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沛县龙固镇邵马村:回汉民族一家亲,文明和谐共存······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文:红艳

特别声明愚伯的自留地所拍摄的乡村照片,仅仅作为乡村变迁的见证。同时也让在外的游子们,及时感受老家的乡亲乡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大限度的抚慰。图片非商业用途。如果你认可我们的作为和文字,并且也希望自己的村庄能够在自留地“上榜”,那么,在确定好本村的“引路人”之后,请联系我们,微信号:hongyan98109,我们会统筹安排。

大家都在看

延伸阅读,请点击下面蓝色字!

沛县龙固镇谢庄:谢李司三姓之村,仁义和谐,其乐融融······

沛县【龙固】邵马 孟庄:这是我见过的民风最淳朴的村庄······

师寨刘小营:一个从不缺乏爱的村庄······

欢口刘单楼:两年后还会来拍你,因我被你的秀美和惊艳折服!

师寨王屯和刘庄村:乡情亲情大融合,这部作品最温暖人心……

顺河杨庄、忽城集:在带着温度的画面里,让我们走向怀念的故乡!

师寨店子村:故乡秋的诱惑,已经深入到我的骨节与骨髓!

——————————————————————

沛县龙固镇邵马村:回汉民族一家亲,文明和谐并存······

龙固镇邵马村位于沛县最西北端,为二省三县汇合处,西临丰县肖晏,北与山东省鱼台县老砦乡人和村隔河相望,东、南邻张王村,含邵马、孟庄、邢庄、邱集、西王庄、谢庄六个自然村,16个生产组,耕地3300亩,人口3400人,其中穆斯林村民780人,占村总人口的23%,是一个典型的回汉集居的农业大村。在村里,回汉村民和睦相处,呈现一派安定和谐的新气象。


在沛县,邵马村相对比较偏远,工业基础薄弱,2005年村支部一班人,带领回民队理事会成员及苇帘经纪人多次跑河北、安徽。想利用当地的盛产大力苇帘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项目。当年底,回民村民以股份形式决定筹建出口工艺苇帘加工厂。

村支部研究后,决定无偿将4亩村院提供给他们作厂房,帮助贷款80万元。回汉群众投资300多万元,购置苇帘加工设备80多台套,成立了江苏徐州和盛工艺品有限公司,也是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主要经营各种型号的大立苇、柳篱笆、草编制品、苇帘、芦苇篱笆的加工。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等地。



和其它的村庄一样,每一次的前往,都离不开一些热心肠之人的带领,这里,愚伯的自留地和每位读者,都要感谢许长河(稳站)和孟祥斌。



邵马村卫生室,这些年为村里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眼下,农忙时节,村委会的院落,也被当做晾晒粮食的地方。



【文明村——沛县人民政府】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明显感受到村人的热情和友善。



父亲总是默默无闻的干活,他给予我的爱虽然没有母亲的细腻但足够温暖,最无私最伟大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作为儿女的我们就是倾尽一生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好好的生活,或许才是对父母之爱的最好回报。




母亲一生农耕劳作,勤俭持家,善良助人。农民忠厚老实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在母亲的言谈举止中充分体现。




如今购物,村人也方便多了,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超市。



这么多年来,父亲从没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甚至没有亲过我们的脸,我们也一样,从来没说过,或许,行动是爱的最好诠释。








其实,我对婚姻的理解是: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足,只要和另一半彼此相互体谅,相互迁就,同甘苦共患难,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村庄的路,熟悉着,也陌生着。陌生,是因为我们长时间的离别。熟悉,是因为我们曾经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






村间的泥土路,都被水泥路所取代,村人再也不用担心雨天湿滑的日子了。



这样的小院,充满了无尽的田园色彩。




我始终认为,笔直的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粗暴和野蛮,弯曲的乡土路却代表了一种行走的文明。




客居在外的游子也会在梦中思念着乡村,那安静的,沉默的,懂得一切,承载一切,从不抱怨,永远宽和慈爱的母亲。




虽然门上还贴着红红的对联,但从窗户的破旧和门前的杂草,就知道,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了。满目凄然,显得格外冷寂,连那天地间弥散的,都是让人哽咽的颓废。可往日的院落,却是一片喧闹的地方,每一株野草的姿态,每一块泥土的褶皱,每一只鸟儿的邀约,就像它们熟悉我一样。梦里多少次呼吸着乡间熟悉的温润气息,投向老屋的怀抱,载欣载奔。






