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席的岁月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朱海东

30多年前,我的家乡盛产芦苇。村子周边的河滩上,到处都是连片的芦苇。春天碧绿似海,夏天青纱蓊郁,秋天银浪滔滔,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芦苇便成了家乡人的生财之道,编席也就成为家乡人的一门传统手艺。村中的男男女女们,鲜有不会编席者。生活在乡亲们中间,耳濡目染,我很早也就掌握了这门技术。家中铺床的席子,囤粮的圈席,都是我的“杰作”。


编席之前,要经过去皮、破篾子和轧篾子三道工序,这三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

去皮就是剥去苇叶和包在苇身上的那层叶裤。这道工序不需要什么技术,但需要认真仔细,不能有残留,要把每根芦苇剥得银条似的溜滑光洁。

破篾子就是用剖刀把苇子纵向剖成均匀的两半。这活儿看似容易做着难。剖刀模样像镰刀,但比镰刀小。剖刀不能磨得太锋利,否则,它在剖苇过程中,容易跑偏,剖出的苇篾子宽窄不匀,编出的席面也就横竖不齐。

新手剖苇,总是掌握不了平衡,刀子勿上勿下,苇篾破得跟锯齿似的,报废了苇子不说,弄不好还会把手指割破。看高手剖篾,跟欣赏艺术似的赏心。

只见他们将刀口横向切入芦苇根部的横截面,再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压在上下两半芦苇上,用掌心的力量向后拉动剖刀刀柄,左手捽住苇杆,将芦苇往前送,那芦苇就像能理解人心思似的,直直地往前走,然后变成宽窄相等的两半。


他们两只手配合默契,前推后拉,不一会,大捆的芦苇就变成了白白的篾片,躺在了人们的身旁。在剖苇的过程中,还会发出嘶嘶的响声,如同蝉鸣般悦耳。

轧篾子就是把剖好的苇篾用磙磙压平,以利于编席。先把苇篾喷洒上水使其湿润柔软。然后将其整齐地排放在一片平地上,用石磙来回辗轧。这活虽不需要技术,但要有一定力气,否则推不动石磙。石磙要用表面光滑无沟槽的,如有沟糟要把其涂上黄泥,使其变得平整光滑。这样做为了防止石磙的棱槽会切断苇篾。

刚压苇篾时,苇篾“咔嚓咔”直叫唤,拼命阻挡石磙前进。等到来回压几趟,苇篾被压得扁平,石滚就滚动自如了。家乡人轧篾时大多采用脚踩石磙碾压苇篾的做法。即把苇篾放在相距丈余的两棵树之间的平地上,在两棵树的树腰上拴条绳子。碾压苇篾时,两手扯住绳子,双脚踩动石磙。

石磙往前,脚向前下方踩动石滚,同时双手扯绳给力;往后,脚向后下方踩动石滚,手慢慢放绳。随着绳的收放,石滚或前或后,来回滚动。不一会儿,苇篾便碾压成功。


接下来就是编席了。这才是真正的技艺演示。我虽然也会编席,但在村里远不能算能手。因为我编席还不能两只手同时动作,左右开弓。真正的高手编席,苇篾左右穿插、上下舞动翻飞,哪几根苇篾应该挑起来,哪几根苇篾应该压下去,用眼一扫席面便烂熟于心。

随着他们手指的上下翻飞,苇篾子一边欢快地跳跃,一边又“哗哗”地歌唱。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看着真是一种完美的艺术享受!高手编出的席子,平平展展、严严实实,可以说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席面迎着太阳一照,一个光眼也没有。这样的席送到供销社,收购员肯定会给个好价钱。

编席很个很辛苦的活儿,大半天半蹲的姿势,能把人蹲得腰酸背疼,编席时还时常会发生苇篾刺进手指的事情。粗的苇刺,肉眼可以看见,用手就可以自己拔出来。而细的,就先要用针在疼处拨找半天才能找到并拔出。


另外,编席的季节大都是在天气寒冷的冬天,手指头就经常被冻伤。既使这样,人们也不能停止编席,因为家中的柴米油盐还要靠出售的席子来换取。

现在,芦苇虽然还在我的家长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但基本是自生自灭了,再没有人用它编织席子。编席也只能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