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大观:马 灯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宋传恩

翻看朋友的素描作品,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这是几十年前他为了创作连环画积累的素材,内有一张马灯的素描,忽然触动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那个被称为激情火热的年代,人戴着草帽,身穿蓑衣,一手拿锨,手举马灯,活动在风雨中的田间……这样的形象常在电影和美术作品中出现,也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象征。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家有个马灯,那绝对是左邻右舍羡慕的奢侈品。通常,它挂在生产队的牛屋里,再不然,队长提着它像个夜游神似地在田间巡视。

有人说,在灯的一族中,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此种高论,不知从何而来,

马灯是何人发明,来自何方?不可考究。中国出现马灯最早的年代,应在民国,因它是铁制的,玻璃灯罩,又是“老虎头”灯芯,能氧化,简直就像手电筒一样方便。再加上它不怕风吹雨淋,非常适应于野外,所以在半个多世纪里,倍受人们青睐,应在情理之中。

为了叫诸位对马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用文字把它描述出来:马灯,铁做的外壳,上边有两个铁盖,盖顶端是铁丝提手,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防风的玻璃罩,下边是盛油的底座,螺丝盖,全封闭。如给马灯加油,拧开底座的螺丝盖即可。要是换灯捻擦灯罩,要把上边的开关提起,然后,放倒玻璃罩。


马灯,难得在农人的屋内锅台灶角停留,较之身材颀长的罩子灯,它无法领略慈母灯下飞针走线的温馨,它大多被派为外差,晚上农民去农田浇水,他引领着农民走过沟沟豁豁。半夜里,老农要给劳累一天的老牛喂草,它会在老农的面前铺开一片光亮,就是暴风骤雨之夜,它依然陪伴在人们的身旁,飘摇在风雨中。

冬季闲暇时,生产队的马车会为粮管所、供销社拉货来增加队里的收入,因需要人装货卸货看货,我常常成为马车上的乘客。每次出门,马灯成为车上的必需配备,因为披星戴月对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马灯挂在车辕子上,冲破了黑暗的包围为孤独的马车铺出一条路来,喘着粗气的马儿们在灯光的指引下不知疲倦地走着。孤寂弥漫在长时间的夜路中,疲惫、困乏和寒冷像个顽皮的孩子不断的骚扰着我们,我们又不敢睡觉,只好强打精神茫然的看着身后的夜空,只有晃动的马灯和振动在夜色的马蹄声会带给我们一阵阵的温暖和激动。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电灯走进村民的家中,马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的被弃置在墙角旮旯,有的被孩子们当做废品丢在收破烂的筐里。尽管现在年轻人已不知马灯为何物,但这并不抵消它为人们作出的贡献。夜晚,你走在街上,灯光灿烂流光溢彩,那一片一片的辉煌,那一片一片的灿烂,又有多少人身醉其中。

可谁又能否认,那街道,那楼头,那窗口,那树丛,闪烁的灯光或绚丽多姿或清白如昼,哪片光里没有马灯在闪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