好,人老实,说话算数,落地砸个坑。

那时候农户养小鸡都是赊的,两毛钱一只,一块钱五只。一般都赊一二十只,多的三十只左右。赊小鸡时,正处青黄不接的荒春上,家家户户都缺吃少喝,更缺钱。所以先赊账,秋收后再来结算账目。我想“秋后算账”可能由此而来吧!

秋后来算账时,谁家如果实在没钱,也可拿鸡蛋来顶账。“赊账小鸡”,这种很简单的民间交易,成了很传统的乡俗,也成了已消失的乡村文化。

时间定格在每年的初夏至麦口期(收麦前),村庄里总会不时传来“打账小鸡喽……打账小鸡喽……”一声声悠扬醇厚的叫卖声。那吆喝声有远及近,飘落在故乡的村头,飘落在我的记忆里。卖小鸡的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听口音就知道。商贩挑着两个大箩筐,直径一米多,多数用扁担,也有的用翘担,忽闪忽闪的,走乡串村,从村这头吆喝到村那头。随着响亮的吆喝声,给寂静的村庄带来了欢快,带来了沸腾。
 


商贩一落挑子,最先跑来凑热闹的当然是小娃们,他们还冲着卖鸡人大声学着“打账小鸡喽……打账小鸡喽……”,卖小鸡人笑笑说:“快回去喊你妈来买鸡!”。很快,婶子大娘们都相互传着信,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热热闹闹。问明赊法后,卖鸡的揭开箩筐盖子,啊!满眼都是黄绒绒的小鸡仔,叽叽喳喳挤作一团,还不时能看到有蛋壳,说明小鸡出壳时间不长。卖小鸡儿的用手不时拨弄一下,让小鸡分散开。这时,卖鸡的从扁担头上解下一个罗圈状的围席,那围席是用苇子篾或高粱蔑编成,说白了,就是个茓子圈儿。卖鸡的从箩筐里抓一些小鸡放到围席圈里,撒一把小米,既能看清小鸡健康状况,又能方便买者挑选捉拿。卖鸡的还不停的夸奖着自己的小鸡:“头茬鸡,都壮实,快逮吧。”小雏鸡张着黄黄的小嘴,发出“叽叽叽”的叫声,还想拼命往边上挤,往围席圈儿外跳,也想看看外面世界的热闹。你看,那小鸡尖尖的小嘴,圆圆的身子,毛绒绒、金灿灿的,个个活蹦乱跳,非常可爱。伸手摸触,像棉花团似的,柔软得让人心醉。小孩们急不可待的伸手就去捉小鸡,卖鸡人当然最烦了,不时说:“去,去,远点,远点!”。这镜头,这场景,现在想复制粘贴都很难。

买鸡的一边端量一边下手,先捉起一只,握在手里左看右看,讨论着是公的还是母的,盘算着今年要买多少只,然后将看好的小鸡抓出来,放入事先准备的小纸箱里,有的用茅草或麦茬挺编的小篓子,有的干脆用衣服的前大襟兜起来。有的说“家里的老母鸡抱了一窝,出得不齐,就再赊几只让老母鸡一块带着吧”。挑好后对卖鸡的说:“你过来点点数吧!”有时卖鸡的仅看一眼,便问“你说多少只?”彼此都很信任。这时,卖鸡的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卷着边的、如小学生做作业的小本子,拿一截铅笔头在嘴里舔舔,将张三李四家赊了多少只鸡,都详细记下来。有的卖鸡人不识字,就找个当地有点文化的人帮助记账。

卖鸡人口渴了,人们都慌着给他舀水或提茶。有时中午了,离谁家近,就给他拿个窝窝馍,盛碗包谷糁丢红薯,让他吃饱。卖鸡的也很客气的送你两只小鸡,对方总很谦让地说:“算了,算了,一碗稀饭,过不着!”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虽然都很清贫,但人们都很厚道,都很实在。
 


当时我就琢磨,假如赊鸡的人不认账怎么办?从来没有。那时的村民们都很讲良心,谁家从中捣鬼、昧良心,一个村的人都捣你脊梁筋,让你抬不起头,甚至一传十,十传百,孩子们找媳妇都没人给你说媒。那卖鸡人小本子弄丢了可咋办?你白说,还真有此事。有一年,卖鸡的路途中遭受暴雨猛淋,正好我们村记账那两页,遇水后的铅笔字全部模糊了,一个字也看不清,成了糊涂账。到秋后,卖鸡的来收账,不用他开口,都一一按数付清。因为谁家赊几只,邻居们都心知肚明。当卖鸡人认为已经收完账要走时,有个叫二婶的突然说:“咋没见栓柱他妈来?”有人说:“栓柱他妈回娘家了!”二婶说:“哦!她赊的是二十只,四块钱,那我先给她垫上吧!”。

