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口肖埝村: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总算看到了你真实的容颜!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红   艳

文:自留地

大家都在看

延伸阅读,请点击下面蓝色字!

欢口吴庄:有情有义乡村人,爱的暖流在这里交融……

欢口于口村:最本真的乡土气息,无可阻挡的扑面而来……

——————————————————————

肖埝村: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终于看到了你真实的容颜!

肖埝,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温度和期盼的村庄,那里,有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肖慎军,语文老师肖慎标,也有我的同学肖慎雨、肖晓(分别太久,大多记不起名字了),当然,还有该村在自留地的很多忠诚粉丝们。

27年前,我曾和同学到过这里,但,如今再次面对这些“断崖式”的巨大变化,真的一下子无法接受。整整一个下午,我还在其间反复搜寻早年的记忆。

欢口镇肖埝村,地处丰县、沛县、山东鱼台县交界处。民国初年本寨约有千余人口,村寨占地660亩,耕种面积4000余亩。是一个古老、较大的自然村。肖姓是主户,其余皆为佃户。该村姓氏最多有五十七姓,目前尚存有三十余姓。该村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所习以地方名拳大洪拳为主。盛时轻壮劳力参与习武者十之六七,辈辈相传,从未间断。早在明朝时期肖埝村因武而盛名,大明王朝就在本村建了一座五层烽火台,砖石结构、高约18米,顶有围墙厚约2米并有垛口,有本村负责侦察匪盗倭寇敌情,点燃烟火以示警。有一民谣流传自今。“肖埝五层楼、明清两代古、防匪御倭寇、损于肖石头。”1910年前后被名叫肖石头的拆坏。

1968年秋,习武之风大盛,有曹德运之子曹用元、闫德发之子闫桂军等发起,再次聘请山东鱼台县甄庄村甄天敬为师学习六步架大洪拳,从学者近百人,文革时期中断。

曹用元天性好武,又是习武才子。他偷偷不间断的练习。1969年经亲友介绍,有幸跟随沛县五座楼村六步架大洪拳宗师李瑾良先生继续修习拳法。在曹用元的带动下,肖埝村习武之风又渐渐兴起。从学者曹用元、王兆鹏、王用魁、肖慎营、肖淑协、王宽民、肖西运、肖留运。紧跟二代曹飞、肖淑成、邵长芬,王用见等,约一百五十余人。特别是曹用元1989年带领弟子曹飞、肖叔成、邵长芬、王用见等参加国庆40周年丰县武术表演赛获优胜奖。1992年带领弟子曹飞、肖叔成、邵长芬、王用见等参加元宵节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2012年县武术精英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一等奖三人,二等奖八人,三等奖五人。以上成绩均被编入县志、县体育志及欢口镇志。2010年任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丰县大洪拳协会副会长。为当代六步架大洪拳武术名家,被编入《中国武术家名典》。2011年被县政府、文体局任命为六步架大洪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徐州市认定为市级六步架大洪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继续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丰县武术志》及《丰县大洪拳谱》编撰人之一 。为弘扬六步架大洪拳,继先师门风,传授门徒三百余人。仅肖埝村就有近百人,习武之风大盛,其父辈、子、女及孙辈一家四代,代代习武,被定为县级武术世家。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尚武精神,尤其肖埝村场间村头到处都有练武人群。



如今的肖埝,早已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水泥路已经修到各门口,不少人家都盖上了两层的漂亮楼房,用上了液化气、自来水和冲水的厕所。村里的老人们,有着城里人无比羡慕的悠闲。




冯骥才先生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因此,拍摄乡村,对愚伯的自留地来说,也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使命。




此行肖埝是由肖淑合大哥作向导,对于他的付出,在此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相信,整个肖埝,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们,会铭记你的辛劳




殷实的家境,如今乡村的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在欢口各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沁人肺腑的荷香了。真的很幸运,竟在肖埝这个地方大饱眼福,满足了愿望。

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美好的回忆,而这样的幸福回的珍藏,常常会丰蕴我们的精神和生活。



