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于山东集中营的奥运冠军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刘树鹏

在山东潍坊市,有一块纪念1924年奥运会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的纪念碑。纪念碑背面镌刻着这样的字样:“埃里克·利迪尔体现了友爱互助的美德,毕生鼓励年轻人为人类的福祉尽其所能。”


埃里克·利迪尔生于中国,葬于中国,当他1924年在巴黎奥运会书写一段冠军传奇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仅仅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辉煌;谁也不会想到,他生命中的再一次辉煌,是在遥远的中国北方;谁也不会想到,他生命中最灿烂的绽放,是在山东的潍县集中营。


利迪尔的父亲詹姆士和母亲玛丽是英国教会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于1899年10月在上海结婚,1902年,利迪尔出生在天津。他五岁时,被送返老家苏格兰接受教育,1920年考入爱丁堡大学。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个和蔼、坚强、富有同情心的人。利迪尔关心社会,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


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利迪尔因为信仰,拒绝在星期天参加比赛,成为奥运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星期天是基督徒礼拜的日子,利迪尔的强项,百米赛跑的预赛,恰恰安排在星期天进行。利迪尔决定退出比赛,他的决定惊动了整个英国,因为凭借他的实力,很有可能为英国夺得这枚金牌。英国王室的威尔士亲王专程从伦敦赶赴巴黎,劝说利迪尔为了国家的荣誉,改变他的决定。可是利迪尔认为,一个人的信仰不是随便可以改变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因为利迪尔的坚持,英国代表团给他换了一个项目。结果,在四百米赛跑的比赛中,利迪尔不仅夺得金牌,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当时的世界记录。


1934年,埃里克·利迪尔与一位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弗洛伦斯·麦肯齐结婚


一年后,利迪尔放弃了在国内的荣誉和待遇,作为一名传教士回到他出生的中国,成了天津新学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脸上永远带着笑容,非常喜欢学生的老师。他还曾担任过远东运动会的总指挥,为中国现代体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利迪尔为人谦逊,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在天津的时候有一个原则,不轻易和别人比赛,不在比赛场上胜过别人。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利迪尔坚持留在中国。埃里克来到河北枣强县肖张镇(伦敦会在河北省的2个传教站之一),去帮助在那里病倒了的哥哥罗伯特救助日本占领区的贫民。1941年5月,迫于局势的紧张,他把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往加拿大,自己一人留下,与中国人民共患难。随后不久,利迪尔被日本人拘捕,1942年3月,被关到了潍县集中营。    对于集中营里的孩子来说,埃里克·利迪尔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光明。这个被孩子们亲切的成为飞毛腿叔叔的老师,至今珍藏在大家深情而又哀伤的记忆深处。


英国著名传教士戴德生的孙子戴绍曾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他说:“当我们到了集中营的时候,一听说1924年的奥运英雄也关在这里,带给我们很大的兴趣。”在集中营里,利迪尔担任孩子们的理科教师,并负责组织集中营内的体育活动。他还担任管理员,负责照料单身男女和孩子们居住的两个集体宿舍。他经常去做那些别人不愿干的事情,如打扫厕所,制作煤球等脏活。除此之外,他还主动照料营内的老人、病人和体弱者,甚至排队为他们买煤,买配给品,劈木材。他辅导孩子们化学,他凭着超凡的记忆力,独自编写了一本化学教材,教材中收入了所有的化学公式。这本教材至今还保存在他在集中营的学生乔伊斯的家中,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孩子们把他当成朋友,经常到利迪尔的宿舍去找他,以至把他的舍友都闹烦了,不得不设计了一张卡片,卡片的正面和北面分别写着“埃里克在家”和“埃里克不在家”挂在门上,打发那些不停前来打扰的孩子们。


埃里克·利迪尔在巴黎奥运会上,因为坚持信仰而放弃在礼拜天举行的百米赛跑,可是在集中营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在礼拜天没有事情干,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马上出来,组织孩子们进行训练和活动。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他改变了固有的那份坚持。一名著名牧师对此评价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埃里克·利迪尔的信仰不是僵化的,而是朴素而鲜活的,他的信仰非常坚定,没有任何动摇。


图为1926年伦敦会全体西委员和天津教会华人职员合影,二排右二为埃里克·利迪


埃里克·利迪尔在集中营里的学生斯蒂芬说,在利迪尔身上,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是爱和宽容。他每天早起十五分钟,为日本人和日本看守祈祷。利迪尔告诉孩子们这一点,并让孩子们尝试着为日本人祈祷。利迪尔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为不喜欢的人祈祷,就是为喜欢的人祈祷。当你为不喜欢的人祈祷的时候,即使他们没有改变,但你却改变了。一粒粒饱满的爱和宽容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埃里克·利迪尔曾有走出集中营的机会,战争期间,盟国曾和日本分批交换战俘,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提到埃里克·利迪尔,把他列入名单中。但埃里克·利迪尔拒绝了,把走出集中营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埃里克叔叔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然而,孩子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和他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短了。从1945年1月开始,利迪尔走路等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了。他说:“我的大脑出了一点问题,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去集中营的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肿瘤,但没有医疗设备予以确认。也许是意识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可能驰骋运动场了,他拿出珍藏身边的心爱的跑鞋,送给没有鞋子穿的孩子斯蒂芬。


1945年2月21日,埃里克·利迪尔躺在病床上和孩子们谈心的时候,突然一阵抽搐,脑袋向后仰去,倒在床上。孩子们跑出去叫护士,护士来了以后,拉上病床周围的帘子。几分钟之后,时年43岁的利迪尔离开了人世。


刺骨的寒风卷着雪花,十二个人抬着简陋的棺材,孩子们两个一排跟在后面,把埃里克·利迪尔送往墓地,而他远在加拿大的妻子和女儿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六个月后,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7名美国伞兵在潍县集中营上空降落,关押在这里的2000多名外国人迎来了解放。


                                       
1991年在中国山东潍坊旧日军战俘营原址上树立起埃里克·利迪尔的纪念碑

无论是奥运会冠军还是集中营内的囚徒,外在的身份从来没有让埃里克·利迪尔发生改变,他的内心一以贯之,坚持和实践着自己朴素的信仰。他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不仅给集中营关押的囚徒们带来光明,也影响着集中营以外的许许多多的人。一直到今天,他那源自崇高信仰而形成的人格力量,依旧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1981年,根据埃里克·利迪尔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烈火战车》,获得当年四项奥斯卡奖。


(根据潍坊市人民政府、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历史纪录片《潍县集中营》等资料整理编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