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哈利·波特”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7-14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7-14 15:47

  作者:西蒙

  《哈利·波特》问世以来,成为全世界最广为人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在中国也有无数的粉丝,并伴随着很多年轻人的成长。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版《哈利·波特》全套小说,新版的封面延续了最初的版本,让人能回味童年记忆,犹如穿越时光隧道,找到了最初阅读小说的快乐。《哈利·波特》已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在影响着广大中国读者的同时,也刺激着无数创作者艳羡的目光——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这样的作品?难道中国作家就不如英国的罗琳女士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谈论这个问题,其实还要从《哈利·波特》的独特魅力说起。其实长期以来,不乏魔幻、玄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像《哈利·波特》这样风靡世界的小说,的确稀少。究其原因,除了这部作品丰富的想象力、过人的文笔和超强的人物塑造能力、故事讲述能力之外,它的一大亮点,还在于书中的魔法世界,建立在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现实社会之上,魔法世界在很多方面也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比如,在魔法世界里也有社会规则,魔法部和魔法学校对应的是现实世界里的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每一个巫师也需要通过艰苦有序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魔法能力。这就比那些只有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小说要高明得多。更不用说,《哈利·波特》的故事是从现实世界过渡到魔法世界的,而且它用的是一种现实加虚构的手法: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在西方,有漫长的炼金术的历史,但现实中的确不存在可以通过魔法来操控世界的能力。书中的地理和历史元素也没有脱离现实世界的基本框架,如伏地魔曾经藏身在欧洲阿尔巴尼亚的黑森林中,那也是欧洲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被黑魔王当成藏身之地,也在情理之中。书中著名的“9¾站台”,当然是不存在的,但伦敦火车站是存在的,读者看到这里会有很强的现实代入感。这些元素都非常巧妙地嵌在整部作品里,而且伏笔甚多。显然,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构思了整部作品的大体结构,并把小说后半部分会出现的一些事件,提前以伏笔的形式,透露在前期的叙事中。比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毁掉的日记就是一个魂器,这到了小说的最后一部才揭示真相。至于人气非常高的人物斯内普教授的真实身份,也一直掩藏在水面之下,直到最后一部才让真相大白,真可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也不缺乏这样一些兼具现实与虚构的文学元素,无论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笔记小说里存在的各种灵异故事,还是流落在民间的各种都市传说和乡间野闻,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有极高的辨识度与民间的认同度。很多故事都是通过加工与再次加工,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比如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作品里,有很多都是自己听来的故事。他们当然有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但很多一手素材并不来自于自己。而且受限于小说文体,很多作品也只是短篇小说,不具备长篇叙事的完整与连贯性,这就减缩了影响力,也削弱了作品整体宏大叙事的可能性。

  事实上,《哈利·波特》如果不是以超长的篇幅——漫长的7卷本形式问世,而是散落成一部部中短篇小说,哪怕最后凑成一个作品集,其冲击力也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而作品的创作难度与魅力也正在于,通过卷帙浩繁的内容,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魔法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所有的人物逻辑规则都是可以自洽的,而中国古代的相似作品,往往不具备一个封闭和完整的叙事结构。

  更值得推敲的是,《哈利·波特》也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如果主角的形象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读者恐怕也很难有耐心阅读如此繁多的文字。但哈利不仅从11岁到17岁的整个青春成长过程,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也是很多读者自己的青春期成长经历,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相对应的心理状态。哈利在童年时代,自然有很多童真童趣,但从《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一部开始,整个作品的基调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单纯无瑕的少年时光变成了更加险恶的魔法江湖故事,场景也从学校转移到了整个社会,而这段时间也是很多读者初步接触社会,三观刚刚建立的年龄阶段。

  因此,让广大读者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与其中的故事内容产生共鸣,也是这部作品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小说和当代小说中,的确缺乏这样兼具成长小说体与内部逻辑自洽叙事的作品。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并非不存在产生《哈利·波特》之类作品的土壤,只是缺乏某些契机。当然,《哈利·波特》作为一部儿童文学或者说是类型文学,始终没有摆脱通俗文学的范畴。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不应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但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获得了文学之外的社会性的和商业层面的巨大成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我们还需思考,这些成功中蕴藏的诸多文化因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国当代文学才能更上一层楼。(西蒙)

  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哈利·波特”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