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终极智慧04:所有概念,都来自“好恶之分”上

 道德经学用 2020-07-14

Hello,大家好,欢迎您来到“走进道德经81章.云共修活动”!

前面几天,我们从《道德经终极智慧》的01、02、03三篇中,针对《道德经》的第一章,与大家交流了一下感想。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文章均附有语音):

今天,我们将走进《道德经》的第二章,继续为大家分享我们学用《道德经》的真实故事和感悟。

希望我们一起进入圣贤老子的智慧海洋;牵手共度“81章云共修”的这段美丽时光。


引言

《道德经》五千言的每一章都是相辅相成的,第一章《众妙之门》是总纲领,具有强大的能量磁场,讲的是大道的本源本体,也讲宇宙以及万物的起源——它能让我们醒悟到宇宙生命的真谛。根据这个宇宙的本源,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和无”!

沿着这样一个思路,老子带着我们走进了第二章《有无相生》中。《道德经》的第一章,是老子在讲“天之道”;而第二章主要讲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也是进一步对第一章中“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做了更加清晰的讲解。第二章中,老子从天之道讲到了圣人之道,也就是圣人认识了生命的真相以后,怎么来为人处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思路到了第三章里,讲的就是更具体的人道上的问题了——也就是,如果我们不按照天之道、圣人之道去生活,那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所以,前三章可以说是整个《道德经》全书的总纲、引言和宗旨了。多花一点时间,把这三章搞清楚了,那后面的章节,我们进入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了!

本章,我们将从三个部分来为大家分享,也就是:

  • 第一部分: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

  • 第二部分:以无为的境界,做不言的事情,就是圣人;

  • 第三部分:“功成”再加上“弗居”,能成就圆满的人生。


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

对应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的思维方法。这是因为老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他并不是语出惊人,只是把真相说出来了而已!

对这一点,随着我们走入《道德经》程度的加深,您会越来越明显的发现,老子的智慧就在于:让我们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去重新认识真实的世界,并有能力编写更圆满的生命之书!

第一部分,我们将分为两个话题:

  •  一、老子先从所有概念都是来自“好恶之分”上,来破除我们固定的判断习惯。

  • 二、好恶分别心,产生了“名可名,非常名”的各种概念。


一、老子先从所有概念都是来自“好恶之分”上,来破除我们固定的判断习惯。

第二章中,老子开篇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讲的就是人的好恶心,给了世界有无、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有分别的概念。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呢?

您有没有发现,这里老子是用好恶的“恶”来与“美”对应,而不是用“丑”来与“美”对应?说明这里的“恶”并不是指是非善恶的恶,而是指“厌恶”的意思,所以读音是“雾”(wù)。

而与厌恶相对的则是喜欢,所以这里的“美”也不是美丽的美,而是指“喜欢”的意思。

这种措辞方法在《道德经》其他章节中也重复出现过。像在第31章中,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个“恶”就是厌恶的意思。而接下来老子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其中“胜而不美”的意思就是:即使战胜了别人,不要沾沾自喜——这里的“美”和第2章中一样,不是指外形上漂亮,而是指情感上那种喜欢、高兴的意思

同样,老子说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句话中也不是用“善与恶”来相对,而是用“善”与“不善”来对应。因此,这里的善,更多的是指让人“感觉”友善、和善的意思;而不善,就是指让人“觉得”不友好、不和善。

这不是老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审判世间之事,老子从来不这么做!他只是告诉我们:你感受到的那些友善也好、不友善也罢,其实都是主观上相对的感觉!并不是真相!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百多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片凯巴森林,生活着大约有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群,一派祥和。

但后来人们发现,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饿狼,在寻找机会对可爱的鹿群下毒手,有时还会危害人类的牧场,所以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来捕杀狼,这个行动持续了25年——于是,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群的天堂!

但人们还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现,过度繁衍的鹿群总数很快超过了十万只,慢慢森林里所有的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啃光了。紧接着,更大的灾难——疾病降临了!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到1942年时,凯巴森林只剩下一片枯黄,以及八千只病鹿。所以,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觉得善良美丽的鹿,反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所以,一旦我们用自己的好恶、分别之心去看待世界时,我们就会陷入自己思维的僵局里;这种思维上的误判,又会进一步造成我们行为上的错误;而行为的错误,就会影响我们命运的走势了!

就像2020年地球灾难频发,科学家建模分析说这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又是谁造成了令全球变暖、两极融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呢?其实,正是人类追求物质享受、试图改造自然的思维方式。

因此,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大意就是:大家一旦有了好恶、善恶的分别执着心,那天下在我们眼中也就一分为二了——只要有我们喜欢的,就一定有我们不喜欢的;只要有我们觉得是善良的,就一定有我们觉得不善的!

从这一点开始,也就引出了接下来更具体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这些概念。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演变过程。


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比如,有一个人,你看着她不顺眼,可有些人就很喜欢她,那你说:到底是这个人的问题呢?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态问题?

