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间的茅草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董天民(欢口董集)

茅草这种植物在我的家乡分布特广,大路边、小河畔、沟沿上、苇丛中都能寻觅到它的倩影芳踪。

每年清明过后,天气回暖,阳气上升,在某一个雨后的早餐,沉睡了几个月的茅草揉开了惺忪的睡眼,悄悄地钻出了地面,露出了尖尖的脑袋,偷偷地打量着这明媚的世界。

不用几天,它就抽出了嫩绿的叶片。叶片扁平、条形或条状披针形,状如长矛,故尔,人们称之为茅草。到了夏季,茅草已发育成熟,开始  打苞孕穗了,不久,就开出了圆柱状的银白色的花朵。 

微风吹过,那大片的白色的花儿随风起舞,蔚为壮观。茅草浑身都是宝,它的芽、花、根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是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茅根可治疗热病烦渴、吐血、肺热喘急、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我们出去剜野菜时,都会剜些茅根吃。沟边上,用铲子剜开地表的土,又白又肥又嫩的茅根光着身子,就裸露在你面前,那白茅根盘根错节,煞是喜人。

我和小伙伴们兴冲冲地剜了一把又一把,擦擦表皮的浮土就放到嘴里大嚼一番。那甜甜的汁液从嘴角流出来,真的好美。

后来知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富含葡萄糖果糖和柠檬酸。在那个贫苦的年代,这也算是大自然赋予穷孩子的一种“营养品”吧!


至于茅草,更是用途广泛。以前穷人盖不起房子,多半是用泥巴糊墙茅草缮顶的。俯首可采的茅草可以为穷人遮风挡雨啊!

在唐朝,公元759年的冬天,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两年后的农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全家无处安身,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杜甫作此诗哀叹自己的遭遇,又进一步联想到像他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能解脱苦难。时代发展到今天,茅草屋已不再是穷人的象征。茅草屋顶多用于高档酒店、度假 别墅、园林景观和旅游景点。


现在正是收获茅草的季节,家乡的青壮年人都出外务工了,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们就抽空割些茅草,晒干晾好,送往收购点,可以增加点收入 。

看,家乡的茅草看似平凡,却有着这么优秀的品质。无人关注时,它依然芳草萋萋兀自葳蕤,大家需要时,它倾情付出,无私奉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