这种凭良心的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精华,客户与商贩之间彼此信任,彼此放心,没有人家欠商贩的一分钱。

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都会为故乡人们这种淳朴高尚的美德而敬慕。乡亲们啊!你们以口为凭,信守承诺,从不失信;你们的心灵最神圣而纯洁;你们的品德最崇高,最伟大;你们的精神超出寻常,令人震撼,令人钦佩敬仰,这个村叫“大陈庄”。

也正是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家乡的风土哺育滋养了我,在那里我受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的感染和熏陶,一种纯净的情愫、情怀的陶冶,引起了我的思索,激荡着我的心灵,给了我一个洁白的、明净的心境和始终向往的畅想。
 


那时属于集体,农户是不允许规模发展养殖业,否则就要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农户养鸡都是散养,主要是为的繁蛋,解决油盐酱醋。平时拿鸡蛋到代销点换洋火、洋油、洋碱、胰子、食盐等日用品,有句俗话叫“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村上经常有货郎担儿,也可以拿鸡蛋换些针头线脑。因此,赊小鸡都喜欢要母鸡,不想要公鸡。

幼仔小鸡,黄绒绒的,看上去都一样,很难分辨公母。但有经验的人还是能分出公母的,我家赊的小鸡母鸡率高。母亲是辨鸡高手,她说,一是看小鸡仔的屁股,屁股尖,突出,是公鸡,反之屁股圆厚,扁平是母鸡。二是仔细听小鸡仔的叫声,叫声大,清脆,为公鸡,反之,叫声细小为母鸡。三是看小鸡仔走路,走动时身体左右摇摆,趾印走成一条线,为母鸡,反之,行走后趾印为两行,而不交叉的为公鸡。四是看小鸡仔外形,个儿大,头也大,眼圆,眼球较突出,脚干粗,嘴长而尖呈钩状,有精神,为公鸡;反之,头较小,体较轻,眼椭圆形,嘴短而圆、细小平直,颈短腿矮脚干细,为母鸡。五是手抓住小鸡并让其头朝下,如果小鸡的头上翘,是公鸡,反之,小鸡的头下垂为母鸡。你看看,辨别小鸡仔公母的方法还不真不少哩。小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去赊小鸡,因此,对小鸡是否公母也知道个一二三。但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有的买回的鸡,长成后公鸡多母鸡少。

有些农户,用抱窝的母鸡直接孵小鸡,但“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鹅鹅三十露脖”,抱窝小鸡,再把鸡仔带大,需要一俩月,由于时间较长,影响母鸡繁蛋,乡亲们说“划不着”。捞窝的母鸡都采取醒窝的办法,不让其抱窝,一般都赊小鸡。进入八十年代初期,有用热水袋、煤油灯等土办法孵化小鸡的,后来有些富裕的农村能人,购买了恒温电孵化箱,为养鸡户提供了方便。
 


小时候,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当地从没听说过哪里有炕房孵化小鸡的,那么很多买小鸡的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后来听说,这些赊小鸡的,大部分都是从安徽或山东那边过来的。那么疑问又来了,赊出的小鸡都是当天刚出壳的,那时没有快递,没有物流业,交通又不发达,长途车仅通到县城,这些小鸡是咋弄到河南农村的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疑问,并不奇怪。“养禽学”有一种技术叫“漂蛋”,鸡蛋需要孵化21天,才能出小鸡,到蛋孵到十七八天时,再有3—4天就能出壳,那时蛋内的小鸡,已经发育成型,对温度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孵鸡的人,就将待出壳的鸡蛋,从炕房里挑出来,一层一层的排在木箱里,中间放上稻壳、破棉絮或者碎麦秸,以用来保温、透气,在河南农村选好基地,运到目的地后,卸下来继续孵化,边孵化边销售。原来是这样,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转瞬即逝,半个世纪匆匆而过。老家“打账小鸡”的吆喝声,民间“赊小鸡”的这种交易模式和家乡的淳朴民风,至今仍仿佛在我耳旁回响,在眼前回放。

如今,“赊小鸡”的行业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回忆,那些诚信正一点点消失,商人们戴上了算计的面具,利益逐渐高于一切。“赊小鸡”行业的消失,并不是现在农民们没人养鸡了,而是现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其说是“赊小鸡”行业的消失,不如说是人们诚信的消失。现在的农村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传销、赖账等坑蒙拐骗现象亦甚为流行。是什么侵蚀了乡民们善良诚实的心灵?“赊小鸡”这种传统的民间交易方式还能恢复吗? 

今天,我提笔记之,回忆“赊小鸡”的往事,主要是想让后来的人知道,农村过去有这种很诚信、很有意思的民间交易;让过来的人再品味那段刻骨铭心的乡愁;更主要的是怀念乡下人的善良与淳朴。



投稿须原创首发,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