父母那一代,已经习惯了承载劳累与责任。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休息日。





平淡从容的神采,是时光的斑影在老人心间,一点点刻画的。





年过七旬的老人,大多是自食其力。在他们尚能够动弹的日子,难得一见他们歇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绿意黯然失色的季节。



曾经,这里,洋溢着半拉村子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就这样一个村庄,像是一个历经岁月沧桑折腾的老人,每一户院落都像是他的后辈,在这一方土地上世代而居,在这里,埋藏了我们许多童年欣喜的足迹,年纪大了,与老家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吱吱呀呀的,打开记忆的门,在的一幕幕场景中自由漫步……




如今的小鸡们,再也不用被关在家里,他们四处游走,悠闲的觅食。





那捆好的一束束的棒子,被挂在高高的过堂(dang)上面。



家里的长辈们,一天天变老。但,老家还是那老家,巷子还是那巷子,可如今老家四邻的中青年,大都挪到外面生活了,而每个人始终忘不了自己的老家。老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灵魂的伊甸园。




大娘认真的望着我,似乎在我的身上寻找自己孩子的影子。







落了叶的枣树上,一片绚眼的金黄,这是乡村最美的颜色。





婶子有些拘谨,但还是很认真的完成了拍摄,是啊,每个母亲都盛装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爱怜,让孩子看到最好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爱的宣告。



这条小路,在我的眼中,至美无比。



大爷一边骑车,一边拿着叉子,这样的肖像,是淳朴乡村的标志。



一鸭一鹅,这两位迈着方步行走的铁哥们,今天同时出镜,居然撞衫了!嘿嘿……



慈祥的老奶奶,思维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乡亲们见面,总是会先递上一支烟,以示尊重。

梅豆架上,硕果累累。





门口的黑字清晰可辨:沛县龙固镇粮油购销有限公司(龙固收储点西库区)



用压水井洗菜的女孩。



身康体健的爷爷,满面笑容。



信主的人家。





大娘大婶,你们聊的啥,这么开心!





母亲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对孩子只想给予,不想回报,





小冬瓜就这样偷偷的贴着砖头luo,象是在玩捉迷藏。





开始在园子里种菜了,大娘在清理里面的杂草。



这剥的是什么豆啊?



在外面,吃过很多品种的西红柿,可不知为何,都没有老家的甘甜。



勤劳,是乡亲们一生相伴的标签。



和我奶奶同龄的长辈,她们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即便有些孙男娣女不在身边,但牵挂是始终如一的。





而今,置身于繁华的城市,家乡的柿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牵挂和憧憬。每每下乡,发现一棵柿树,或一片柿林,心里就充满了无限喜悦,就联想到家乡的柿树。每当柿子成熟时节,家人总会给我带来那红彤彤的柿子,使我们解馋回味。这令我们更加怀念故乡的柿子树了。





这位长辈出镜率是最高的,下次愚伯的自留地卖农产品时,会邀请老人家做形象代言。





这个画面,静静的,但细细品味,却是掳掠人心的。





村边的池塘,再也没了昔日的热闹。





在老家的乡村,有很多人家,都有盈门墙。



弱弱的问一下,这到底是什么菜啊?





老家随处可见的柴油三轮车。





见到陌生人,躲在三轮车下的狗狗。





这位母亲说,很想念在外的亲人。





大爷这张照片拍的很自然、很亲切,也很温和。





好大的一个南瓜。





干净利落的殷实之家。



静静的午后,光亮柔和地泼洒了这些老物件一身……好像依然依稀能看到先辈们昔日忙碌的影子,是不是那样艰辛的日子里,也有着一些温馨或温暖的回忆?






这里,隐藏着往日的旧时光,不管是人去人往,还是四季不停地更替,它都在那里。它总是以飘渺细微的触角,勾画着往日岁月的难忘情愫;以模糊久远而低调的光晕,渲染着生命长廊中淡淡的寥寞、幸福或感伤。 






也许,我和这位大爷见过面后,再也没有重逢的机会。也许,多事经历过就不再经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我们心灵上有许多的交集。






在小路上,在整个村子,边边角角走个遍。拍照留影,简单而幸福。






这个放在树旁的石器,永远也不会知道,将来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别人端坐的小凳。





村庄里,并不仅仅是老人和孩子,譬如,也有例外,我就遇到这样一个帅气的年轻人。



敦厚朴实的大爷骑着电车,很少在乡村见到这样端庄周正的老人。





我一直以为,晒柿子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特有产物,没想到在咱们的邵马也有幸目睹。



一双双布鞋如此晾晒,不料却成了自留地的一处风景。
 

小山羊,暮然回首的样子,很可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