和所有的他乡游子一样,多少次闭上眼睛踏上回家的路,沿着田野间的土路,走向那熟悉的村庄。乡村的小巷,不甚宽阔,行人的脚步带起些许尘土。哪家的小狗跑过来,摇着尾巴嗅来嗅去。谁家的母鸡下了蛋,咯咯嗒叫着报告主人。四五个孩子笑着闹着,风一般地卷过街道。路上碰到的长辈们则含笑打招呼,问“大奶奶,你吃罢看呗?”。




多少次,这样梦回踏上故乡的路,在白天,在夜里。可是真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为了探亲访友,总是来去匆匆,而真正陪伴母亲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们在村间的小路上不停地穿梭。这是儿时几千次几万次走过的地方,我竭力辨认这是哪家的房屋,那是谁家的杨树。




曾经热闹无比的庭院,如今略显寂寥。



花椒丰收了。



年迈的奶奶,也手执剪刀,全程跟着参与。



在这个画面里,我找到了丢失很久很久的乡情。





光着屁股的孩子,帅气逼人,他无拘无束的游走在我们面前。







我思念故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空气的清新和天空的蔚蓝。我们在大城市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有人始终“低着头”走路,选择了忍耐与麻木,有人选择了冷静的思考,我们常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所谓的高处,究竟是否值得我们需要一辈子用透支健康 和做无休止的房奴来卑微地换取吗?我想,当我年老时,我一定会回到故乡,休养生息。






有一点,我不想回避,我们心中的故乡,已经成了老人世界,稀稀疏疏的老人们见了我们,高兴地问这问那,让我唯唯诺诺,应接不暇。




再过几年,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也要成为男子汉了。







年迈的爷爷走上前来,当听说自己的照片,可以让远方的亲朋可以看到时,老人家二话没说,也要求拍一张,其实,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思念,是互相的!




真的好想,给日益老去的母亲沏一壶清茶,然后一起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听母亲讲述我少时未曾遗忘的故事,然后,用手拢一拢她的白发,道一声,母亲,我爱您,您辛苦啦。



肖堰家后的小池塘。在这里,我同样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儿时洗澡抓鱼的模样。我们的欢笑,传递到整个村庄。可,现在村庄老了,如渐渐老去的我一样。那记忆,像这口池塘,还在时光里静静横卧,在夕阳下闪着粼粼波光……




丰收在望的水稻,象碧绿的绸缎。






日子在继续,生活的脚步持续前行,而微笑,是坚固我们信心的力量。





之所以再次放上这张照片,我觉得,她是很多个村庄共同的缩影。



尽管很多子孙都弃村庄而去,他们在节假日里,候鸟般来来去去,但还有更多的乡亲在田野里挥汗如雨,在家中安静的守候。




醇厚质朴的大叔,目光里满是平和与安详。





乡村里,细长的公路,像条脐带,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系着故乡。




老学校,曾经是村里最漂亮的地方,那时,教室整齐,窗明几净,读书声朗朗;校园的花园里有鲜花盛开,四周树木葱茏,郁郁苍苍。这儿充满我的童年的印痕,吸引我来回在记忆里翻找搜索,只是马嘎子、小小虫和燕子占据了这里,蜘蛛网布满房间。




我孤立在校园外,想起曾经的热闹。寻求慰藉的我,只有与萋萋的稻田为伴,院内房屋破败不堪,悄无声息。热闹,已经远远而去。






说起来,今天到肖埝真是时候,正巧干啥一家送棕米的。



也许,只有这样的盛事,全村的人才会到的如此“整齐”。



我亲亲的肖埝,你的门楣,不再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背影。车轮碾过的痕迹滞留在家门口的土路上。




老去的人走了,活着的后人依然怀揣着他们勤俭的品质行走于世,举手投足间带着他们的影子。




对在外安家的人而言,村子,已经成为一抹背影。我依稀看到了那经尽沧桑后满是皱纹的质朴笑脸的群像,那骄阳下的红砖青瓦 瓦房,以及和这些沧桑皱纹、简单瓦房一样质朴善良的心地,这一切,不知道是否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渐逝渐远。 






