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募资47亿!首家生物基材料制造企业凯赛生物科创板首发过会

 liuherotao007 2020-07-14

第五届国际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高峰论坛

2020年 7月 22-24 中国·南京


6月5日,据上交所官网披露的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37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结果显示,同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赛生物”)首发上市。

或许市场投资者对凯赛生物入局的行业赛道较为陌生,毕竟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型学科,由于还未被证监会列入既定的行业分类之中,该公司便选择了最为接近的生物基材料制造这一细分行业,是目前这一领域中的首家科创板申请上市公司。

凯赛生物成立于2000年,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公司聚焦聚酰胺(PA,俗称尼龙)产业链,旗下商业化产品主要为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包括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和生物基戊二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纺织、医药等多个领域。

目前,凯赛生物在中国设有1家研发中心和2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其产业化开发平台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发酵过程工程、高分子材料等专业领域的研究。

生物法VS化学法

凯赛生物主营业务是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2019年公司收入99.56%都是长链二元酸这一单一产品系列。

长链二元酸原有生产方式是化学合成,过程中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生产上需要防火防毒防爆装置,而且工艺复杂,产品纯度不高,收率低、成本高、污染严重。
凯赛生物生产的二元酸是由烷烃一步发酵后纯化得到,相比较化学方法用的步骤更少。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将外购的烷烃粗品经过初馏塔的初步分离,再通过精馏塔进行精馏,得到合格的烷烃;

第二步:通过培养基制备、灭菌和菌种制备后进行发酵;

第三步:长链二元酸提取精制,即在发酵结束后,酸化结晶,得到长链二元酸粗品,对粗品精制后干燥得到长链二元酸成品。

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以DC12月桂二酸等为主)逐步退出市场。凯赛以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逐步主导市场,并与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主要下游客户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早在2005 年,公司创始人提到生物法大概有40%的成本优势。当年凯赛长链二元酸产品收入大约为1000万美元。2019年,公司收入大概是17亿人民币。靠着以生物法替代化工法,凯赛做了十多年还在盈利。

位于山东的凯赛长链二元酸生产基地于2003年实现产业化,目前年产能为40,000吨,是该产品的全球最大供应商。该项目的成功也是世界上生物法产品取代石油化学法产品的商业成功案例。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生物产业规模有望达到8至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且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保持 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产量已超过 600 万吨/年,处于上升黄金期。

计划募集资金46.99亿元

招股书显示,本次凯赛生物计划募集资金46.9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投资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17.11亿元、2.08亿元、7.8亿元募资分别用于凯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苏技术”)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剩下2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股权结构

来源于:招股书

根据其股权结构,目前刘修才是该公司董事长兼CEO,他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CIB 持有凯赛生物31.47%股份,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0.03%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31.50%股权,是公司最大的股东。

公司前十大股东情况

来源于:招股书

其中,2019年9月,共计有五家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增资方式成为该公司的新股东,分别出资4.96亿元、2.736亿元、0.304亿元、1.1亿元、0.9亿元。

而随着增资的完成,凯赛生物的股份总数由3.57亿股增至3.75亿股,且按照增资金额比例计算,市场估计目前其估值约为210亿元。

蛰伏9年,剑指科创板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7月,凯赛生物向美国纳斯达克提出上市申请,但基于专利纠纷、宏观环境等因素。2011年8月,凯赛生物表示,鉴于市况转差决定暂缓其纳斯达克上市发行。蛰伏九年之后,凯赛生物本次剑指科创板,可谓是筹划许久


生物基材料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对化石原料替代、高能耗高物资高排放工艺路线替代以及传统产业升级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群雄逐鹿”阶段,以凯赛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占领产业制高点,以期牢牢把握市场主导地位。

创始人:77届高考,留美博士后

1977年,刘修才(凯赛生物创始人)正好20岁,是一名“生产队长”。恢复高考那一年,他从安徽滁州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当时的他们的校长是郭沫若,数学系主任是华罗庚。物理系有严济慈。刘修才所在的近代化学系系主任是卢嘉锡。

后来他的经历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理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化学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博士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系博士后;山度士药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博士后导师。

在美国那些年,他深刻体会到先进的科技可以直接推动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1993年,刘修才回国。

最初几年,刘修才的工作是从中国各大科研机构寻找有潜力的生物科技项目,完善技术细节、推动产业化落地,转让技术给大公司或发展下游企业。

与国内科研机构的接触中,刘修才发现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却被锁在实验室内,产业化做得不到位。

1995年,他接触到生物法制造维生素C。当时中国产的维生素C只占到全球市场5%的份额,而且从业企业全部亏损。他参与后两年,国产维生素C成本从6美元降低到3美元。靠着成本优势,中国的生物法维生素C很快替代了其他国家的化学法维生素C。全球维生素C产业迅速集中到中国,这一格局持续到现在。

1997年刘修才成立凯赛生物,当时他个人只投了 15 万美元,因为资金有限,前期主要还是进行技术投资和转让:从国内科研机构收购生物化工技术,打包优化后卖给国外公司。比如黄原胶。当时国际上黄原胶每公斤卖到8美元左右,中国能做到成本在3美元以下。刘修才访问了几个厂,发现他们都与国际市场毫无接触,根本不知道国际客户标准是怎样的。他依靠专业背景,帮助业内公司提升了产品质量,并进行国际沟通,为整个行业打开了一条新商路。

三年内,凯赛生物收购了6项技术,转让了4项技术,积累一些小钱。现在凯赛生物手上这棵摇钱树的根基就是早年间用250万元价格从中科院微生物所买下的5个长链二元酸生产菌种。

当然,现在用的细菌已经经过了“魔改”。

未来的一半故事

科创股票总要讲点未来的故事。

在凯赛这里,未来的故事就叫“储备产品”: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聚酰胺俗称尼龙(Nylon)。作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尼龙在全球的生产规模近千万吨,市场空间数千亿水平。

相比之下,现在的长链二元酸真是小众市场。凯赛主力产品2019年产量5.87万吨,销量4.58万吨,销售收入17.71亿元,仅仅是尼龙的一个小零头。千亿对比十七亿,如果能在尼龙材料市场占领一小块,也是巨大的想象空间。

凯赛正在新疆建设的新工厂,重点使用玉米作为原材料,通过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围绕该系列产品的其他特种尼龙材料。这次上市的资产同时打包了老产品线和新产品线。

早在2012年,凯赛机已经尝试做生物制尼龙产业化,但多年来尚未看到产业规模上的突破。

2017-2019年度,凯赛人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销售金额分别为509万元、3019万元以及5806万元。因为目前产品还在研发活动和试生产中,只有一小部分对外销售,所以它的会计处理为在实现销售时以实际销售金额相应冲减发行人研发费用和在建工程,未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中。

生物基聚酰胺是否能够再现生物基长链二元酸的辉煌?答案只有交给时间来验证。

技术高、风险大、潜在收益大。

科创版最适合这样的公司。

来源:链塑网综合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