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文献中的龙华寺与龙华塔

 芸斋窗下 2020-07-14


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

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

——皮日休《夜泊龙华》诗:

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的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王孙权为其母所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如今的龙华寺早已成为了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构成的宗教旅游胜地。关于龙华寺与龙华塔,除去传说部分以外,比较可靠的史料在宋以后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到了近代以后(主要是指1840年以后上海开埠开始。)近代文献中更有许多关于龙华寺和龙华塔的记载,重新梳理这些史料,或许对于寺志的续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上海地方文献中有关龙华寺的记载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最早最有名的古刹,所以在历代地方志中都有对它的记载,这些史料是龙华寺文献的基础。

宋元时期

上海的地方志中,对龙华寺的记载最早的要算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开始撰修的《云间志》。此书最早的明代抄本现藏于北大图书馆。

该书已经出现了龙华村的地名。另据该书称,龙华寺在治平元年(公元1063年)改名为空相寺。关于这个说法,在元代志书中也有相似记载。元至元年间,单庆修、徐硕编纂《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修订于元至元年间,并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刊行,为今存最早的嘉兴地区的地方志,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嘉兴地区的历史沿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在该书中,已经明确提到龙华铺的地名, 其中讲到钱镠王事迹时,也说是钱镠王建龙华寺,元代改名为空相寺。

明朝时期

在明代嘉靖年间,曾任上海知县的郑洛书和上海文人高企撰写了《上海县志》八卷,在嘉靖三年(1524年)刻成三册图书流行于世。该书说钱镠王夜泊黄浦江面上,看见龙华一代神光烛天,钟梵隐 然,询问之下,知道是龙华寺旧基地,乃令张仁泰重建龙华寺。这已经是宋代的事情了。

万历十六年,曾任上海知县,后任御史和南京户科给事中的颜洪范和上海县人张之象(曾任浙江按察使知事)撰写刊印了上海县志,史称《万历上海县志》,该书在说到龙华寺时,也延续了前志的说法。

崇祯年间还有一本龙华乡土志,即龙华本地人张所望进士所撰《龙华里志》,可惜该书已轶。


清朝时期

康熙初年,上海县令史彩按照江南总督于成龙的命令,招揽文人重修上海县志,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是刊印十二卷本的《康熙上海县志》,其中关于龙华寺的说法强调殿宇建于唐朝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毁于黄巢时期。其他说法同前志。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印的十二卷本《乾隆上海县志》,关于龙华寺的说法大抵同前志相仿。以后的嘉庆上海县志也持上说。

同治初年,曾任苏松太兵备道的应宝时,聘请经学大师俞樾重修上海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刊印三十二卷本《同治上海县志》,该书最早出现“古龙华塔”的名称,在以前刊刻的志书中,关于龙华塔的记载大多是含糊的说“寺前有塔”,至于塔的名称,有人说是“报恩塔”,因为孙权是个孝子,盖塔是为纪念他的母亲而作,这也说得通。直到1920年国民政府陆军第十师团长张慕韩重修龙华塔时,还在塔门匾额上写着“报恩塔”。虽然如此,但是以后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以《同治上海县志》一书为准,以后但凡称塔均统一于“龙华塔”。在外国人来华游记中,也称龙华塔。(我所见到的英文名称有两种:LOONGWHA PAGODA,LONG WHA PAGODA,分别出现于1900年前后)。


二, 龙华寺的寺志和专书

龙华寺有寺志还是清代的事,清康熙十二年释道渊辑成《龙华志八卷》,族人张宸为之序。但有些书目上写张宸编辑,这是错了。原撰为稿本,后稿本不知去向。清海宁陈氏共读楼藏有该书的钞本,内容最为简赅,较为接近重辑本之原貌, 《龙华志》保存了该寺建置、僧众、题咏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有人以为此书为清张宸辑,这是误解了。《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之十五《上海寺庙旧志八种》中即收入该钞本的标点整理本,为阅读与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