在城里呆的愈久,就会越发想念乡村的那一份宁静 。




村庄,或许从未老去。你若转身,她就在那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生长着。一代人的老去,也就意味着另一代人的成长。老去的,或许是记忆。





在老人们心中,曾经沧海之后,心中皆水;遍行天涯之后,触眼是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乡依旧是故乡。老人们的这种笃定安祥,只有岁月才能渐渐地赐予。






不知名的黄花,犹如一个个新生的孩童,我们仅仅从他的模样来判断,他的家长是谁?



九零后们,你们的印象里,有这样的村庄吗?真的很担心,你们与这个村庄的节拍,格格不入了。










曾有多久不曾这样目睹相亲相邻互相帮助的场景?曾有多久不曾在这样强烈的回想着老家的一切?曾有多久不曾像一个普通农家孩子一样做着家务和农活?不管过了多久,不管生活如何刁难,我始终都是一个农家长大的孩子。








这位大爷说,你们年轻人,大多到外地工作了,但是不管走到哪里,总得记着回家的路。








喜事上,虽然没有看到小主人公,但自留地在此祝可爱的小宝宝健康快乐的长大!




还是农村的生活好吧!虽然苦点,简单点,但是很幸福!




也许,每次回老家,都会发现有几张熟悉的老面孔再也看不到了,可他们曾对我的爱护还记在脑海中,他们充满善意的话语还仿佛回响在耳边,他们的慈爱的面庞仿似就在眼前。可我却再也触不到他们那有温度的手,听不到他们状似无意的叮嘱……




如今,在城市,我每天行走在车流人流不息的水泥丛林里,与无数张陌生的面孔擦肩而过,夜深人静时,我试图记住白天看到的其中一张两张,可往往是徒劳,他们就像是匆匆人海里漂过的一滴雨,了无痕迹,记忆的网怎么也无法打捞上来。



此时,闯进我脑海的,却是老家肖埝那些曾经和我一起生活在的那些熟悉的面孔。这些面孔中,记忆最深的是那些慈祥的老人。




前来自发帮忙的乡里乡亲们。






中年大哥平和从容,波澜不惊。



乡亲亲情浓浓的味道。








老房子和老枣树,相得益彰。




外出散步的老人。











宽广舒适的大宅。



90多岁的老奶奶,满脸慈祥。




养了两条质地不错的习狗,据说奔跑的速度远远超过兔子。







隐藏的老物件。



视觉冲击力好大。





一起合影,最珍贵纪念版!






热情的老人,慢慢的走到我身边,在我还没说明来意之前,她把我当成了一个记者。,呵呵,好有爱的奶奶。



孝顺的儿媳陪同母亲,在愚伯的自留地里,留下美好的记忆。



废弃的水缸被派上了用场。



老姐俩也留个影






风儿,吹着路边杂树的叶子,哗哗的响,我和引导人走在这乡村小路上,对着无边的天穹,独享这一份别样的宁静。






又见幸福之家。



我不是画家,我只能通过文字,把乡亲的母亲一丝不苟的勾勒出来。我会想起在我们年幼的日子,母亲从田间收工回来时,一身疲惫却满脸微笑的母亲。在乡村的屋檐下,在母亲的身畔,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最安全最温馨的一段时光。我可以忘却伤痛,我可以忘却荣辱,但我不可以忘记和母亲在一起相聚的童年和少年的流金岁月。



勤勉,是母亲一生相随的标签,本是安享晚年的日子,但她依然力所能及的侍弄着家前院后的土地,在院子里种了芝麻,棉花和其它时令蔬菜。这些庄稼长势很旺,这对母亲来说,就是最大的奖赏。






一束花,一瓣馨香……



我知道,当我在异乡穿梭和奔忙的诸多岁月里,我乡村的父亲母亲是怎样的望眼欲穿夜不能寐?