或者,有时我们觉得这个人对我们很不友好,那我们要看看:如果这个人对每个人都不友好,那是他的问题。但如果他对别人很好,唯独对你不好时,那说明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再比如,2020年这场新冠疫情,对于人类来说是巨大的灾难,截止到7月11日,全球有1255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55万!疫情造成的影响,同步令全球经济进入了冰河时代,因疫情破产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所以,站在人类的角度,厌恶疫情、憎恨病毒,这是合情合理的。

但对于地球来说呢?疫情开始以后,空气清新了,河流清澈了,动物重新拥有了山林江河,连地壳震动都减弱了。所以对于地球而言,这次疫情可能从很大程度上清除了人类这种“病毒”对地球的侵害,让地球得以休养生息。所以,对于地球而言,这场疫情多半是大自然喜欢的。


从这些角度,我们就能看出:所有的发生本身并没有属性,只是一种能量而已;赋予它们善恶属性的,正是我们自己的好恶分别之心。

那么,赋予它们善恶属性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件事,也就是这股能量,对我们的影响,也将会随之改变——比如,当我们赋予发生的事情正向的属性时,也就是说,我们觉得这是好事情、是对自己有益的,那这股能量就开始加持你的生命,让你感觉到欣喜宁静,还能充满感恩和勇气。

反过来,如果我们赋予这件事情负面的属性时,比如觉得这是灾难、压力、大大的倒霉,那这股能量立刻就开始消耗你的生命,你马上就会感到失望、抑郁、恐惧、愤怒;当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病痛甚至死亡都有可能随之而来!

这就是思维的有效性!


 我分享一个我哥哥和我侄子父子俩的小故事。

我侄子是今年的高考考生,这学期满打满算大概只上了半个月的课,但备考的压力却没有减轻一点!我哥说,有一天夜里快十点了,侄子才放学回来。一进门,我哥就发现儿子的状态不对,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进了家门,把书包一扔,直接摊在了沙发上,还自言自语地叨叨说:“高三太累了!我真的太累了、我快受不了了……”当时,我哥说自己心里闪现了四个字:感恩、知足!

我哥把儿子拉过来,跟儿子说的第一个词是:“我觉得你应该感恩!”

我哥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变成大学的专业;然后再变成一辈子的工作,是不是最幸福的事情?”

侄子说:“对啊!那肯定是最幸福的事。”

我哥说:“你喜欢写东西,喜欢传媒这个专业,你现在努力学习,不就是为了大学能考上你想去的专业吗?你每天晚上九点才放学,每周只能休息一天,你觉得自己高三的生活特别累。但你想过吗?你放学回来,老师还不能下班;你周末休息,老师还要准备课件、阅卷出题……老师比你们其实更辛苦!但老师这么辛苦,学校这么努力,为什么呢?不就是希望你们在高考时,有可能多拿一分吗?今年高考考生超过了1000万,你们多一分,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为了实现你的梦想,老师、学校比你还拼命、还辛苦,你觉得应该感恩他们吗?”

侄子点点头:“应该感恩!”


我哥说的第二个词是:“还有一点,我觉得你要知足。”

我哥对儿子说:“今年你十八岁,就已经在全国最有名的重点高中上学了,比起很多人,你的起点已经非常高了!但我以前学习不好,别说重点高中了,我连高中都没考上,只上了个职业中学。所以,十八岁那年我是在酒店实习的。”

然后,我哥问我嫂子十八岁那年在做什么?我嫂子回忆了半天,告诉儿子,自己当时应该在一个医院的三产实习卖东西,也没有上高中。

我哥回过头对儿子说:“我和你妈当年都不是学习好的人,也不聪明。所以没有你现在这样的命,能上一所全国重点学校。不过,我们也没那么高的要求,不会要求你非得考什么清华、北大。我们就希望你能珍惜现在,只要知足就行。”

我侄子让爸爸说得笑了,从沙发上坐直了身子,对我哥说:“嗯,感恩、知足!听你这么一说,我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我哥随意和我说起和儿子的这段对话,我特别有感触!

因为,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肯定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心情郁闷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能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

此时,父母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引领孩子走出困境,将在孩子的心里形成难以磨灭的印记——毫不夸张地的说,这就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烙印!

而父母的言行中,藏着孩子的认知;孩子的命运里,也承载着父母的重量——父母的言行举止、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孩子的灾祸福祉。

好的父母,从不把批判、把大道理、把奉献和牺牲挂在嘴上,而是把阳光和美好佩在身上,让自己思想中的正能量一直辐射给他的孩子,然后让孩子能明媚健康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这一点,就是因为父母有这个智慧,能看到:所有的发生,能赋予生命什么样的能量,其实不在这件事本身,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现实意义!

所以,您看如果一个家庭学习《道德经》,那将对孩子、对社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啊!所以,您现在每天能花点时间来学习《道德经》,您这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啊!


好,回到第二章。老子之所以能说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些话,是因为对于老子而言,他早就证得了大道,清晰地看到了所有生命的实相。

所以,他心中对整个人类社会、对自然万物、对宇宙天地,都没有任何分别好恶之心;他考虑问题只看实相,不看表象。

在老子这种维度上,已经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了,更不会对人们进行道德伦理上的说教和评判,他只有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因果的敬畏。

所以,老子在第2章中一上来就直入主题地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不同?

正是因为我们的好恶之心不同,所以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各种现象!

因此,只有破除自己僵化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推开大道的“玄妙之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