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古史连载31:基因证明40%的汉人都是仰韶文化时期三个人的后代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7-14

到约公元前 5000 年,渭河流域的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与华北平原裴李岗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陕西、河南西部为中心,其主要特点是粟作农业、彩陶工艺和半地穴式建筑,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让仰韶文化迅速扩张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这时期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以制作精美的彩陶著称。早期仰韶文化典型遗址为陕西境内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

西安市的半坡聚落是这时期北方规模最大的新石器聚落,开始时间约为公元前 4700 年,整个遗址布局以一座 160 平方米、供氏族成员聚会的大型半地穴房屋为中心,周边共有 46 座中小型住宅,其外围有壕沟环绕,壕沟北边是墓地,东边是陶窑。半坡人大部分居住在半地穴式建筑中,到晚期出现以木棍做骨架,外涂抹草泥的地面建筑房屋。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共有 20 多个符号的陶符,是中国最早的书写系统符号,由于出土符号数量太少,又大多都是零散出现的,没有成段、成句,对这些符号含义各有说法,无法统一,故尚不能确认就是文字。

远古史连载31:基因证明40%的汉人都是仰韶文化时期三个人的后代半坡的陶符

在临潼姜寨遗址中也出土了与半坡遗址类似的陶符,说明这些符号已经在多个仰韶文化聚落通用。在姜寨遗址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年代为约公元前 4600 ~前4400 年,为一件黄铜片和一个由黄铜片卷成的管状物,这是中国最早的冶铜制品和世界最早的黄铜(铜锌合金),不过“姜寨黄铜”是通过固体还原工艺从天然的黄铜矿(铜锌矿石)直接冶炼而成,而并非掌握人工配比铜锌合金的技术,所以这种黄铜工艺没能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开来,中国后来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冶炼黄铜。同样姜寨冶炼黄铜也没能发展出冶炼提取红铜的技术,所以仰韶文化依然多被定性为新石器文化,而非铜石并用文化。

远古史连载31:基因证明40%的汉人都是仰韶文化时期三个人的后代

约公元前 4000 年以后,仰韶文化中心开始从关中向东迁移到中原,在约公元前 3300 ~2800年的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古城遗址是华北地区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包括壕沟在内面积共有约 3.4 万平方米,略小于世界第一个古城耶利哥的4.8万平方米,与耶利哥的砖石城墙不同,西山古城是夯土版筑的城垣。夯土即将泥土压实,华北平原拥有取之不尽的黄土,因此当地的居民就地取材将黄土夯实筑城。西山古城开启了中国夯土建筑规制的新时代,被誉为中国土城的鼻祖,从此夯土城墙成为中国古代城墙的基本形式。

与西山古城年代大体同时的河南省陕县的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带有玫瑰花图腾的黑陶,被认为和古中华部落有关(在古代,“华”的意思就是花,在甲骨文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庙底沟遗址居民父系单倍群 O3 是今日汉族标志单倍群类型,可以说庙底沟遗址的居民是古代华夏族的直接源头。

远古史连载31:基因证明40%的汉人都是仰韶文化时期三个人的后代中国各民族基因图

分子人类学研究证明仰韶文化正是古中华部落的形成时期,2013年10月15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严实和王传超在开源期刊网站arXiv文章数据库上发表了《40%的中国人的Y染色体来自三个新石器时代的超级祖先》(«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Super-grandfathers»)一文。该研究小组抽取了东亚超过7800个男性Y染色体样本测序,发现在约5000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三个超级祖先,现在40%的汉族男性都是这三个人的后代,这三个超级祖先的年代分别在大约6800、6500和5400年前。许多人根据三皇五帝的传说,认为这三位超级祖先,应该就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祖,不过从年代上看,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与第三位超级祖先的年代还是相差甚远。严实博士则将这三位超级祖先称为“农民甲”、“农民乙”和“农民丙”,他认为他们是最早的集约化农民,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留下了最多的子孙后代,成为超级祖先。

远古史连载31:基因证明40%的汉人都是仰韶文化时期三个人的后代严实博士认为超级祖先是最早的集约化农民,图中的神农氏则正好是传说中国农业的发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