诱人的小黄瓜。



童年的许多回忆都慢慢随时光飘散,但惟有这棵郁郁葱葱、笔直高耸老枣树,那棵年年挂满枣儿,默默奉献果实的老枣树,总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它见证了邻里之家几十年浓浓的乡情,见证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的足迹,见证着我们快乐的童年,更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怀念。




雨后,依稀看到一些的泥泞,这才是乡村的本色。





九十六岁的老寿星,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去拍照时还在刷锅呢。为老人家点个赞,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听说这个“怪物”,是曼陀罗的果实。



“晒暖”的大精瓜。



村里的卫生室。




在肖埝,眼目所及之处,都有美的彰显,即便是随意栽种,随意而生的瓜,除了供我们食用外,也成了别有一番韵味的养眼之美,惊艳和乡土相得益彰。

这些瓜,有野生的,也有村人刻意种植的,它们对土壤的墒情没有选择,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可以开花结实,就可以焕发它的蓬勃生命力。即使卡住石缝间,也不妨碍它的成长。


值得怀念的老房子,它们是村庄历史的记录者。





可亲的大爷,带着标志性的草帽,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村人的真诚善良的光辉。




被绿色覆盖的房屋,夏天再热,都用不着空调啦!



最天然的装饰。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副画面。



处处生机盎然。



小伙伴们,有知道这花名字的吗?









这条小路,你熟悉吗?











其实,奶奶们有这样一次的照相,确实不易。自留地会为你们珍藏着。







如此这般,好象回到了二十年前乡村人来人往的样子。



真想象这位兄弟一样,做一个悠闲的农人,不需要像别的农人那样努力,可以悠然的抽一口卷烟,吐出不算完美的烟圈,天热时,不急着下地干活,只是将庄稼在麦收后种下,让它在最好的时间里生长。每天在露水刚刚褪去时,趁着凉快,再去田间去触摸每一寸泥土,锄去多余的杂草。






爱是永不止息!看着这位信主的慈祥奶奶,我油然想起了自己的外婆,她们也许一生并不为太多的外人所知,却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用自己的好行为,来见证爱,见证自己的信仰。




奶奶守候着这幢老屋,虽然只是短短的接触,但我再次回头拍老人家时,心里还是有些纠结,幸好,有信仰和爱的人,不会孤单。



老当益壮的爷爷。



思维敏捷,行动迅速,几乎和年轻人一样。







这广告,预计会有数千人看到,肯定会有一定的效果。



帅哥是肖堰农村淘宝店的老板,淘宝店里啥都有,方便千万家!




建议经营者在留言里写下自己的微信号和联系方式,到时乡亲们有啥需要时,可以更便捷联系你!



也希望大家对农村淘宝多一些支持。



这里,可真够热闹的。





夏天的时候,村里的人喜欢在这里乘凉、拉呱,惬意的品读乡村的休闲时光。







这个小河里,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涂抹的童年印迹。



依水而居,何等的具有诗意。如果前面再有一个小菜园,那将是直接演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了。



安抚思乡之心的村间小路。



花朵,仰着颈项,伸向天空,洋溢着无限生机。







超市门口拉家常的老人们。



精神矍铄的爷爷,除此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







利落的大嫂,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超市,服务于村人。



村里的小路上,也有这样年龄的年轻人。



在肖埝,瓜的存在方式,几乎构成了一种乡土文化。



对家的思念和渴盼,是每个游子的梦想,远在兰州热电厂工作的肖埝人 肖淑伦和肖先礼听说自留地去最近老家拍摄的消息后,连忙在数千里之外,发来照片,并向老家人问好:祝老家风调雨顺,乡亲乡邻身体安康!




如今的城市对乡村的年轻人,具有无可阻挡的诱惑,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固有生活的眷恋还坚守在村落里,村落将随着老人渐渐老去。



看到这条熟悉的小路,我忽然感觉自己的内心,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知道,这一次的肖埝之行,绝不会成为自留地的绝唱,但不管如何,我始终坚信,有一天,我们的肖埝,将会更加繁华漂亮。此刻,不管你是甲乙还是丙丁,我们都是肖埝村的主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