关于龙华寺的寺志还有一本是清雍正年间释际鲁所编撰的《上海古龙华寺志》十卷,际鲁是龙华的僧人,对寺院的历史现状十分熟悉,寺志列有:形胜、建制、梵刹、颁赐、灵异、法宝、福田、艺文善功十志,每志一卷,共十卷。所记事迹为雍正初年。原书为稿本,为刊行,但坊间有抄本,周中孚曾为藏家整理此志,对其评价颇高,认为他“叙述简括”,与释道渊的寺志“体例殊不相同”。可惜的是此稿本和抄本今不知所向。

民国五年(1917年),上海孤儿院有人发心编了一本《龙华指南附徐家汇高昌庙纪略》,全书共28页,这是一部较早有关龙华游记的指南类图书,当时游龙华主要就是游龙华寺,所以,该书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本龙华寺的导游书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法华乡人胡人凤将清嘉庆时期乡人王钟编撰《法华乡志》八卷本进行续编并且刊印四册。该书叙述了光绪年间有关龙华寺的事迹,例如有关光绪二十五年修建殿宇事迹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吴莘耕编印了一本《龙华今日》铅印本,实业印书馆印行1函册:平装,全书合计44页。尺寸:18 × 13 cm.在该书的记载中有这样的说法:“龙华寺本连漕河庙,长约里余。”这也说明了龙华寺和漕河镇以及漕河庙的历史渊源。

吴莘耕是宜兴人,他还纂辑《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龙华寺编印了一本《上海龙华古寺同戒录》,石印本,线装一册。这应该是龙华寺僧的原始资料,由此可以窥见当年龙华寺传戒法会的盛况和寺内人员的变迁等情况。

因为龙华以桃花出名,所以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有人专门编辑了一本《龙华桃》。这样游览龙华寺的人还会有特别的收获。

三, 有关龙华寺的野史笔记杂录

这类图书很多,因为不是正式史志图书,所以后人在编写新著时往往忽略了,引用也不够广泛。其实这类图书往往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的甚至是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而写出的文章,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历史线索和史料价值。比如,近代有名的报人曹聚仁,他又一本笔记《上海春秋》,其中有两篇文章讲到龙华寺和龙华塔,很有意思。他的几个同事跑到龙华寺,专门去寻找龙华寺门口的两口龙井,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不见了。结果在一家鞋店的床下总算找到了井上盖了木板,木板上搁着床。他们再顺着这个线索寻找当年的山门,居然还找到了“龙华”、“古刹”的旧匾额。还找到“正德丙子岁季冬当山比丘某某某”等字样,据此推算,明代的龙华寺面积大得很。关于龙华寺的藏经,曹聚仁也有记载,特认为龙华寺的藏经有两部,一部是万历版的,一部是同治版的。后来人们看到的可能是同治版的。1934年,龙华寺大修告成,举行盛大的开光典礼,曹聚仁还亲自跑去看热闹。所以,野史笔记类文献也引起后人的重视,在修志时,适当采用其中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申江盛景图》中龙华寺的全景图

光绪十年(1884)九月,《申报》的点石斋印书局出版《申江胜景图》,共两册都是手绘石印的风景图画,每一图配诗一首。书前有黄逢甲写的序,序中说“尊文阁主人延画师吴君友如,博观约取绘图若干幅,图缀名诗,厘成卷帙,以供好奇者卧游之具,图成而申江之胜已集”,可知图是海上画师吴友如画的。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是保存了120余年前上海的一些风景和民俗的史料,是最早的风景图册,后来照相的风光书比它更晚。《申江胜景图》用写实的画法,留下了百年前真实的情景。书中关于龙华寺的图和诗都是极好的资料。上图生动的描写了清代龙华寺外景。画作旁边还有一诗,叙述龙华寺的来历和风光盛景。

还有一画,是描写上海妇女是如何游寺进香的,也很有趣致。一个妇女坐的是东洋车,另一个妇女坐的是羊角车,从城里来龙华寺进香拜佛,可见龙华寺在当时上海人心中的地位。

旁边有诗:

清代后期毛祥麟(字瑞文,号对山)撰写的《墨余录》笔记还详述了龙华庙会的景象。该书中有些传说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他说龙华塔顶上原有一只水盘,盘里养着两条鲤鱼,认为是镇塔宝物,后来鱼到泖水去了。

《南吴旧话录》记载了,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龙华塔的因缘。

即使清代一些小说,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对城市建筑和景物的描写却是真实的。如清人孙家振写的《海上繁华梦》,第九回《龙华寺广结香火缘,高昌庙盛赛清明会》对上海人去龙华寺进香有一段十分精彩、详细和栩栩如生的描写。市区去龙华有旱路和水路两条。水路更方便,小火轮从南黄埔出发(今南浦大桥一带)离开龙华有五里之遥,就可以看见龙华塔了“巍巍塔影,矗立波心。......'龙华十八湾,湾湾近龙华'”,书中还写了百步桥、山门、大门上贴着“今春传戒”的告示,然后写了四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左边是送子观音殿,西边新造了罗汉堂,有500罗汉。方丈室内有几幅竹禅和尚的字画“朝阳补纳”、“夜月谈经”、《醉菩提》等。在龙华塔第七层墙壁间有一首诗,如此云云,不知这些诗画还在否?或者仅仅是小说作者的臆造。

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资料性的图书,里面关于龙华寺的记载就比较可靠,也常常被人所引用,其中主要是《上海研究资料》, 1936年上海通志馆旗下的上海通社编撰了《上海研究资料》》有老照片和资料照24页(精装本,全一册)1939年8月,《上海研究资料续集》出版,这两本书集结了上海通社在报刊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是研究上海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其中关于龙华寺的记载比较完整,书前有龙华寺藏经照片,篇幅有二十页之多。据书记载,抗战前,龙华寺尚存有大雄宝殿、大悲阁、方丈室、金刚殿、三圣殿、弥勒殿、伽蓝殿、观音殿、祖师殿、地藏殿、罗汉堂、钟楼、鼓楼、客堂、斋房等建筑。可惜1937年大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战火之中。到上海解放时,已破坏不堪,有毁圮之势。该书还记载了民国期间龙华寺的住持,如元照、性空、圆明、了愿、永禅、心慈法师鞥,其中性空法师曾举行过三次传戒法会,影响较大。

其他一些资料性图书也有龙华寺的记载,如民国37年(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大观》,收图800余幅!弥足珍贵。其中也有龙华宝塔。

四,竹枝词中的龙华寺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有记实的作用所谓“以诗补史”,它包含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采撷。譬如讲龙华十八湾的有:“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讲龙华百步桥的:“归舟背指斜阳里,虹卧前滩百步桥”;讲龙华寺香会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香讯齐赶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等。

五,外文文献中的龙华寺和龙华塔

上海是一个开放较早的国际都市,在上海开埠以后,特别是1860年以后,外国人来上海日益增多,关于龙华寺的记录也开始在外文书籍中出现。例如在1901年出版的外文书中,就已经有龙华寺和龙华塔的照片,该照片应该摄于1901年之前,如下图:

民国以后外文文献中关于龙华寺的图书和照片多了起来,如民国初年出版的书中有一幅龙华塔照片。 1920年出版的上海旅游手册《SHANGHAI:A HANDBOOK FOR TRAVELLERS AND RESIDENTS》,就已经有专文介绍龙华寺和龙华塔了,作者指出,在1900年以前,龙华寺还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寺院,到他写这本书时,已经破落了。这其中大多是战争的破坏。实际上龙华寺在清代咸丰年间由观竺法师住持寺务时。他募集资金修整殿宇。到光绪二十五年前,龙华寺已经六七次陆续重修新建了一些殿堂,这大概是1899年前的事,所以,这位外国人在1920年时还惦念着二十年前的龙华寺。该书还附有照片,如下图:

有一幅照片拍摄的是寺院里供奉的佛像,如下图: 当然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有关龙华寺的历史文献一一罗列。但就这些,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寺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