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的事,谁为主?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7-14

茶的事,谁为主?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换成美食就容易许多。不是种菜养殖的人,也不是菜贩子和屠夫,不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人,而是食客。厨师可能是个备选答案,不过,他们变着花样发明新菜式,也终不过满足老饕的胃。

                     

换作茶,茶人是厨师,喝茶的等同于吃饭的

喝茶的人,喝掉了一杯茶,顺便推动了茶的历史。最先僧人坐禅,苦于困倦侵袭,于是茶来破魔涤烦,众人饮之嫌苦寒,于是焙之,加佐料煎饮,后来茶圣觉得茶有真味,清饮即可,清饮喝得出天下哪里茶好。到后来发现茶沫如雪如云,于是点茶,好喝又颇有趣。再后来草根出身的皇帝认为点茶费事儿又劳民,罢了团茶贡茶,时兴抓一撮茶叶直接泡,一只这样泡到了现在,茶山上的云南人却有自己的办法,烤一烤煮着喝,又香又养人,不再是《茶经》说的“茶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等等等。

                  

简单直白地讲,茶到底是一种风味嗜好品。千种风情,最后都落在滋味上。果汁有果汁的味道,牛奶有牛奶的味道,茶有茶的味道,这几乎是一句废话。可茶就是这样,占据着我们味蕾嗜好谱系的一方天地,不可替代,独一无二。

            

很难有另一样东西,可以模拟茶的味道。说它苦中回甘,说它甜中清爽,饮苦饮甜,又都不是茶。茶既有苦,又不尽然苦,有些甜,甜感却不甚实在。它复杂的滋味本该遗世独立,却又最能够包容,奶茶、果茶、花茶,腻腻的调调,遇见茶就变得温柔可亲。当然了,茶最真的形式,还是清饮,不要管喝茶的通常是老头子还是仙女儿,就问你喜不喜欢这个味?

        

说茶的疗效,往往从一个典故开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脱去传奇色彩,再抛开坊间茶能抗雾霾、防辐射之类凿凿之言,茶能清除体内垃圾,增强免疫,延缓衰老,已经有了实验室证据。喝茶的人心情好,心情好,一好百好,好像也挺有道理。

        

茶味之清,走的是“寄至味于淡泊”一脉,茶之情亦在其中,所谓和静清寂,人情之和,进退有度,杯盏相换,多是从容。至于茶气袭人,喝到畅快之处,既像酒酣耳热,又兼有些隽永的意味。饮酒的觥筹交错固然热闹,筵席散场,仍免不了寂寞。茶筵一散,往往多静定而少凄凉,酒需要醒,茶却总在温温淡淡的醉里,一盏颊齿留香,情已在不言中。

             

喝茶入境,稍稍几碗,便两腋清风生,恍如登临仙界。茶生云雾间,水出云脚里,沐浴光风雨露,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时光的秘密,都记在了每一片叶子里。一杯茶中的滋味,能让人追想旧时风华,能让人想起久远前的过往,也能让人看见遥远的梦境。这样的入境,绝非像看电影,大饱眼福,而是在记忆深处,温柔地抹了一抹。曾记得去过,场景已看不清,只其中滋味装进行囊,伴随茶路无尽。

                         

喝茶入心,舌底鸣泉之余,心流也开始缓缓涌动。无言地斟茶入盏,无言地含香啜茗,炉火煎水如松风,时间一刻不停。品茶虽静,反而越喝心里越有鱼跃鸢飞。一杯茶的浓淡,像是眼底的山山水水,淡了转浓,浓了转淡,是山不是山,最后又是山。等茶味褪去,剩下一点甘甜的余韵,人也不再循着茶交托的一点机缘,驰骋感官,上下求索,也不再流连于茶中幽境,仿佛姿态从一开始就不曾改变,身与心唯止默坐,在默坐中,只生欢喜不生愁。

                

是了,为饮,是茶的天命。喝好了,茶的未来才光明

至于其它,什么茶有投资价值,什么茶能彰显品味,什么茶只是虚高,什么茶是捡漏。茶的味道,始终是这一切的基础。那些被人们选择,或者仅仅只是被仰望的茶,总有一个品饮上的优点作为支点,供人撬动,不论撬动它的,是资本、营销策略还是别的什么,睿智的饮茶人,还是能够找到它的支点在何处,并推衍出更大画幅的吃茶好尚,然后的然后,吃茶便成了管窥之法,背后的道理是,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回归每一个喝茶的人,每一盏茶汤。每个人饮下茶汤时的感受,欣喜、释然或者静定,才是万千相印,历久归一的茶之心。

炒的是生意,屯的是货,喝下去的才是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